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去日苦多
6784400000021

第21章 鲁迅的《自题小像》诗

鲁迅早期的《自题小像》诗是大家都熟悉的,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才到日本留学时写的。据许寿裳说,这首诗是鲁迅在一九○三年寄给他的,但鲁迅后来记忆是他二十一岁时写的,也就是在一九○二年年初。关于这首诗的内容解释,总的来说,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同意见,这当然是年轻时的鲁迅最早的爱国誓言,可以说它奠定了他以后一生的道路和政治方向。诗中第二句“风雨如磐”出自《诗经》,第三句的“寒星”和“荃不察”出自《楚辞》,“轩辕”即黄帝,是中国祖先的象征。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风雨如磐”当然不是指真的风雨,而是说祖国当时正处于被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之下,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只是诗的第一行后来却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有的注释家往往认为“灵台”指心,“神矢”是西方爱神的箭,我却一直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文革”前我曾对一些研究鲁迅的朋友们说过我的意见,但因国内先有了过去的权威说法,我的解释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我还觉得应该申述一下。

“灵台”指心,说见《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实际上这是战国时人引申的意思。“灵台”一词早见于《诗经》,是指周文王修建的观象台。这个灵台是实有还是古代传说,只能有待于将来考古工作者去解决,反正自周朝一统中原以来,相传都说有这么一个地方,是天下的中心。《诗·大雅》里《灵台》是篇名,是歌颂周文王的诗。郑玄笺谓“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又见《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到了战国时代,轩辕黄帝的神话开始流行,轩辕黄帝成为中国各民族的祖先,灵台又成为轩辕黄帝之台。从战国到秦汉,在古代天文学和医学里,灵台既是中央的天文观象台,又引申为天上的星名和人体的中心,所以庄子才以灵台为心的代名词,汉代的《三辅黄图》里就以中央的观象台名为灵台,《晋书·天文志》也说“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反正到了战国以后,灵台就是轩辕黄帝之台,人体上指心也好,天文上指星也好,都是中央的象征,周文王的传说已经为轩辕黄帝取代了。

灵台既然指轩辕黄帝之台,“灵台无计逃神矢”这一句就很好解决。鲁迅年幼时是很喜欢读《山海经》的。《大荒西经》里说:“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之台。”《海外西经》也说:“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郭璞注曰:“敬难黄帝之神。”郝懿行注曰:“台亦丘也。”看来古代人认为中国四方都有不少妖神,但它们都害怕轩辕黄帝,不敢向轩辕的灵台射箭。《山海经》里也提到共工之台,也是说各地妖神不敢向灵台射箭,如《大荒北经》里说:“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海外北经》也说:“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都是一个意思,因为共工在古代神话里也是个与帝争霸的君主。

鲁迅这首诗末句既然说“我以我血荐轩辕”,用的典故当然指的是古代神话里轩辕之台,那样第一句应该用的是同一典故,意思也就是指祖国当时已处于风雨飘摇的黑暗时代,四方妖神也就是说帝国主义列强,已不再害怕黄帝的威灵,都敢向灵台攻击了。鲁迅这首诗写成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进攻的那些年。

过去不少人认为“神矢”是指西方神话中爱神之箭,这是完全讲不通的。爱国感情同男女之恋完全是两回事,在希腊罗马神话里,两者是不能混淆的。鲁迅对西方文学也不外行,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比喻。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倒有过把封建君王比作自己的丈夫,把自己比作臣妾,或者说失宠的小老婆的,但是“忠君”也还并不等于“爱国”,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是反封建的闯将,他不会那样乱用外国典故或者有那样的封建士大夫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