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雁过留声
6954100000003

第3章 雁过留声——安徽省第一批下派干部纪事

激情,点燃七月

七月流火。

这是火热的季节,青春似火。

这是个容易激动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51位年轻人告别妻儿老小,分赴51个贫困村,开始了人生征途中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艰苦程度,对出生于城市的他们来说,绝不亚于三十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对知识青年的考验,想反,比那次更严峻!

因为这一次,他们不是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是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到最贫困的农村去,去完成省委要求的第五个目标——

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

所以,他们虽然年轻,最小的只有22岁,但他们却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在全县的欢送动员大会上,32岁的张亚非代表选派干部发言,他说:我会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去为农民做实事,做好事,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于是,51位年轻人,带着满腔豪情上路了——

1、第一个报名的张亚非

2001年6月初,张亚非,这个刚刚从死亡线上走回来的年轻人,得知全省要选派干部下村,便第一个报了名。父母年过古稀,爱人下岗,小孩刚上一年级,自己在财政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主动要求下村,很多人不理解。但张亚非是一个看准了就干的人,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32岁,正是干事的年龄。刚刚经历的一场生死考验,使他倍感生命的可贵而短暂。他深深地感到:生命如白驹过隙,倘若不趁年轻干一番事业,等到老之将至,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值得回顾的?

于是,就在七月,这个精干的年轻人义无返顾地上路了。他,走进了陈汉山区的广福村。

七月,火热的七月。广福,以她淳朴而温情的怀抱欢迎着这个满腔热情的青年。7月10日,到村上任。与村干部们见了面,初步了解一下全村的情况,简单的午饭后,他没有要村干部门陪同,只请一个小孩带路,步行去了最远最穷的吴屋。十来里山路,9户人家,没有路,没有有线电视,一切的往来都要靠肩挑背驮,百姓生活十分贫困……张亚非,深深地震撼了!改革开放二十年了,老百姓依然如此的艰难!三年,三年后,我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不能改变这里的面貌,我——还能算党员吗?张亚非在心里暗暗地下了决心。

直到天黑,他才赶回村部。而此时的村部却是一片狼籍,早已拉开架势重建,却因种种原因而停工。七月的夜晚,郁热而多蚊虫。他就在工地架起了竹床,找村干部陪宿谈心,谈支部、谈百姓、谈发展大计。白天头戴草帽,上山场,下田坎,走村串户,抓紧时间调查走访。不久,情况摸清了,思路清晰了,规划出来了——“启动年、发展年、提高年”,三步规划给贫瘠的山村打了一针强心剂。百姓们奔走相告,山村沸腾了!

2、骑摩托车从安庆到宿松的李海剑

对当过10年海军,在潜艇上干了7年的李海剑来说,在大海上漂泊,最大的兴奋是能见到太阳——面向太阳,在茫无涯际的大海上,朝太阳驶去,整个人会无端地轻松起来,激动起来!自信起来!他无论如何没想到,在他35岁的时候,他会与一个叫向阳的小山村有缘,而且,一呆就是3年!

向阳村,这个地处宿松东北趾凤乡东边的山村,528户人家,2100多人口,23个村民小组。山场多,田地少。由于原是两个村并成的,村干之间、村民之间都存在不少矛盾,是比较有名的上访村。从安庆城里一下子到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落后的山村,一开始,李海剑确实很不适应。家里有空调,住房条件很好;而这里,38度的高温,连电扇都没有。到村不久,一个组一个组走访之后,令他惊讶的是:改革开放都20年了,怎么还会有这么落后的地方?怎么还会有这么困苦的人们?从小生活在城里长大后当兵的李海剑被强烈地震撼了!他下决心要干出点实效,要干出点成绩,否则,就对不起百姓,对不起组织!所以,他在干部回上郑重表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作出表率!

有了这个认识和决心,李海剑进入角色就很快。他撤了村食堂,自带灶具,搬到村里一个废弃的小学校里。房子漏水,他就请村民帮忙把瓦翻一翻,自己洗自己烧,有时每有时间,就吃方便面、饼干。在村里一呆就是20多天。交通不便,军人出身的李海剑和在柳坪乡的王维三一起常常骑摩托,从安庆到宿松趾凤,200多公里,只用了三个多小时。仗着强健的体魄,他总是骑着摩托,走田垅、穿山林,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

2002年8月的一天凌晨两点多钟,李海剑在睡梦中被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通知他即刻赶往乡里。他二话没说,爬起来立即骑车抄近路。抄近路必须经过回子湾,而这回子湾,白天当地老百姓都不敢走,传说有什么什么影子,有什么什么怪叫。李海剑心中也有些惶惶然,骑着车只管一个劲地往前冲。突然,一声渗人的怪叫,令人毛骨悚然,他抬头一望,原来是三只狼!李海剑猛加油门往前冲,狼便跟在后面紧追不舍。转弯、上坡、下坡,一场人与狼的较量……终于把它们甩在了后面。李海剑松了口气,多亏这个摩托!

可就是这个摩托,十个月后差点要了他的命。2003年6月的一天晚上11点多,李海剑从村民家往住地赶,车灯不太亮,山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沟——十几米深的沟。一个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摔进了十几米深的沟里。就在摔下的一刹那间,他心中说:完了完了!要牺牲了!

然而,李海剑做梦也没想到,他竟然还能爬起来,还能重新骑上摩托!真是好人命大!倘若撞上沟边的石头,或者被摩托压在底下,那岂不成了肉酱!

3、回族青年马农

迎接马农的是七月的暴雨!或许是老天故意要考验一下这个回族的青年。第一次与村支两委见面,便是在暴雨如注的编织布下:头顶上是盛满了水鼓着大大小小的水包的编织布,脚底下是湿漉漉的泥地……这就是村部!书记、主任致了简短的欢迎词后如释重负,可新任的第一书记却心情沉重,平时住在城里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村部会破烂到这个程度!虽然千岭乡日新村离县城只不过十几里,但他当晚却没有回去。他点着蜡烛,就住在这个破破烂烂的村部里,听着老鼠们热热闹闹地在头顶的蚊帐上开派对,四周的原野夏虫此起彼伏的嘶鸣,他心里百感交集:我就要在这里呆三年!村里这个样子,我从哪儿着手去改变它?

其实,早在上任前,马农就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下同村里的部分干群见了面。那次见面是在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因为通心港的水面承包问题,日新村委会作为上诉方败给了承包方——一个姓宋的私营承包者。官司输了,原本比较紧张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紧张,群众情绪相当激动。村干部们感到压力很大,村支两委面临瘫痪的窘境。马农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成了干群之间的调停人,他要求主要负责人承担责任,公开自我检查,将矛盾逐步化解,稳定了民心。

接下来的一连六十多天,他没有回家,这个个头不高但很精干的年轻人,全副身心投入到了调查摸底的工作中。他走访了全村39名党员,接触了部分群众代表和老干部,对村里的一些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令年轻的马农无杂念,他决心凭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彻底改变这里落后的面貌!

三个月后的10月18日,马农带领村支两委打了一场漂亮仗。这场战斗,不仅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从此扭转村支两委工作的被动局面,提高了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

那天夜里,200亩水面的观音宕公开招标,群情激动,十来个人参与竞标。这以前的观音宕承包,村里几乎未得到什么效益,合同上的几百千把元都难兑现。百姓对此意见挺大。这次公开招标,成为全村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一开始,十分顺利,一切程序合法公正,200亩水面以1万5千元价格发包,群情振奋!天价——相对于以往来说,这是天价!可正要当场交钱时,双方在对峙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0月的天气,马农却感到异样的燥热。窗外围满了人,村干们都沉默不语,各种各样的目光全聚焦在第一书记马农的身上。

沉默!——沉默!这是一场智与力的较量!

马农自始至终不动声色,冷峻的目光里透露出无比的坚定。

时间快近子夜。过了十二点,就必须没收信用金,重新发包。而重新发包,将意味着什么?第一仗若失败,会带来什么后遗症。马农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从心底升起。不拿下这一仗,今后也别想在这里呆下去了!

有的村干终于坚持不住了,心理几近崩溃,他们悄悄想溜!

马农见状,大喝:别走!雁过留声,你们难道不想为党和国家为老百姓做点什么吗?

这一声大喝不但支撑了干群即将坍塌的精神大厦,同时也让承包者感到了这位第一书记坚强的决心和意志!

他服了!如数兑现了标的。百姓拍手称快。

从此,村支两委的威信提高了!马农的形象树立起来了!

3、建造“裕民桥”的吴福云

今年5月19日上午,我乘坐一辆小面包车到隘口的烟冲村去。出了隘口不远,便开始颠簸起来。窄窄的石子路,路面凹凸不平。一边是山,另一边是沟,是深坎,是崖……坐在车里,我一直提心吊胆,不敢同司机说话,生怕他一不小心,轮子稍稍一偏,便咕噜噜滚下去了;路面常常是鼓起的泥条和过往车辆辗过的深沟,只要稍不注意,车子一颠,方向盘把不准,也同样会无可选择地钻下山沟去。我正好坐在靠崖外边的位置,连头都不敢转一下,身体仿佛就悬在空中,只能不停地在心中祈祷。听说下派在烟冲村的是安庆市建委的吴福云,我心中便自然冒出了一个问号:怎么会把市里的同志派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呢?

在一排低矮的的瓦房前停下,这就是村部。吴福云,瘦长的身材,戴一副近视眼镜。谁能想到,这么一个文文弱弱的人,会在这个至今接收不到有线电视信息、接收不到手机信号的山里一呆就是三年?吴福云告诉我,三年前的7月10日,乡里派车送他过来,一开始他被一路上山清水秀的风景吸引住了。平时住久了城市,看多了高楼大厦,乍一置身于这青山绿水之间,那种新奇的感觉令他飘逸愉悦不已。可七拐八拐,老半天还没到。偶尔见到的房子越来越破旧,越来越矮小,路也越来越难走了,他心里一个劲地打鼓:怎么还没到?还要走多远?

就住在村里,一快塑料布拉起来当帘子,后面是卧室,前面是办公的地方。房子又小又矮,靠山临路而建。一条窄窄的村级公路经门口蜿蜒而下,对面不远处是山,山上一大片竹林,矮松……作短暂的停留,看看风景,倒是很不错。可要是在这里安家、工作、住三年,吴福云心里也没底。夜里,独自在这陌生的山中,没有电视,没有电话,与妻子孩子联系不上,孤零零地躺在异乡简陋的床上,四周万籁聚寂,只听见一台旧电视哐当哐当响,他无法不思绪联翩。他想到了动员大会上同志们的慷慨陈辞,想到了市县领导期待的目光,想到了当初自己的豪情壮志,想到白天看的几户特困户,还有村部旁边70多岁的老人母亲般温暖的话语……吴福云,这个30刚出头的书生,心中渐渐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三年,一千多个日夜,我若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为这里的百姓解决点实际问题,还能算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党员么?

三年之后,烟冲村的“裕民桥”建起来了,百亩生姜示范片初步形成,“公司 农户”的形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当年农户每亩就增收了1000余元。多经林也蓬勃发展起来,势头强劲。烟冲村出现了一派稳定、祥和、思进的良好局面。2004年5月9日上午,吴福云在村干、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述职会上,充满感情地说:这三年的工作经历将成为我人生路上最宝贵财富,它使我了解到贫困山区百姓的冷暖饥寒,品尝了最基层工作岗位的酸甜苦辣,增强了自己的党性,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吴福云这一席话,其实,也就是决大多数下派干部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