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做人做事做学问
7230800000015

第15章 周士敏 敬祝许毅老同志90寿辰

许老是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史学大家。对于我来说,更是一位可钦可敬的长者,又是一位友好的老朋友。

非常钦佩许老的敬业精神。对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勇敢向前的斗志,堪称吾辈学习的楷模。现举一小例,即可看出许老是如何兢兢业业热爱党的事业,如何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先进性的。

许老在财政金融战线上的史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战略性。许老常对同志们讲述现实工作与历史的辩证关系。许老说,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又是现实的发祥地。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只埋头现实,不懂得历史,就不能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现实工作会陷入盲目性。反之,也会变成保守落后的“格尔洛夫”,永远不会创造新世界。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曾说过:“夫知今不知古,则谓之盲瞽,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这位先贤的论述诠释了历史和现实两者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革命导师列宁亦曾明确指出过,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这是真理。

许老为了系统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财政金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的规律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许老为此首先着眼于研究近代的财政金融革命史。在研究革命史中,又首先抓住“中央苏维埃土地革命”时期为龙头。于是在1976年组织了以中国社科院、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的,并得到了闽、浙、赣三省的省委的支持,派一些部门的老同志和十一个院校(即有江西省党校、赣州地委党校、江西共大总校、江西中医学院、江西财贸干校、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学院、福建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杭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历史学、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员参加,组成了一支调研编写的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的成员是:

领导者:齐燕铭、许毅、星光、沈经农、赵效民、刘正言、孙及民;

整理编写者:金普森、孙家犹、郑锦华、孔永松、赵增延、雷扶超、张锦宏、袁克忠、王方中、战勇、王礼琦、诸班师、周士敏、李炳俊、吴自权、陈宝森、叶振鹏、夏和坤、白镜、邓水兰、唐滔默、陶慧因;

资料搜集者:胡静、孟一中、王陵霄、霍乃义、袁平、陈重丞、崔书香、江岩、冯田夫、徐金康、付维文、李健英、高文明、朱淑萍。

由上述43位同人组成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作队伍,进入了江西老区革命根据地的红都瑞金。后来又到井冈山,深入到赣南各县以及闽西、湘赣和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进行调查走访,广泛搜集资料和与史实核对,力求把史实搞得扎实可靠。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初步完成了从1927年10月毛主席开创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至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止的史料的搜集工作,基本跑遍了相关地区的档案馆、博物馆、资料室等单位。查阅了苏区的报刊,中央苏区大小报纸杂志。如《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红星》,还有文化课本方面的政治、军事等读物。有《工农读本》、列宁小学课本、《马克思主义浅说》、《阶级斗争讲议》、《土地问题讲授大纲》、《红军军事概要》等,共61种。这些党政军经济的读物都是在1931~1933年时期刊印发行的。这正是苏区最盛时期的革命文化的新貌。

关于确定《长编》的书名,齐老专门对“长编”一词作了解说。讲清了“长编”的来源。齐老在组内工作时间不长,全组的工作担子主要是许老负责。

许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浩若烟海的档案史料中,不论是封尘多久的档案史料,许老也不怕脏、不怕累,仔细地查阅,视其为宝贝,绝不像有的领导干部把历史资料贬称为“故纸堆”。我们每逢进档案馆查阅档案时,都是怀着寻宝的心情,许老每找到有价值的史料时,都非常高兴,并谆谆嘱咐每个同志,要仔细发掘。工作组将收集到的史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八个方面:(1)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任务;(2)根据地的土地革命;(3)根据地的农业;(4)根据地的工业交通和邮电事业;(5)根据地的商业;(6)根据地的金融;(7)根据地的财政;(8)根据地的新气象和根据地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对这些史实文献,又经过再次的校对及与健在的老人的口碑材料核实,最后许老又率领有关同志经过三年的分析研究,每一类史实资料都是由许老过目审定。全书共有110多万字,书名定为《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于198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史书很大程度上是由许老心血铸就的。书出版后,反映很好,对许老来说,这仅是敬业精神取得成功的第一个战役,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精神的弘扬。这100多万字,是有形的物质收获,而无形的精神收获更是巨大的。通过这部书全过程的形成,直接培育了工作组人员对史学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壮大了我国史学科研的队伍,有利于后来人对史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对社会读者的感染力,受到苏区革命文化的熏陶,这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苏区群众热爱苏区的红军干部,把苏区干部的好作风,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又如军民关系方面在革命根据地也广泛流传着一首歌谣:“一棵大树万条根,红军百姓一家人,红军如鱼,民如水,鱼水哪得片刻分。”

许老不服老的革命干劲是众口皆碑的。早在29年前我们一起在江西老区工作时期,许老当时已是年过花甲,却始终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和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不知疲倦地忙碌,干劲比青年人并不逊色。

许老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数十年如一日,虽然今已是年华鲐背,但总是有工作在思考,有新论要讲,视觉虽下降,用耳代替手。许老始终关注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许老根据恩格斯所讲的“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原理,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立论。如: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如何认识经济规律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如何做到完整地有机地把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做好财经工作;如何正确应用宏观经济调控与正确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以及建立综合财政的宏观协调平衡体系等。这些立论许老均以丰厚的史实、透彻的分析,按专题撰写出专篇的论文,是财经战线上的可贵的精神财富。他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一伟绩,究其原因,是许老有健康的心态,这种心态又来之于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从而促进不服老的革命干劲。不服老的革命干劲的泉源,又是由于许老有坚强的革命信念,乐观大度,思想前瞻,思维活跃,自信不减。时光流逝,而心灵不老。许老的精神状态,正像一篇题为《人过九十还年轻》的文章中所写的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91岁的复旦大学教授吴洁清,吴教授曾眉飞色舞地对记者说:“今年91岁,还年轻,要为祖国干到100岁!”许老是可以与这位吴老教授相媲美的。

责任心强、诚信待人、热心助人是许老一贯的风格。

许老从不摆经济学家、机关首长的架子,善于深入实际,主动了解同志们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耐心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如当年我们工作组在江西工作时,曾聘请过两名中学生帮助复印史料,许老对她们耐心帮助,从刻蜡版,调油墨,再到上油印机进行滚印,手把人帮助她们操作。

许老非常乐于同志们向他请教,不论是当面还是用电话联系,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解答,绝不含糊托词。记得一次在电话中谈到编写根据地货币史的问题,许老不仅讲清了所提问题的本身,而且还对相关的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我提到写史与历史背景的关系问题。许老十分高兴地在电话中以自身写史的经验具体阐述了时代背景与专题的关系。而且特别指出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是写史的重要相关问题。必须搞清党政军经济的性质,才能认清专业史的属性。这样才能符合历史的逻辑性。

许老的责任心强,还表现在对完成任务的贯彻始终的坚决性上。如对革命财经史料的抢救工作,难度大,困难多,许老没有知难而退,而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并以事实向领导汇报征得领导的支持,记得有一次许老向张劲夫部长汇报,很有说服力,得到张部长的赞许。

从许老一贯的革命作风,不服老的责任心和干劲,以及高尚的道德风范,我悟出一个道理。凡是像许老这样热爱党的事业、为革命工作鞠躬尽瘁的老同志,心灵是不会老的,必然是“长寿越百年”!

我祝许老不仅“超鲐背,追期颐”,而且要和南山不老松并肩齐步向前行!

写于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