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经济学
6801400000023

第23章 市场结构分析(4)

由此可以得到更一般的结论:凡是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带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凡是在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量,相应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中,是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的。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五、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由于垄断市场排除了其他厂商进入的可能性,因此,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那么,他的利润在长期内不会因为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

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一般有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结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但在长期,又不存在一个可以使它获得利润(或至少使亏损为零)的最优生产规模,这样,该厂商会退出生产。第二种结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内,它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摆脱了亏损的状况,甚至获得利润。第三种结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利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获得了利润,在长期中,它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至于第一种情况,不需要再分析。第二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是相似的。

图中,假定开始时垄断厂商是在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上进行生产。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按照MR=SMC的原则,将产量和价格确定为Q1和P1。在短期均衡点ES上,垄断厂商获得了利润,为HP1AB的面积。

在长期中,垄断厂商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能进一步增大利润。按照MR=LMC的长期均衡原则,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EL,长期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2和P2,垄断厂商所选择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2曲线和SMC2曲线所代表。此时,垄断厂商获得了比短期更大的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IP2FG的面积。

由此可见,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和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于G,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EL点。所以,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MR=LMC=SMC(5.18)

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一般可获得利润。

由于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供给量就是全行业的供给量,所以,垄断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就是垄断市场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

六、价格歧视

在有些情况下,垄断厂商会对同一种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往往会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这种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的现象,被称为价格歧视(Pricediscrimination)。价格歧视要求所出售的同种产品具有相同的成本,如果同一种产品由于成本不同而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则属于差别定价,而不是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

第三,生产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必须是垄断市场。

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下面分别予以考察。

1.一级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First-degreepricediscrimination)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Perfectpricediscrimination)。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d是市场需求曲线,表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厂商销售第一单位产品Ql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P1,于是,厂商就按此价格出售第一单位产品。当厂商销售第二单位产品时,厂商又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P2出售第二单位产品。依此类推,直到厂商销售量为Qm为止,即以价格Pm销售第m单位的产品。这时,垄断厂商得到的总收益为图中ABQmO的面积。而如果厂商不实行价格歧视,都按同一个价格Pm出售Qm的产量时,总收益仅为OPmBQm的面积。由此可见,一级价格歧视的结果是垄断厂商夺走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厂商的收益。

如果垄断厂商不实行价格歧视,那么,根据MR=MC的原则,垄断厂商的产量为Qm,产品的价格为Pm。如果垄断厂商实行一级价格歧视,且假定产量和价格的变化是连续的。那么,在产量小于Qm的范围内,消费者为每一单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均大于Pm,所以,厂商增加产量就可以增加利润。在产量达到Qm以后,消费者为每单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仍均大于MC,所以,厂商增加产量还可以增加利润。因此,厂商始终有动力增加产量,一直到将产量增加到QC水平为止。这时,厂商总收益相当于OAEQc的面积。与厂商不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相比,厂商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后,不仅增加了产量(由Qm增加到QC),而且获得了更大的总收益。而且在QC的产量上,有P=MC。这说明此时PC和QC等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产量。所以,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2.二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就是二级价格歧视(Second-degreepricediscrimination)。例如,当消费者购买10单位产品时,其价格为6元;当消费者再购买5单位产品时,这新增5单位产品购买量的价格便下降为5元,如此等等。

厂商规定了三个不同的价格水平。在第一个消费段上,垄断者规定的价格最高,为P1;当消费数量增加到第二个消费段时,价格下降为P2;当消费数量再增加到第三个消费段时,价格便下降为更低的P3。

如果不存在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的总收益相当于矩形OP3DQ3的面积,如果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利润的增加量)相当于矩形P3P1BE加矩形EGCF的面积,这一面积恰好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

由此可见,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此外,厂商有可能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产量。

3.三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就是三级价格歧视(Third-degreepricediscrimination)。例如,对同种产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价格往往不一样;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的价格也不一样;等等。

下面分析三级价格歧视的具体做法。

假定某垄断厂商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上出售同种产品。

首先,厂商会根据MRl=MR2=MC的原则来确定产量和价格。其中,MRl和MR2分别表示第1个市场和第2个市场的边际收益,MC表示产品的边际成本。这是因为,第一,就不同的市场而言,厂商应该使各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只要各市场之间的边际收益不相等,厂商就可以通过不同市场之间的销售量的调整,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例如,当MRl>MR2时,厂商自然会减少市场2的销售量而增加市场1的销售量,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种调整一直会持续到MRl=MR2为止。第二,厂商会使生产的边际成本MC等于各市场相等的边际收益。只要两者不等,厂商就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来获得更大的利益,直至实现MRl=MR2=MC。

其次,根据(5.16)式,在市场1有

MR1=P1(1-1ed1)

在市场2有

MR2=P2(1-1ed2)

再根据MRl=MR2的原则,可得

P1P2=1-1ed21-1ed1(5.19)

由(5.19)式可知,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在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也就是说,要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

七、垄断与技术进步

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厂商会阻碍技术进步。因为,垄断厂商只要依靠自己的垄断力量就可以长期获得利润,所以,垄断厂商往往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甚至为了防止潜在竞争对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其垄断地位造成威胁,还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阻碍技术进步。但也有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垄断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因为,一方面,垄断厂商利用高额利润所形成的雄厚经济实力,有条件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重大的技术创新,并将成果运用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垄断厂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在长期内保持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更高的利润。这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关于垄断有利于技术进步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寡头厂商也是适用的。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分析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是理论分析中的两种极端的市场组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其中,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接近。

垄断竞争市场(Monopolisticcompetitionmarket)是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

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或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有大量的厂商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任何虚构的差别。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程度也就越高。同时,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有竞争的因素。这样,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第二,市场上厂商的数量很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其他厂商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自己产品的销售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如同垄断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是,由于各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相互之间都是很接近的替代品,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又使得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比较平坦,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水平状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有两种,它们通常被区分为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

d需求曲线表示:当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假定厂商最初处于产量Q1、价格P1的A点。这时,它想通过降价来增加自己产品的销售量,如由P1降到P2。那么,厂商预期销售量会沿着d1曲线提高至Q2,厂商的位置由A点运动到B点。因为它以为其他厂商不会对他的降价行为作出反应,不会跟他一样降价,这样,他降价以后不仅能增加自己产品原有消费者的购买量,而且还会把其他厂商的消费者吸引过来。因此,销售量会有比较大的增加。

但是,事实上,其他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降价措施,使价格发生相同的变化,这样,使得该厂商的销售量实际只有Q3,介于Q1和Q2之间,低于厂商的预期销售量。这是因为其他厂商的消费者没有被该厂商吸引过来,每个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仅来自于价格水平的下降。所以,该垄断竞争厂商降价的结果是使自己的位置由A点运动到H点,连接A点和H点,就得到厂商实际面临的需求曲线,即D需求曲线,它表示在某垄断竞争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行业中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d需求曲线视为垄断竞争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而D需求曲线是垄断竞争厂商实际的需求曲线。

当厂商从A点运动到H点时,d1需求曲线也相应的从A点沿着D需求曲线平移到H点,即平移到d2需求曲线的位置。d2需求曲线表示当厂商将价格固定在新的水平P2以后,该垄断竞争厂商单独变动价格时在各个价格水平下的预期销售量。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关于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一般关系:第一,当垄断竞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产品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曲线发生位置的平移。第二,由于d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产品销售量,D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厂商处于供求相等的状态。第三,d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曲线,即前者较之于后者更平坦一些。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的。下面用图5—23来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