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6757200000023

第23章 开赠答诗先河

中国赠答诗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上溯到西周初叶。《诗经·豳风·鸱鸮》一直被解释为一首鸟言赠诗。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这是一首寓言叙事诗。诗中通过描写一只老鸟为保护幼鸟与鸱鸮(鹞鹰)生气相搏的故事,表达了不畏艰难勇于抵御外侵的抗争精神。《毛诗序》说此诗乃是“周公救乱”之作。这首诗也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关于赠答诗的最早讯息。秦汉之际虞姬的《和项王歌》可以看成是最早的答诗。之后又出现了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诗》。与秦嘉同时的桓麟有《答客诗》(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杨乌,命世称贤。嗟予蠢弱,殊才侔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

具有赠答意向的诗歌,在秦嘉、徐淑的赠答诗之前,我们从现存文献中只能看到上述这几首。但是,《和项王歌》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答客诗》有答无赠,且属一般赓和之作,艺术平庸;《与刘伯宗绝交诗》则有赠无答。所以它们还算不上真正的赠答诗。直到秦嘉作《赠妇诗》、徐淑作《答夫诗》,才出现了真正的赠答诗。一方面,从题目中体现了“赠”、“答”字样;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确实体现了赠答实质。当然,我们之所以说秦嘉、徐淑的赠答诗开了赠答诗之先河,不但是因为从时间上看这组赠答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赠答诗,而且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秦嘉的赠诗与徐淑的答诗,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基调非常契合。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叙写自己即将上京,思念妻子,遣车迎接,“欲暂相见,有所属讬”(《重报妻书》)而不得的怅然别恨;徐淑的《答夫诗》紧承秦嘉的赠诗,抒发自己因病滞留家中,而不能与丈夫面别的怅惘、痛楚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赠诗和答诗虽各有侧重,但诗中所寄托的缠绵不尽的刻骨相思之情是高度一致的。

夫妻间的赠答诗作彰显了对等的人格关系。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是绝对从属于男性的,夫妻间是没有对等的人格关系可言的。而秦嘉、徐淑夫妇之间通过赠答诗这种酬和形式传情达意,充分说明了夫妻间的笃厚情谊。“封建社会女性客观上既然处在卑下的地位,她们主观上必然有着浓厚的自卑心理。可是当她们拿起诗笔时,她们就成了诗人,她们与男人就只能以诗歌论高下,只有诗歌的高下,没有人格的高下了……赠答诗更能体现诗人间的地位的对等。因为诗歌是纯精神的东西,它不像物质的赠与,它们有物质自身的价值,而赠与本身可以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或者是因有求于人而仰攀,或者是施舍给对方以俯就,其高下便能显示出不平等。而诗歌并不仰仗其载体的物质价值,它们只传达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是无价的。所以当男性作者写‘赠内’诗时,他便当妻子是自己的知音,是能够理解和接受他的感情的人,而当女子拿起笔写‘赠外’诗时,她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即与丈夫对等的立足点上,她是以一个诗人的姿态面对另一个诗人。这时的丈夫同样是被当做她情感接受的平等对象,是一个知音,而不再是她的‘天’。”(姚品文《“赠外”诗刍议——读中国古代妇女诗歌(之二)》《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赠答诗经由秦嘉、徐淑的创作,于传统的社交应酬功能之外,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即被用来进行个体间情感的交流和传递。而且,标志着五言诗在艺术上已经成熟,五言诗文人化倾向进一步加强、突出,也展现了汉代赠答诗在技巧上的高度成就。所以,在赠答诗的发展史上,秦嘉、徐淑的唱和之作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秦嘉、徐淑夫妇用诗歌互答的形式传达了对彼此的爱恋、思念,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情感的诗歌国度中,他们使赠答这种诗歌形式得到充分发展。秦嘉、徐淑之后,酬和赠答之作便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文学中一种长盛不衰的文学形式。远的不说,单说魏晋时期,据周唯一统计:“魏晋创作赠答诗的诗人有六十七人,诗歌共二百零三首。其中四言九十五首……五言一百零八首。”(《魏晋赠答诗的基本模式及艺术文化特征》,《衡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6卷第3期)单从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其兴盛之势。从创作水平上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诗作,典型的有建安时期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嵇康的《赠秀才入军》、西晋时期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赠冯文罴》以及东晋时期陶渊明的《答庞参军》等。

秦嘉、徐淑是赠答诗这一形式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他们的诗作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们所做出的成绩与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