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经济学
6801400000038

第38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4)

在劳动市场上,求职者对自己的工作技能与工作责任心比雇佣他们的企业具有更多的信息,招聘者对应聘者的情况是既有所了解又不很了解。招聘者可以通过面谈、审查简历、看推荐信等方法来试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应聘者的情况。这些做法尽管有所帮助,但无论如何不能真正确定应聘者工作效率的实际高低;招聘者也可以对决定雇用的人员规定一个试用期。如果在试用期中发现应聘者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就可及时解聘他们。不过,这种补救措施的作用也不会很大。无论解聘如何及时,已经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而且,雇用有用人才的机会也可能已经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招聘者常常只好对所有的(或至少是很大一批数量的)应聘者“一视同仁”,即用相同的工资水平来招聘他们。但是,这种“一视同仁”的工资水平如果定得较低,应聘者的数量肯定就会减少,而且在减少的应聘者中,主要是那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而不是工作效率较低的人。因为工作效率较高的人明白自己的“价值”,认为不值得为低工资而工作;而工作效率较低的人也清楚自己的底细,尽管工资低一些,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一来,较低的工资会使得应聘队伍出现高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较低、低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较高的结构。这意味着整个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较低。反过来说,如果这种“一视同仁”的工资水平如果定得较高,应聘者的数量就会增加,而在这些增加的应聘者中主要的可能是一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才,这些人认为现在的高工资才值得他们应聘,结果整个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就较高。

由此可见,在招聘者所出的工资水平与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之间存在着一个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平均效率随着工资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反之亦然。进一步研究这个关系还会发现,它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当工资水平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但仍然大于零)时,平均效率就可能已经下降到“零”——因为此时应聘者的数量将减少到零。即使是那些工作效率很低的人也会认为这样的工资水平太低了,从而拒绝应聘。二是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的,就是说,工资增加对平均效率的影响是“递减”的。例如,当工资处于较低水平时,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较低,仍在应聘队伍之外的高效率人才也较多,所以这时提高工资水平吸引高效率人才参聘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平均效率。但是,当工资水平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比以前高了许多;另一方面,仍在“局外观光”的高效率人才比以前也少了许多,所以,这时继续提高工资水平对平均效率的影响也将比以前小许多。

5.解决逆向选择的机制和政策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交易双方不能找到办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本来有利可图的交易就不会发生。但是,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市场本身就存在一些解决这些信息不完全问题的办法,否则,我们就看不到今天日益发展的市场交换了。在上述旧车市场的例子中,市场可以通过中间商的介入,对旧车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旧车交易进行担保,从而实现旧车交易的顺利进行。在信贷市场中,金融机构通过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或者抵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一旦借款人违约,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担保品或抵押品来弥补损失。在房地产贷款中,购房者以房产作抵押,但银行最多也只向购房者提供八成的按揭,一旦购房者不能按期还款,银行就可能通过拍卖房屋的方式来避免损失。在保险市场,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的事故概率确定不同的保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中,市场信号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机制。市场信号(Marketsignals)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信号显示和市场信号筛选来实现的。市场信号显示是指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作出某些承诺来向他人显示其产品的优秀或其他某些特性。比如优秀产品通过提高质量保修、保退承诺而与劣质产品拉开距离,企业为产品做大量的高价广告以显示其实力与承诺,求职者通过学历证书向招聘者表明他的能力等。要通过市场信号显示来区分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优质产品市场信号显示的成本必须比劣质产品发同样市场信号显示的成本低很多,不然,劣质产品模仿优质产品的行为就不会太困难。其次,相对于市场信号显示成本,优质产品区别于劣质产品后所得的利益必须足够大。不然,优质产品宁可混同于劣质产品。市场信号筛选是指在信息掌握处于劣势的一方通过某些安排以较低的成本来辨别市场信息或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改善自己在交易中所处的信息劣势。比如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将低质量的借款人和高质量的借款人区别开来。保险公司要求在申请表中填写开车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作住宿距离等信息。一般来说,成年人、有家小的,开车比较谨慎,不比小青年那样乱闯。工作单位离家近,开车距离短,出车祸的可能性小。保险公司还可以查看开车人以往的事故记录。这样,保险公司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投保人的事故概率,但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区分不同的风险。类似的,在医疗保险中,通常要对申请人进行健康检查;招聘者则通过考试或试用来区别、发现应聘者的能力。

在一般的商品交换中,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建立声誉。信誉是消费者对企业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消费者根据自己购买和消费某种产品的亲身体验以及来自其他消费者的“忠告”或别的因素,对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企业的诚信程度作出判断,并根据这种判断来决定以后是否会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一般来讲,当买卖双方的关系相对固定时,信誉机制比较容易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要欺骗某个消费者一次,就可能永远失去这一消费者,甚至有可能失去更多的消费者。反之,如果是一次性的、流动性的买卖,交易结束之后,双方可能永远也不会再碰面,则建立信誉机制就比较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来说,“回头客”本来就不存在,也用不着担心受骗者会向其他消费者揭发自己的不是。不过,即使是在后面这种场合,信誉机制有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将产品标准化,有助于消除顾客对产品质量的疑虑,就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当你出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尽管市场上饭馆酒店很多,饭菜的质量和口味也许还不错,但是,你无法肯定。这时,你去麦当劳就是一个不错的决定。因为麦当劳的产品全球都一样,去那里用餐用不着担心受骗。这样,通过“标准化”,市场在一些“一锤子”买卖的场合也可以建立起信誉机制。

信誉在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上所起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分市场”。信誉把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搞得混乱不堪的市场变得清晰分明起来。信誉好的商品意味着质量高,信誉差的商品意味着质量低。在“区分市场”的同时,信誉也使得“高质高价”成为可能:产品质量高的价格就高,反之则低。“高质高价”鼓励了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的企业,同时也惩罚了生产和销售劣质产品的企业——它们的产品被打上劣质的烙印,无法再冒充优质产品。总之,提高了企业诚信的收益和欺骗的成本。

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强制的信息披露和广告发布制度、制定强制性的产品质量标准及其检查监督制度等。

三、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hazard)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它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不利于对方的行为。道德风险不仅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市场的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经济活动中,保险市场中存在的道德风险相当普遍。一般来说,人们在没有购买保险以前,总是会小心翼冀提防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动,以尽量减少由于风险出现而可能导致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由他自己“自负”的。然而,一旦购买保险之后,人们往往就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这时出现风险的损失不再只由投保人自己来承担,而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采取的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

目前的保险业务中这样的道德风险例子非常多。某些购买了大量医疗保险的人会更为频繁地进出医院,并要求医生开一些可有可无的药物;为车辆购买了保险的车主不再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爱车等。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更多的损失。当然,针对这种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比如,对一份保单所负担的服务数量加以限制,如医疗保险的额度;还有就是在保单中加入一定的免赔额,中国目前普通医保就是住院治疗由患者本人承担一部分费用,超过的部分才按照比例报销。

四、委托—代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