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去日苦多
6784400000045

第45章 菊花

菊花在我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与玫瑰、茉莉、石榴、葡萄、菠菜、甘蔗等植物不同,那些都是古代外来的;可是菊花一直是我们国土上本有的野生植物,经过长期的人工选种培植过程,变成今天的品类繁多的菊花。

古书里最早提到菊花,恐怕要算《礼记·月令》的“菊有黄华”和《离骚》里的“夕餐秋菊之落英”了。早在汉魏时期,人就对这种野生植物很感兴趣,不过当时人对菊花有兴趣是因为他们相信常吃它可以长寿,《离骚》里的话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汉代应劭写了一部《风俗通义》,里面就有一段关于菊花的记载,说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地方,名叫甘谷,那里山上长着很大的菊花,山水从那里流过,含有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多户人家都喝这水;他们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岁,起码也活到七八十岁。记载汉代宫廷杂事的《西京杂记》也说汉初宫中有吃菊花酒的习惯,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黍米捣在一起酿酒,到了第二年的九月九日才吃。据说汉代的一个太尉胡广有风湿病,就是喝菊花水治好的;还有一个司空王畅对菊花兴趣更浓厚,他不但吃菊花,连洗脸洗澡都用菊花泡过的水。当时内乡县特产的菊花就是由他们提倡而传到其他地方去的。魏文帝——曹操的儿子曹丕——给好朋友钟繇的一封信是谈菊花的,也很有趣味。信里说,派人送给他一束菊花,因为秋天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可见它有些天地的真气,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个草药再好的了,所以送来帮助他进行研究长生的道术。此外关于吃菊花可以长寿的传说还很多,晋代著名的研究炼丹的隐士陶弘景也主张吃菊花,并且说菊花有两种,味道甜的是真的,苦的是假的。

古代诗人里对菊花最有兴趣的当然是晋代的陶渊明。他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也就是说采菊花吃可以长寿。关于陶渊明和菊花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说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作“白衣送酒”。陶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又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到了秋天才开的花,也像很有骨气,因此后来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无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价,它作为药物的功效反而不被一般人所注意了。

唐代以前的文学里,间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坚贞不移的品格的,但主要还是歌颂它能助人长寿的一方面。唐代以后,诗词里常常提到菊花,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的。唐代司空图的《诗品》里面有这样一句“人淡如菊”,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在唐代,菊花虽常见于诗文,但在一般市民中间菊花还不是很被重视的;从唐诗里看来,当时菊花已经有黄色的、紫色的和白色的几种,种类还不是很多的。唐代人很喜欢养花,但最重视的却是牡丹;其次大概是梅花、桃花等;菊花只是被一些诗人用来寄托怀抱,还未成为多数人欣赏的花种。菊花品类的培植,大概总是唐宋之间开始的。

从北宋起,菊花才成为一般市民玩赏的对象,这是和当时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兴趣分不开的。当时城市富家有很多专门养菊花的,洛阳是培养菊花最早的一个城市,刘蒙《菊谱》里就说洛阳风俗喜欢养花,菊花的品类也比其他地方多,苏东坡在一首给朱逊之的诗里也这样说,并且说洛阳人善于接花,每年都有新的菊花品种出现。

苏州在唐宋时就是很重要的商业城市,苏州人培养菊花也很著名。宋范成大的《范村菊谱》里就说到苏州花匠善于修剪菊花,使得一根上出几十朵花,团团的像车盖或薰笼一样。由于花匠的用心培植,常常变出新种来,范成大曾在一人家看到七十种菊花,而他自己只搜集到三十六种。史正志的《菊谱》说,他在苏州看到二十七种菊花。在北宋都城开封培植和玩赏菊花的也很普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开封民间的菊花,最著名的有下列几种:黄白色蕊如莲房的叫作“万龄菊”,粉红色的叫作“桃花菊”,白而檀心的叫作“木香菊”,黄色而圆的叫作“金钤菊”,纯白而大的叫作“喜容菊”。这些品种到处都看得到,卖酒的酒店都在重阳节用菊花缚成牌楼。诗人苏东坡在他的《东坡杂记》里也说开封菊花的品种很多,从八月起一直开到十月。他并提供一件重要的材料,即当时所以有许多异种菊花,是由于用其他的草卉接成的。

南宋时菊花的品种继续发展,《乾淳岁时记》说,当时杭州宫里到了重阳节都要摆列出来千万盆菊花,供人玩赏,晚上还要点菊花灯,其热闹情况有如元宵灯节一样。《梦粱录》说当时杭州的菊花品种有七十多种,而沈竞的《菊谱》则说在杭州西郊每年重阳斗菊花,有八十多品种。南宋末年,富商大贾和官吏们私人培养菊花的更多,刘克庄说福建建阳一个姓马的富人收养了一百种菊花。元代杨维桢写了一篇《黄华传》,里面提到当时菊花的品种是一百六十三种。

到了明清两代人们培养出来的新品种更多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说经他详细考察的有九百种。当然李时珍是植物学家,他研究的是菊类植物,并不专指供人玩赏的菊花,但即就清初《广群芳谱》所载的常见菊花品种看来,也就有三四百种。明代培养菊花的记载太多了,这里无法列举,只举一个例子,明末文人张岱写的笔记《陶庵梦忆》里面就提到兖州有一个富人姓张,其人家里有“菊海”,都是难见的异品菊花。赏菊花的时候,富人家里的家具器皿床褥衣服,甚至于饭菜,都做出菊花的形状,夜里点起红烛照着菊花,比白天更加美丽。

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很著名的关于菊花的故事,这篇故事叫作《黄英》。故事说一个人名叫马子才,他家历代养菊。一次他到南京去寻访异种,路上结交了一个姓陶的少年,这人对于养菊花很在行,他有一个异常漂亮的姐姐名叫黄英。他们做了邻居,马子才又娶了黄英做夫人,两家成为亲戚。有一次陶喝酒喝醉了,变成一棵大菊花,黄英把它拔起,放在地上,第二天又变成原形;第二次陶又喝酒喝多了,又变成菊花,这次却变不回来,醉死了。这棵菊花的根子长出新芽,开了粉色的花,还带着酒香,这种菊花就叫作“醉陶”。

关于菊花的掌故,我们就说到这里,详细说起来非写一部大书不可,只说从唐宋到明清歌咏菊花的诗词就说不完。一千年来可以说没有一个大诗人没歌咏过菊花,宋代王安石与欧阳修(也有人说是苏东坡)关于菊花落不落蕊的问题就有过一次很著名的辩论,这些限于篇幅都不去谈了。

即使从以上这简略的梗概看来,我们也可看到菊花的品种是由唐宋到明清经过从野生到人工培植,从简单几种颜色变成几十种,又变成几百种,从单瓣变成重瓣,一直为广大人民所爱好的。人们又给不同品种的菊花起了许多非常美丽富有诗意的名字,举几个例说,如金芍药、黄鹤翎、紫袍金带、火炼金、洒金红、报君知、鸳鸯锦、荔枝红、锦雀舌、铁脚黄钤、出炉银、玉芙蓉、劈破玉、金盏银台、玉瓯、碧蕊玲珑、朝天紫、玛瑙盘、太真红、猩猩红、孩儿白等等,都是很美妙的命名。日本的菊花是东晋时从我国传过去的,到了清朝,我们的菊花才传到欧洲。

种菊花的方法早已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宋代人已有培养菊花的科学方法。宋代诗人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就把养菊花的方法分为九个项目,就是“养胎”“传种”“扶植”“修葺”“培护”“幻弄”“土宜”“浇灌”“除害”,也就是说,关于保护旧根,培植新芽,修理枝叶,创造异种,以及施肥、土壤、浇水和消除害虫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的研究。

菊花谢后,要把上面的枝叶剪掉,只留近根三五寸,剪处用泥封口;天冷时可用稻草盖上,但不宜太多,否则苗黄;冬天可略施肥,立春后要少用肥料。新的变种可能第二年又变回原来的旧种,预防的方法是把花横埋在肥地里,每节自然会出苗,把中间的花苗培养起来,就可以保持不变,四五月间可以把老根的嫩芽带根分植;此外可以插枝,在春秋两季都可以,在阴湿处培养。要常浇水施肥,还可以把截枝插在芋头里种在地下;肥料用洗肉或退鸡、鹅毛的水或猪粪都很好;把死蟹泡过的水浇菊花可以防止它长虫;施肥开始要少,逐渐增加,天热不宜施肥;菊花喜欢新土,所以每年最好换土分种,近根处土要高一些,不然水太集中会使根烂,要叶青茂可以用韭菜汁浇根;用接枝的办法,把名贵的菊花接在普通品种上,或把菊花接在蒿艾类植物上,可以长得更壮健;要菊花早开,可以把花蕊用龙眼壳罩起来,再浇上硫黄水,第二天花就会开了,另一办法是浇马粪水,不过这些催花早开的方法都不大好,对于来年的花是有损害的。

近几年来,在培养菊花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创造和学习了一些科学方法,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控制花开早晚的办法,这是古代人所不知道的。方才提到的浇硫黄水或马粪水的旧办法并不太好,现在我们有了“短日照培植法”,用缩短阳光对植物的照射,而促使菊花提前一个月到两个月开放。菊花有一个特性,就是在它生长的时候,不大喜欢阳光,所以在炎热的伏天里菊花生长得慢,而在天气凉了的时候长得反而快。这一点,宋代人也已经注意到,苏东坡等都提到岭南的菊花反而开得晚这一事实,但他们不晓得这科学根据。我们现在用“短日照培植法”,控制菊花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北京夏秋两季每天约有十二小时阳光,我们用特制装设,使菊花每天只见七八小时阳光,就可以使菊花长成得快。从七八月开始控制阳光照射,到阳历九月里菊花就可以开放了。今年北京的公园里的菊花早开,就是用的这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