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去日苦多
6784400000014

第14章 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

手头有一张我同一位加拿大朋友合影的老照片,时间大概是南京解放前夕,也就是说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前后,具体日期记不清了。这位老朋友叫“切斯特·朗宁”,或简称“朗宁”先生。他自己还有一个中国化的译名,叫“穰杰德”。他当时是加拿大驻华使馆代办。解放前在南京,我有不少外国朋友,这当然与我的爱人是英籍有关。

照片上有四人,一个是我的爱人戴乃迭,一个是朗宁,一个是我,一个是朗宁的大女儿,她后来是《美国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朗宁的先辈曾经是我国湖北省的传教士,所以朗宁从小就在中国生活,对我国有深厚的感情。我当时在南京对搜集文物字画很感兴趣,常常去南京夫子庙的古玩店。朗宁也有同好,在南京解放前一两年间,他有时到夫子庙买来字画,就找我解释上面题字或帮他鉴定真伪。我和我爱人也常被他邀请,到他家吃晚饭聊天,这张照片就是那时拍照的。它使我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

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大军渡江,南京国民党政府土崩瓦解,南京很快就解放。西方国家措手不及,当时只有英国和苏联很快就承认我新政府,把大使馆迁到北京。加拿大因同美国接近,当时还迟疑不决,后来决定暂时关闭使馆。朗宁当时只好收拾使馆财产档案,准备离开中国。在临行前,他邀请我和我爱人到他家共进晚餐。饭后他在闲谈中提及他在收拾使馆财物中,发现一只旧木柜,内藏都是纸包的骨片,骨片上多半还有刻写的文字。根据记录,这是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存放在加拿大使馆的遗物。那位传教士叫明义士(Menjies),当时早已回国并已去世,他们也不知他的后人在哪里。朗宁怀疑那些骨片是殷商甲骨,也就是说是我国古代文物,不应该带出国外。但他当时因使馆就要撤退,个人身份不是外国外交官了,只是一个普通外侨,与我国军管会当局没有联系。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把这些东西交给他熟悉的夫子庙商人,让他们自行处理。他想先征求我的意见。我请他让我看了一两片骨片,肯定那些是殷商甲骨,但是否真品,我不是行家,也不能肯定。我说这些既然可能是古代文物,应该交给研究部门或博物馆。我认识南京博物馆的馆长曾昭燏,可以送到她那里鉴定保存。朗宁立即同意,说这些甲骨我可以派人送到你家,任你自己处理好了。

第二天他果然派人送来这一柜子甲骨,我立刻叫了一辆三轮车,把东西送交博物馆。事前当然还打了一个电话,叫曾昭燏妥善处理这批东西,我当时是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每天都在市委统战部里办公,电话就是在统战部里打的。当时办公室里还有几位统战部的年轻同志,他们也听到了我打的电话。他们认为这件事情与外国人有关,事前又未请示报告得到上级批准,我这样草率处理,很不恰当。我虽然同意他们的批评,但事情已经接洽好了,也就一笑置之。由于当时我同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关系很融洽,这件事他们事后也没有过问。

南京博物馆方面后来又同我联系,说这批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原来以为早就流到国外,居然还能在国内找到,实是万幸,又说非常感谢我的帮助,甲骨已经交到北京研究保存等等。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后来又过了两三年,偶然看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中一本小书,是甲骨文专家胡厚宣先生写的,内谈中国甲骨文的收藏与研究,书中也提到明义士收藏的这一批甲骨,数目现在因为书早已失落,记不清楚,好像是四千余件,也提到我的名字。

这张老照片使我想起这件往事。朗宁岁数比我大,早已去世。他在五十年代后期,曾再度访问中国,并去到湖北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周总理邀请安排的。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他认识了周总理,并交了朋友,所以周总理邀请了他。访华期间,我们也见了面,他还送给我一本他的自传,里面也提到这件往事。他当时年纪老了,已经退休,不当大使了。他大概是在六十年代去世的。

我们提到过去给过中国帮助的国际友人,常常提到白求恩,他也是加拿大人。朗宁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明义士收藏的这一批甲骨如何又回到我们手中,这件事完全是朗宁的功劳,这也是我们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