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6757200000018

第18章 徐淑的《誓与兄弟书》

西晋杜预的《女记》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辑录这篇文章的文献。严可均《铁桥漫稿·后汉秦嘉妻徐淑传》将这篇文章命名为《寡妇淑誓书》。现在一般选本名其为《誓与兄弟书》。

《誓与兄弟书》是在丈夫秦嘉不幸病逝后,徐淑兄弟欲迫其改嫁的情形下,徐淑给她的兄弟的决绝之作。全文入情入理,情理交融,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盖闻君子,导人以德,矫俗以礼。是以烈士有不移之志,贞女无回二之行。淑虽妇人,窃慕杀身成义,死而后已!

作者开篇明志,统领全文。“君子导人以德”虽是泛泛概论,但很明显这是有所指示的,有才有德的君子应该引导人恪守道德规范,矫正鄙俗,可是“仁兄德弟”怎么样了?这里虽然只字未提兄弟如何,但文中分明暗含着这层意思,作者以君子之行暗比“仁兄德弟”之为,很显然,她的兄弟是不够“君子”资格的,既然不是君子,那又是什么呢?作者这般开篇,有若横空出世,劈脸质问,用力甚猛!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暗暗积蕴着一股巨大的悲愤洪流。接下来,作者以“烈士有不移之志,贞女无回二之行”表明自己的志向:要做不移其志的烈士和“无回二之行”的贞女。而且作者进一步表明,自己愿为此志不惜殒命,“死而后已”。决绝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

威遘祸罚,丧其所天。男弱未冠,女幼未笄,是以僶俛求生。将欲长育二子,上奉祖宗之嗣,下继祖祢之礼,然后觐于黄泉,永无愧色!

这一部分作者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进一步表明心志。对徐淑而言,丈夫的早逝已无异于天塌地陷,这本来已经够悲惨的了,但是这还不够,儿子、女儿都还没有成年,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境遇甚是凄惨!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徐淑唯愿倾力抚养孩子,以续秦嘉香火。作者觉得,惟其如此,她死后才能心无愧怍地与丈夫相见于黄泉!

第三部分

仁兄德弟,既不能励高节于弱志,发明德于黯昧,许我他人,逼我于上,乃命官人,讼云简书。夫智者不可惑于事,仁者不可胁以死。晏婴不以白刃临颈,改正直之词;梁寡不以毁形之痛,忘执节之义。高山景形,岂不思齐?计兄弟备托学门,不能匡我以道,博我以文,虽曰既学,我谓之未也。

这一部分作者怒斥兄弟逼“我”改嫁乃是无仁无德之举。文中的“仁兄德弟”很有意味,作者直言兄弟“既不能励高节于弱志,发明德于黯昧”,而是“许我他人,逼我于上”,这显然不是仁德之人所能做出来的事情,所以,此处作者以“仁”称兄,以“德”称弟,便具有了颇为浓烈的讽刺意味。接下来,作者列举“晏婴不以白刃临颈,改正直之词”的“烈士”之行和“梁寡不以毁形之痛,忘执节之义”的“贞女”之事,斥责兄弟不能见贤思齐,“匡我以道”,“博我以文”,而是逼“我”改嫁,这显然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作者最后轻蔑地说:“虽曰既学,我谓之未也。”

总的来说,徐淑的《誓与兄弟书》是一篇文质并美的佳作。

就文而言,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精粹,自然生动。全篇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音韵谐畅。散处行笔流畅,无所滞碍,骈处工整密丽,辞气恢宏,文辞极富魅力。本文虽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绝无雕琢之感,显得十分自然真切,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就质而论,《誓与兄弟书》义正词严,论证严密,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全篇充盈着一股浩然之气,读来句句是理、句句是情、字字喋血!作者以“君子”之德、“烈士”之志、“贞女”之心提携全文,托出心志,虽然“丧其所天”,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是作者唯愿“上奉祖宗之嗣,下继祖祢之礼”,也许作者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她对丈夫的挚爱之情,乃至“觐于黄泉,永无愧色”。其凌然之志、浩然之气充溢碧霄!读来令人感佩之至!

当然,这种艺术效果是与作者严密的论证分不开的。作者开篇即提纲挈领地端出自己对兄弟逼“我”改嫁的愤然之情、决绝态度和自己高洁的志向。作者先后运用了“君子导人以德,矫俗以礼”、“烈士有不移之志,贞女无回二之行”的道理论证方法以及“晏婴不以白刃临颈,改正直之词;梁寡不以毁形之痛,忘执节之义”的引用和对比论证方法;从全篇看,“仁兄德弟”的行为又与君子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可以看成是对比论证。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章法井然,脉络清晰。在论证思路上,采用了“总—分”形式。第一部分统领全文,提出自己追求的烈士之志、贞女之心和对兄弟的决绝态度这一论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分别就上述两点展开论述,作者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有力。文章也显现了作者极高的论证技巧。作者抓住“仁兄德弟”是深谙仁义道德的读书人这一特点与之进行辩驳,这就从根本上赢得了主动。“仁兄德弟”作为读书人,定当明白“君子”、“烈士”、“贞女”、“德”、“节”这些概念,既然如此,“仁兄德弟”逼迫一位守节“贞女”改嫁,“仁”在哪儿?“德”又在何处?作者以“礼教”治“礼教”,充分体现了她高超的论证技巧、非凡的智慧和才学。另外,融情于理是《誓与兄弟书》的又一大特点。全文陈理之语又句句是诉情之言,情理相兼、相融、相得,情以动人,理以服人。可以说,这篇文章句句含情,又句句是理,凡深明大义之人,看后都会为其情所动,为其理所服。可以设想,“仁兄德弟”看到这封誓书后,若其人性尚存,亦当为斯情斯文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