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追梦
6968300000020

第20章 来自《北京晚报》的激励

在人生旅途中,曾经得到过来自方方面面的鞭策和鼓励。悉数《北京晚报》对我的每一次小小激励,都让人刻骨铭心。

屈指算来,我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稿子并不算多。然而,常能听到一些亲朋好友或当面或电话告知,又在晚报上看到我的某篇文章了。有细心的朋友还把文章剪裁下来保存着。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一种动力。

我最早给《北京晚报》投稿的时间大约是80年代初,我写了不少一分钟小说、散文,都被编辑枪毙了。投稿,失败,再投稿,再失败。很长时间内,给晚报寄出去的稿子,竟然没有一篇被采用,心里别提有多么气馁了。

我不放弃任何听课学习的机会,不放弃日复一日认真读书辛勤练习。记得80年代中后期,东城区文化馆举办文学讲座,组织者经常请来一些名家给大家指点迷津。王愿坚、刘绍棠、陈建功、赵大年、雷达、孙武臣等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都曾莅临文化馆讲课;赵尊党、李凤翔、孙雁行、魏铮、王振荣等日报、晚报的副刊编辑也经常到这里传授写作经验。我闻讯立刻报了名。每天下班后,来不及吃晚饭,匆匆骑上自行车赶到文化馆听课,宁可饿肚子,绝不迟到一分钟。

我年复一年订阅《北京晚报》,下班进门,便迫不及待地从报箱取出来翻阅。尤其是五色土副刊版刊登的散文、一分钟小说,我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读到精彩的文章,不仅拍手叫好,还迅速拿起剪刀裁下来,粘贴在本子上,一有空闲,反复拜读。

通过日复一日的读书学习练笔,我的文章终于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散文、小小说,篇幅虽然不大,但每每发表一篇,都是一次小小的鼓励和鞭策。

我的拙文大都是发表在五色土副刊上,也有发表在人生与社会、家园、感动人生等版面的。90年代初,《北京晚报》副刊举办五色土茶座征文,我有幸在1994年和1997年两次荣获优秀奖(五色土茶座征文的最高奖为优秀奖)。其中有一次记忆很深刻,获得优秀奖名单中有梁秉昆老师。在《北京晚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剧作家的名字写在一起,获得同样的奖项,感到很荣幸。我喜欢写东西,因此像个追星族似的崇拜作家,崇拜一切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北京晚报》的征文活动,给我提供了一次和梁老师见面的机会。两次获奖,对我都是一种激励。

我的一分钟小说《新来的打工妹》在北京晚报发表后,很快被《小小说选刊》转载,之后被几家出版社收入不同的书中,还被上传到多家网站上,这对我又是一个不小的激励。

90年代中期,曾经有个机会,假如不是因为我当时还在工厂上班,就有可能到《北京晚报》帮忙一段时间。那天,接到《北京晚报》副刊编辑魏老师的来信,欲借调我帮忙整理编辑一百篇小小说,由电视台排出一百集电视短剧,大约一年时间。手捧来信,很高兴,也很激动,当即回信表示,愿意向单位请假,去晚报帮忙。编辑老师得知我的实际情况,担心借调会影响我日后长工资,便找了一位退休的同志。虽然最终没有去成,但一想到我和那位编辑非亲非故,有数的两次见面连话都不曾说过,但他能够在众多自然来稿的作者中想到我,亲自写信给我,也是一个不小的信任和激励。

我对《北京晚报》有着特殊的情感,它所给予我的每一次激励,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对此,我一直心存感激。

写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