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北大爱情
6752800000016

第16章 爱是不能忘记的(15)

小文拥有一支足够组成三宫六院的“情人”大军,所以直到毕业,再也无暇去谈恋爱。他过着一种最幸福的爱情生活,用阿Q的话说,叫做:“我想谁就是谁!”后来大家习惯了,便也跟着他“青青啊”“莲莲啊”地乱叫。有时看完电影回来,便叫“晓庆啊”“巩俐啊”“宇娟啊”“青霞啊”“曼玉啊”。叫得满楼道不亦乐乎。有一首和尚写的诗很好玩:“春叫猫来猫叫春,一声一声复一声。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人们读打油诗,笑过就完了,很少去想作者的深忧隐痛。对于小文也是这样,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学问、他的志向、他的真性情。小文没有读研究生,但他的古典文学水平,我认为是全班第一。他后来的那些“情人”,他有没有当真追求过,我不十分了解。我所了解的是,即使他全部追求过,也肯定无一成功。那些女孩子都很好,但是,她们不可能理解小文——这个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踢球不打牌不下棋的小文。他如今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单位就在家旁边。小文说:“家近是一宝啊!”百年校庆聚会时,我们又喊起“倩倩啊!”小文开心地一笑,眼角现出几道皱纹,里面好像藏着一个思索:“是我想谁就是谁呢?还是我想谁就不是谁?”

(四)阿长与琼瑶

阿长不是我们宿舍的。他住在一个多专业的宿舍,他常常到各个宿舍去玩。阿长的外号很多,但他自己不知道。这些外号多是我与老宋、老何私下给他取的,也由我们私下叫着。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长”字,我们就叫他阿长。鲁迅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所以我们又叫他“山海经”。鲁迅所写的“阿长”是个叫“长妈妈”的保姆,因此我们又叫他“长妈妈”。阿长的名字中还有个“庆”字,也就是说名叫“长庆”,正好白居易有个诗集叫《白氏长庆集》,于是我们又叫他“白氏长庆集”,有时又简称为“白氏”,偶尔也叫他“白居易”。这样算下来,阿长至少有六个外号。阿长来我们宿舍时,经常听到有人在说“白氏”或“山海经”的坏话,阿长听得很开心,偶尔也附和几句,于是大家更加高兴。阿长的憨厚是比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更胜一筹的,大家都很喜欢他,所以即便捉弄他,也从没有什么恶毒的、过分的事情。有一次文学批评课上,我与他写诗互谑,我把他写成个“丐僧”:“讨碗地瓜粥,偷根红果肠。归来鸣金磬,明早必夭亡。”他看了特高兴,竟然笑出声来。

阿长是东北壮汉。请你想象一个中等偏上的身材,然后各部分按比例再同时放大30%,那就是阿长。虎头,虎目,虎肋,虎项;熊背,熊腰,熊肚,熊掌。阿长的形象就是那样。但是,你别忘了,人不可貌相。世人只了解东北人粗豪侠义的一面,不大了解东北人还有细腻温婉、柔肠寸断的一面。阿长便是集侠胆与柔肠于一身的东北男人的杰出代表!

无论你有什么事,去找阿长,阿长马上放下自己的事,投入到你的事上来。阿长有的是力气,奔跑乎东西,搬运乎南北。有人赞道:“阿长真能做!”阿长高兴地一笑。其实那人是在用典故开他的玩笑,因为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一句“阿Q真能做!”阿长的作风在东北很常见,但在以侃为主的北京和以“出思想”为主的北大,就显得很珍贵了。多数北大人都具有“宏观调控”能力,一群大师在那里策划着宏伟蓝图,但总是落实不到操作上。我们班要举办个什么活动,总设计师可多哩,上议院、下议院,执政党、在野党,搅得人人心头春意闹,但是包饺子没几个会擀皮儿的,逛公园没几个认识门儿的,运动会没几个能拿分儿的。阿长就在这些事情上,显出了他的实干、淳朴、厚道、奉献。

阿长和我都最爱打排球。我们班体委老曹一心想建立一支过硬的排球队,但坚持下来练球的没几人。阿长是最有恒心的,常叫上我对练,我们一次次“破纪录”,最多时能打几百回合。不论球飞到多么远,阿长都不顾一切奔过去抢救。在无数次的“起死回生”中,我们似乎经历了某种人生寓言,身心无比畅快。你如果看见阿长肘膝有伤,那一定是救球时碰破的。我开玩笑说,你如果去当日本女排的教练,东洋魔女会拿十连冠的。

然而我竟好长时间不知道,阿长是个琼瑶迷。在我看来,阿长这么个五大三粗的莽汉,要是琼瑶及其女主人公们落入他的熊掌,还不三把两把就给捏巴死了!然而不。阿长读琼瑶时,虽然一双熊掌把书捏得紧紧的,但是神情极为文雅,厚嘴唇小心地开合着,生怕喘息太重,吓着了书中的妹妹们。琼瑶的书,阿长读了个遍,而且还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不论任何报纸杂志上,只要有琼瑶的只言片语,阿长便像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青梅竹马的小阿妹一样,捧在掌中,一字不漏地拜读。这使我很奇怪。我们宿舍那些身体并不壮伟的同学,没日没夜地佝偻在蚊帐里,连吐痰带吐血地读武侠。而这个睡觉呈“大”字形的“歹徒”阿长,却穷年累月地迷着琼瑶。后来我读了陈平原老师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才算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越是文弱之人,越喜欢英武豪侠;而粗朴豪侠之人,却往往渴望小鸟依人的淡雅温馨。据考证,张飞擅长画美人,就是这个道理。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对通俗小说进行学术性的研究,对武侠和言情小说都只是看着玩玩。因了阿长迷恋琼瑶一事,我开始想,人的内心的细腻程度是不是都差不多,只不过表露的程度不一样罢了。我想,阿长一定对女人极好,将来必定是个好丈夫。人们多以为东北男人是“大男子主义”,其实错了。嫁给东北男人,对中国女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幸福。

到了毕业那年,我们班的恋爱问题专家阿忆君突然告诉我,快去帮帮阿长,阿长好像失恋了。阿长对我和阿忆是常说知心话的。原来他与家乡的一位少女出现了感情危机。阿长十分消沉。一个高大威猛的汉子,当他沮丧悲痛之时,是比小女人哭天抹泪更令人同情的。我知道是“琼瑶情结”加重了他的伤感,我只能用一些世俗的话语来宽慰、开导他,拉他去打排球。1987年5月20日的课上,我还写了一首诗送他:“骄杨飞去亦堪愁,痴恋空情何日休。极目前程春尚好,劝君莫负少年头。”

阿长不愧是东北男人,该悲伤时就悲伤,擦干眼泪我还是一只北方的狼。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活蹦乱跳,肘部和膝部又不时见到青肿红斑了。

毕业时,每人在纪念册上自我设计一页。阿长的那一页十分琼瑶,又精美又雅致。尤其是题写的四句话,全是琼瑶的书名,叫做:“匆匆太匆匆,几度夕阳红,心有千千结,窗外翦翦风。”真是脍炙人口。十年后,我在北大开设现代通俗小说研究课和举办一些有关讲座时,多次以阿长的这首诗为例,证明琼瑶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中的深刻影响。每次读罢这首诗,都掌声如潮,许多女孩子圆睁着纯净的大眼睛,想象着那个哭得跟泪人儿似的东北莽汉阿长。阿长毕业后任新华社驻东北记者,很快找到了一位依人小鸟,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百年校庆聚会时,我问阿长,还读琼瑶么?阿长说:“不,我现在读武侠了。”我接着说:“我已然不抽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我们相视大笑。这次聚会,我还和阿长发表了一个共同的人生体会:世界上对你最好的,就是你的老婆!

五地书——孔庆东批注的情书

朱家雄施主欲编一卷《北大爱情》,来电话约洒家也随喜一篇。老衲心想,情书者,不就是写给女孩子的生离死别、别有用心、心怀叵测的那类阴谋文件吗?那东西洒家做小沙弥时,炮制过一百多万字呢,于是盲目乐观地一口允诺了。可放下电话才悟到,老衲写过的那些东西都不在自己手里。有的压在某位年轻母亲的箱底;有的睡在某位大龄姑娘的抽屉;有的被烧成一千只美丽的蝴蝶;有的被撕得粉碎,与泪水一起飘洒在黄昏四月的风里……忽而心头法轮一转,洒家写给别人的没有了,可别人写给洒家的不是还能找到一些吗?于是趁洒家夫人上班的大好民主自由时光,挖开墙角之秘洞,捧出一个略有锈迹之铁盒,坐禅于地,便“鸳梦重温”起来。一忽儿读得满面发烧,连呼惭愧;一忽儿又读得老泪纵横,百感交集。然而读罢却想,情书这东西,是只有当事人自己借助具体语境才会感动的,若给那隔岸观火的局外人看来,大多还是千篇一律,无聊肉麻。所以为了保护原作者的名誉,洒家可不能把这些情书原封不动地公之于众。俺从中抽选了5封不同时期、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隐去真名实姓,删去可能透露作者情况、被知情人猜出真人的文字,并在需要的地方适当加注,其余的则除了错字一处不改。这也算是表达了俺对往昔生活的一种怀念,表达了对那些给过俺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女施主们的深深的阿弥陀佛吧。至于情书中涉及的洒家的形象,希望读者切莫轻信,俺远没有那么高大美好,也远没有那么矮小丑坏。女人说话本来就以超越真实取胜,“恋爱中的女人”就更是鬼话连篇了。也请读者幸勿看到洒家有许多情书,便以为洒家是一个用情不专的花和尚。这所谓五地书,也许都是一个女菩萨写的呢,更没准儿都是老衲自家伪造出来满足自家虚荣心的呢?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道是无情却有情。

(一)赖字第7号

婴,我的上帝!(洒家注:俺有一笔名唤做“醉婴”)

你搅得我整整一夜没有合眼。

早晨在刺眼的白光下起来,我一声不吭地去听英语,讲的是1912年那条冰海沉船的故事,恍恍惚惚,不知自己都听到了什么。她们在匆匆收拾东西,准备上街去采购,问我是否要什么,我说你们快滚,她们一愣,便都愣头愣脑地走了。我便坐在屋里发呆,还在想着那条有一千多条生命的沉船,我想了想,背起书包便去图书馆了。

孩子们在冰上玩儿,远方太阳下的孩子滚动着。一个小男孩摔了个跟头自己嘿嘿笑了两声便爬了起来。我们在童话的世界中对视着(注:这是作者眼中的幻象,其实是俺拐带她第一次远游时的意境)。

食堂里那个最凶的武工队见了我突然一笑,黑黑的脸龇着一口黄牙,问我“吃豆包吗?”我傻呆呆地说吃,他突然又说没有豆包,便换了个包子。我不知今天同志们的心情为什么这样好,我很想打人(孔批:打俺吧)。

早上出去,见到小吴的破车,很想用钥匙打开,骑着它去巴黎(注:巴黎指北大。俺出过一则谜语:“盼天亮”,谜底是“巴黎”。北大就是中国“盼天亮”的地方)。真想,我又克制住了,巴黎人民明天还考试呢。现在又不是什么1789,大概已不允许那样乱了。总之,我克制着自己不回头去看小吴的破车。那破车能带我去巴黎。

唉!我的上帝在此刻9点28分53秒不知在干什么。俄苏文学史,他也许在同老托头们奋战。我很想骑上小吴的破车去帮他一把,可又明知自己什么也帮不上,反而会让他死在战场上。

那得了?!(我替中国人民说了,不替巴黎人民。)(注:那时俺常说口头语“那得了”,被她模仿。)

夜里在黑暗中去回味白天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时刻,心里知婴在不远处或许正做着相同的梦。心里很喜欢,虽然总也没能入睡,脑袋比天空还要大,还要满。

宋早上在黑暗中问:“是不是没睡着?”我不吱声。她问:“好吗?”我翻了个身:“你甭管。”她宽厚地笑笑。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嘱咐我:“别乱交朋友。”我说:“嗳。”她知道现在有个部队的人在攻击我,便开始嘱咐。(注:俺给她去信时信封上署的都是部队番号)我说:“你别当我姥爷了。”她说好的。早起便互相笑了笑。

灌钢笔水儿,灌得哪儿都是。东西满了,便要溢出来。溢出来怎样呢?有好多好多话要说,可真的开始写了,便没了。

那是婴在那口钟前说的话。

想起来了,公元19××年×月×日,两个人敲响了一口古老新鲜的钟。

今天已是19日,22日的火车票还是没有发,她们都急得哇哇叫,我心中幸灾乐祸地希望全体人民都推迟四天再走。当然这个企求没敢说出口,她们的样子有点颠馅儿,我怕她们吃人(注:推迟四天好与洒家同行)。

眼睛酸极了。夜里不曾合眼。腿还像昨天一样疼,抽了筋似的。我假装希望自己瘫痪两天,让你当一把英雄;然后我好了,你再瘫上几年,我也当一当救世主之类的。想着想着便像真有这回事儿一样(孔批:两天换几年,值)。

那得了?!

(注:以下删去一段,约160字,内容涉及知名人士的趣事。)

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写这个,我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个人偷偷地笑。对面的人疑惑地抬眼看,我便冲她也笑了一下,我看她脸都发白了,便赶紧低下头来冲着你笑。

知道我最想说又最不敢说的是什么吗?是在古钟下,婴用臂膀将我揽住,说了声:让我。世界都凝固了。我原以为那一时刻我定会泪流满面,定会激动得不知怎样;然而那一时刻,宁静得出奇;一刹那,我才知,为了这,我已等待许久许久了……

想啊想的,心中总是一阵阵颤动。

这是一个这样自信、这样霸道的男孩子啊!

我的上帝!让我也。

好好考试。

22日见吧。那样远。

你的赖

1.19上午 图书馆

洒家注:这曾是一封俺能够背诵的信。她的“语无伦次”中闪烁着一个少女何等真实、何等深切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