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梦
6968300000005

第5章 老高

还未入冬,怕冷的我已经感觉到阵阵寒意了。坐在有暖气的房间里,在电脑前敲打一会儿文字,身体中段就冷得彻骨。从衣柜拿出一条小棉被围在腰间,用一根布条勒住,继续干。

年轻时所受的教育已经深深扎根心里。干什么吆喝什么,还要尽最大努力吆喝好。这是我们那一代多数人的做事原则。我眼下吆喝的事情就是和文字较劲,自然迫切希望能鼓捣出一点彩儿来。无奈时常弄着弄着,自信心荡然无存。

呆呆地看着电脑发呆,发傻。于是转移目光,看看QQ上谁在线,侃几句,歇息片刻。老高的头像是彩色的,小企鹅在暗淡的群体中格外鲜亮。于是甩出几句,说明情况,然后又告知,俺被自卑包围了,伤感地只想哭。老高见义勇为,拿出当书记做思想工作的架势,噼里啪啦,一段又一段的文字甩过来,幽默,风趣,逗乐儿。但字里行间都在帮助我驱赶自卑,树立信心,鼓舞斗志。我对着电脑无声地笑了,甩过去一句,谢了,你忙,俺撤退了。

如同下棋有棋友,打牌有牌友一样,爱好文学却不善交往的我,多少也有几个文友。老高就是其中的一个。

老高个头儿不算高,但心气儿高得惊人。他干事执着,永不言弃。先是参加了区作协,市作协。眼下,还在积极进取,争取加入中国作协,很有些野心勃勃。他每天坚持两次锻炼,行走如风,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已经65岁的人了,依然一个生气勃勃的老小伙儿。越是我感到天冷时,他越像防冷涂了蜡。回想交往这几年,还真没见过他鼻涕眼泪地伤风感冒过,总是一副精神焕发的样子。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老高送给我的四本书,《田慧中回忆录》《落纸云烟》《此情可待》《跳过龙门》。他自己笑称“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把当年郭老歌颂毛选的诗句据为己有。看着这厚厚的一摞书,你无法不佩服他的执着、勤奋。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写出了5个中篇,全部是京郊石山坡的人石山坡的故事,颇具浓厚地域风情和文化色彩。2004年的春天,老高和一位朋友小聚,他把一部中篇初稿拿给朋友看。朋友提了点看法,认为他把很多“干货”都用在一部中篇里有点浪费,与其如此,倒不如展开,写一部长篇。不料,夏末秋初时节,老高就把20万字的长篇拿出来,送给那位朋友提意见,令朋友暗自吃了一惊。

老高给当年区委老领导田慧中写完回忆录,田慧中那些有学问的子女们说,很佩服老高的吃苦精神,否则,这部回忆录是写不出来的。老人家八十多岁,记忆力已经很差,个人经历只有零星的叙述。她参加过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资料、史实、背景,包括战役战斗具体地点、出动兵力、行动口号、战斗结果等,全靠老高联系她的战友分别提供。老高还不断到书店、图书馆和档案馆去购买、借阅、抄录有关资料。“著述等身”是称赞学者成就的,老高说他完成这部回忆录,读过的书籍和材料,绝对超过了他的身高。

建党九十周年前夕,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登门看望老党员田慧中时,田老把这本回忆录送给刘淇。几天后,刘淇亲自打电话说:“您的回忆录写得很好,知道您在战争年代失去了第一个女儿……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您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

无可否认,我在阅读写作包括锻炼身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惰性。上班的时候,可以拿工作说事儿,觉得上一天班劳累了,可以不读书不写字或少看几页书少写几行字。眼下不上班了,又觉得今日有事可以把看书写字推到明日,明日有事又可推迟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认为已是自由人,何必再自找苦吃,和自己较劲。总之,想懒惰总能找出一连串的理由。但如此下去,怎能进一步提高自己,把喜欢的事情做好呢。眼下,我腰缠棉被,不畏寒冷,埋头干活儿的劲头,是和老高的影响和鼓励分不开的。

老高看到我失去自信,干不下去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网上留言,煽风点火,不把你的劲头忽悠起来决不罢休。他在报刊上看到我的文章就收藏起来,有机会顺手带给我。还时常告诉我,某某报刊采用什么类型的文章,你可以把这方面内容的稿子发给他们。包括样报也统统送与我作为参考。假如我哪次没有时间去听文学讲座,他会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在课堂上的笔记认真打出来,发到我的电子邮箱。不少文友都收到过他发出的课堂笔记。我在澳大利亚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周都能收到他发送的作家讲课内容。身在异国他乡,眼前到处是英文,耳边到处是叽里呱啦的鸟语,能读到老高发来的方块字,乃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自然,心里的感动和感激是不言而喻的。

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良好关系,挺不容易的。在共同的文学爱好中,能有一个像老高这样的文友,感觉很美好。

写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