书城文学做人做事做学问
7230800000022

第22章 鲁昕 中国公共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在恩师许毅教授90华诞之际,正奉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之时。研读“十一五”规划的一字一句,遥想恩师当年的循循善诱,感触颇多。作为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成为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先行者;作为财经理论的学术带头人,他成为了财经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作为一位教学相长的好导师,他成为了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荣辱观的带路人。在我眼中,许老是一位学术专家,但更是一位长者、智者、仁者。对我而言,虽然从艺只有短短的4年时光,但是他对我的引领却是终生的。客观上,许老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仅从实践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意义而言,我认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在建立公共经济体系上的贡献。下面,我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算是我对恩师90华诞的一份小小礼物。

公共经济问题是我近些年来一直研究和思考的课题。记得他在指导我博士学习期间,曾专门就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之所以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的经济学,并不在于这些理论总结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后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体系,而是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种以经济人、资源稀缺为主的假设前提,实际上已经背离了人类社会的实践,从而使经济学变成了一门象牙塔里的学问。”我在进一步学习西方经济理论时,特别注意对这些理论假设的研究,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西方的微观经济理论还是宏观经济理论,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理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亚当·斯密、科斯,他们研究的前提,实际上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等宏观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等宏观政治背景为假设前提的。从经济学意义上说,马克思所研究的共产主义理论,也是一种公共经济的制度框架。因此,如果把经济学理论的两大部分——理论假设与理论体系融为一体的话,它实际上都是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公共经济学的概念性理解是这样的。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资源配置最大化,并以公共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引导私人资源配置最大化,最终实现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最佳配置的理论。这样定义公共经济学理论,可以较好地体现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按照目前的研究结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私人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主体效用的最大化或者是利润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则是公共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人民福利的最大化。用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可以较好地把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充分配置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以综合国力最大化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把公共经济学定义为这样的概念,可以很好地涵盖经济学的所有内容。

许老有句名言:“理论研究的时间、地点、条件随时变化,但立场、观点和方法却不能变。”一门学科的建设,关键也在于形成自己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建立起研究目标、研究框架。公共经济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许毅教授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确立公共经济理论研究目标领域的贡献

综合国力可归结为两大能力:一是国家能力,二是市场能力。所谓国家能力,是指国家调控经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它形成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所谓市场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它是由企业的竞争力组合起来的。国家能力的建设和市场能力的建设,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许老自从事财经工作以来,一直在致力追求国家能力的市场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在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工作时,他就注意从重工业入手,着力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建设。在担任财政部科研所领导后,他又带领广大财经理论工作者,以财政为切入点,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切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他又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研究了大量的理论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综合国力这一中心开展的。可以说,正是在许老这种研究风格的带领下,使我们明确了公共经济理论的目标。

在确立公共经济理论研究立场、观点、方法领域的贡献

许老在研究经济理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同时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他对西方经济理论前提分析过程中,提出有两个著名的理论:一是经济人新解,二是资源稀缺论新解。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理论的最基本前提。西方经济学也强调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但由于经济人假设的存在,它的研究内容却与其所提出的目标大相径庭。经济人即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的人,它的确是人类行为的某一共性的东西。但为了使这一假设能代替所有的人类行业,西方经济学不把经济人的概念进一步延伸,经济人是自利的,但不自私。如一人基督教徒由于相信上帝的原因,会充满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时,他会觉得自己更幸福。他认为,经济人假设,不仅掩盖了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的阶级人这一人类的最基本的特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人行为——自私等,仅仅是一种表象,是人类达到其目的的手段。人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身以及某一利益集团的幸福。因此,用表象来代替本质,就注定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失败。

资源稀缺论又是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前提。西方经济学认为,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总会显得不足,因而资源是稀缺的。稀缺并不意味着难以得到,而仅仅意味着不付出代价不能得到。稀缺是每一个人所面对的现实。即使是亿万富翁,他可以得到一切,却因没有时间享受一切也存着稀缺。这是构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很多教科书对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就是研究资源稀缺的。如萨缪尔森就这样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如果资源稀缺这个假设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也就失去了意义。许老通过详细的研究,认为这一假设也是不符合现实社会的。他用三个典型案例,提出了“资源无限论”。一是能源。他在分析了人类历史后,强调从人类诞生至今,还没有出现过能源稀缺问题,从原始的以木材为燃料,到煤、石油,现在已经发展到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等。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各种新能源将陆续被发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源并不稀缺。二是土地。他认为如果深入分析,土地也并不存在着稀缺问题。如城市土地,由于建筑技术的提高,人类已经从原来只能造二三层的房子发展到可以建造四五百米高的摩天大厦,可以建设地下铁道。这样,科技水平使原来意义上的一单位土地发挥了几倍甚至上千倍的功效。如果科学进一步发达,也许,土地就不成为经济意义上的资源了。目前,农村的无土栽培、立体农业、现代化的大棚,实际上已经使农业脱离了对土地的依赖,转依赖于科技、资金的投入。只要农业科技发展,资金足够,农业就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无限的产品。因此,土地的稀缺,实际上也是一种表面现象。三是资金。他认为资金的稀缺,实际上是资金分配不均的结果。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价值与使用价值总是相等的。如果按照TPS的计算方法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则总资金并不存在着稀缺。西方经济学为什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独立,始终不能变成一门学科。这恐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借鉴许老这些观点,我们可以非常顺利地推导出公共经济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公共经济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及基本立场。

第二,研究任何经济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影响经济行为的任何要素。西方经济学的那种以假设前提加研究结论的逻辑体系,最终会导致经济理论的缺陷,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西方经济理论,无论是宏观经济理论,还是微观经济理论,它们研究的最终对象,就是公共经济效应的最大化。如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明确提出了它的阶级性。阶级翻译成公共经济学词汇就是利益集团,因此马克思经济理论,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实现某一阶级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理论。西方经济理论,它研究厂商问题、竞争问题等微观问题,但实际上它却建立在宏观经济稳定、宏观制度固定等假设前提下,实际上研究的也是在公共资源配置这一(假定)既定条件下的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研究的仍然是公共经济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公共资源、私人资源统一考虑起来,才能使公共经济理论较好地适应现代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适应新时期下的理论创新。从许老倡导的基本立场出发,公共经济理论必须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通过对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的统筹安排,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在公共经济理论中,必须强调把现有经济理论的那些假设条件,还原为现实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三,资源配置的最大化问题,仅是公共经济理论的方法,其目的是综合国力的最大化。按照许老的理论体系,资源配置是不是最大化或者最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实现程度最大化的标志,也不是我们开展经济工作的目标。经济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化。我们在研究微观经济问题时,经常忽略宏观经济环境对微观经济的影响。许老专门就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背景和对外开放的背景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我国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制度设计。通过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解放初期中国实际上已经有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但是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推进下,民族资本家根本没有能力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发展市场经济。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选择了计划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的效益提高了,就需要对外开放,向国外推销自己的商品,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冷战格局仍没改变,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受到了大气候的影响,国际竞争力相对薄弱,难度很大。这两个例子,典型地反映了宏观经济对微观经济的影响。按照许老的观点,即使微观经济发展非常强大,但由于宏观经济不理想,公共资源配置不佳,最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是落后的。许老的这些论断,已经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经济理论,必须围绕着两个资源(公共资源、私人资源)、两大市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三,必须充分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研究公式,充分运用以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1958年4月,许老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关于经济核算的几个问题》一文,成为“大核算”代表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他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基本特点的代表之作。在这篇文章里,徐老认真总结了我国“一五”期间重工业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著名的要从重视企业核算,转向重视国民经济核算。对刚刚从解放区走出来、经济管理经验还很缺乏的我党来讲,宏观经济核算,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许毅教授的这篇文章,奠定了我国宏观经济核算的基础,也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许老常言:“越是具体的,就越抽象。”这也正是我们公共经济理论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研究方法。

在确立公共经济理论研究框架领域的贡献

1992年,许老提出了“广义财政学”这一概念,倡导财政学回归到政治经济学,以财政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按照这一思路,当时的一批著名学者联合起来,完成了四卷本的《走向新世纪——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丛书》。这一丛书,实际上反映了许毅教授提出的广义财政学的基本框架。今天,我们提出的公共经济理论,其来源是他的广义财政学,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广义财政学是从财政的角度入手来研究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我们提出的公共经济理论,则是从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参照许老的广义财政学框架及其理论体系,我们认为公共经济理论应以综合国力为切入点,其理论框架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综合国力的内涵。综合国力包括了国家能力和市场能力两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国家能力与市场能力是一致的,但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况,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实现国家能力与市场能力的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发展能力,可以称之为文化力。因此,从这一意义讲,公共经济理论,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国家能力、市场能力和文化力,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全面提高的理论。

第二,国家能力、市场能力论。国家能力是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如下四种能力:一是汲收能力,即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其中,国家财政汲收能力是该能力的集中体现,具体指标即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这是最重要的国家能力。二是调控能力,即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合法化能力,即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属民中制造共识,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能力。四是强制能力,即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手段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能力。而市场能力,则是指一个国家利用市场机制,使资源配置达到最大化的能力。一个国家市场机制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国家能力基础之上,因此,市场能力,实际上是以国家能力为基础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程度。

第三,文化力论。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公共资源配置与私人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原则经常会出现矛盾:当你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保护一块自然资源时,往往会因企业(个人)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刺激下,想把这块土地开发成房地产;当你以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时,却会引来一系列以效率为原则的责备。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必须是实现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配置的最佳化。因此,必须有一种力量,来调和这种矛盾。从我长期研究的情况看,我认为,这一力量,只能是文化。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三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意识是对物质要起反作用的。文化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但它对整个经济基础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起着决定作用。一定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不同思维方式,则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对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解读。东西方市场体系的差异,从根本上讲就是文化的差异。要使公共资源配置与私人资源的配置,最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依靠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力。

总之,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公共经济理论仅仅起步。许老为我们在这方面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他的理论体系,已经为公共经济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任务,公共经济理论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壮大这一理论体系,将使许老的经济思想更显学术青春,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