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交通便利,场地开阔,环境幽静,是难得的闹中取静之地。展览大楼占地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10米,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高差1米左右。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本着“庄重、典雅、美观、人性化”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设,是一座综合性智能系统集成建筑。大楼建筑面积28500平方米,内部设计共有大小展厅18个、接待厅4个、电教厅1个、学术报告厅1个。展厅总面积15000平方米。中楼7个展厅为全封闭式,配置中央空调系统和先进的消防、安防设施,用人工采光以满足精品文物陈列展览的功能和需求;东西两翼12个展厅为普通展厅,半封闭、自然和人工采光相结合。博物馆的主入口位于城市主要干道西津西路南侧,大楼门前留有南北宽58米,东西长160米,面积为9280平方米的广场,楼东西两侧和后方环绕4.5~6米宽的道路,中路展厅文物库房楼及西翼展楼楼体中间留有东、西两块内院,有充足的场地利于人流集散。新建的展厅分为中路和东西两翼,中路部分展厅为三层,主楼为五层,东西两翼展厅为三层,对称布置,北端中部与大楼中路中厅层层相通,既可举办文物展览,又可独立举办一般性展览和临时性展览。每翼展楼出入口设在北侧,东西两翼南侧也设有观众出入口,两翼南侧休息厅留有通向内院的内部出入口,便于内部人员进出和搬运物品的使用。参观人流可以根据展厅开放情况,利用道路和分设的各出入口进行分流。建成的展览大楼平面呈“中”字型,东西长160米,南北宽31.9米,其中路和南侧“十”形部分为新建成大楼,中路部分为全封闭配设中央空调系统的现代化文物展楼;东西两翼配置必要的消防、安防设施,为一般性展览和临时性展览使用的普通展厅,其既与中路的文物展厅(固定展厅)相协调、配套,又可以独立发挥其普通展厅的功能,举办自然标本和一般性展览及临时展览。两翼展厅每层分北侧展厅与方形展厅,两个展厅之间设有楼梯及休息服务等公共空间,方便观众参观中的停顿、休息,也利于展厅分别利用,个别开放。同时以中部已建展览大楼为轴线,形成有序的参观人流,也便于人流的集散。北侧展厅与方形展厅外侧设有内廊,各展厅通过内廊相互联系,而不互相穿越,保持了展厅的独立完整且便于管理。内廊轴线宽3.6米,尺度宽裕,可兼做休息、集散之用。南侧休息厅处设有楼梯、休息处及2000kg货梯一部。参观人流根据展厅开放情况可分别由中路门厅出入口、方厅出入口、两翼南侧出入口进入,可经过内廊到达各个展厅,通过人口、公共空间处设置的楼梯到达地下或地上其它楼层进行参观。未开放的展厅可以独立关闭,而不影响其它展厅的展览与参观展览人流的安全疏散。展品也可以从内院西北角、东北角电梯厅处分设的出入口进入大楼,展品可由货梯搬运到参展的各楼层。平面布局中各出入口的分设,各展厅的相对独立,避免了人流的交叉干扰,提高了管理的简易性及展览大楼的安全性。
西翼三层展厅分别为马门溪龙及黄河古象化石的固定展厅,展厅上部屋顶为采光保温天棚。除以上两个固定展厅外,其余展厅均为普通展厅。普通展厅既可作为集中式的观众服务设施使用,集教育、传播为一体,同时管理上也可单独指定出入口,在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前提下,用上滑门与其他各层、各部分隔离开,以便独立开放使用。
两翼展厅在一、二、三层与中路展厅一、二、三层及文物库房楼一、三、五层相通,故其一、二层层高与中路展厅相同,层高为5.6米,展厅部分吊顶后净高为4.2米。三层展厅考虑到展出古生物化石的高度,其层高定为7.2米。展厅中部为采光天棚,既满足展览高度的要求,同时又为展厅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地下一层层高6米,设备管道安装完毕后吊顶高度为4.2米。
大楼内设有自动消防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语音广播系统、自动售票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藏品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讲解导览系统等;大厅内设的多个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和详细的文物、旅游录相资料,观众任意选择参观;全馆区内装备有有线电视系统,在展览期间可实现全方位放像服务;建立的互连网国际网站,使馆藏文物的研究、展示等信息与国内外文博单位连网,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大楼在建筑立面及造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尽量保留这座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建筑风格。因为,兰州市民和全省人民对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博展览大楼,应体现出庄重、典雅、质朴以及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在立面设计上,尊重历史及城市文脉,对原有博物馆的体量及外立面格局未做太大改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立面风格,更换陈旧的外墙材料及外窗材料,采用烧毛花岗岩作为建筑主体部分外墙饰材,配以灰白玻璃幕墙,挺拔的石材竖柱与落地玻璃幕墙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为达到端庄、沉稳的效果,同时考虑到泛光照明的夜景效果,外墙饰面材料采用了浅色调的米黄色系列。对原馆立面细部线脚和节点图案纹饰加以保留、创新。大楼外立面及从大厅到展室的装修庄重、典雅、美观、大方。
室外环境的规划建设与博物馆大楼整体相协调,相配套,对大门、警卫室、展览大楼周围场地绿化(修建草坪、花坛等)、停车场及观众休息设施进行全新的改造和建设,以崭新的面貌,体现出高层次的文化品味,与博物馆的功能、风格相协调。
三、甘肃省博物馆“灵魂工程”的探索
用现代技术装备博物馆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手段。物质文明的进步表现为技术化水平的提高,博物馆的现代化也应体现技术的现代化,也应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技术装备。博物馆的行政管理、藏品管理、公共关系、运用现代技术并不断提高其技术含量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方向。2001年底,甘肃省博物馆已经完成了中路的拆除重建,然而,“数字化”和“信息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设计完全没有考虑,用通俗的话说,有了骨骼和皮肤,却没有神经中枢。我们及时统一思路,学习、借鉴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先进博物馆的经验,组织专家反复论证,依据甘肃省博物馆的建筑和功能需求,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实现对博物馆管理过程和文物资源的研究、保护、展示、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资源优化。其基础是计算机和局域网,实质是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展示和管理平台。
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是一个“工”字形的建筑群,分别由普通展厅、珍品展厅、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电化教育室、文物鉴赏室、贵宾接待室、文物库房、办公区等区域组成,楼外还设有大门、售票室、警卫室、停车场等辅助设施。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博物馆建筑的实际情况,才能确保博物馆基本功能的实现。因此,甘肃省博物馆信息化工程南两大系统集成组成:
1.楼宇智能化系统,由八个子系统集成
(1)综合布线系统。此系统在主干线采用了光纤传输,分支线采用六类双绞线,桌面数据传输量达100兆,整个布线与多媒体信息传输拓扑相匹配,从技术结构上防止了信息瓶颈的发生。
(2)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周界防范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巡更子系统以及系统通信端口。监控采用门磁开关、远红外线监测、红外——微波监测和电视摄像四种方式。各系统和监控在中心机房可进行二级控制,实现全方位安全防范综合管理体系,以确保馆藏文物的绝对安全。
(3)火灾报警与消防系统。此系统设计了系统集成通信端口,中心计算机可实现其二级控制。珍品展厅、总控制室、变配电室、中心机房等重要位置配设为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普通展厅、大厅、观众通道则采用水喷淋灭火系统,两种灭火系统均采用自动报警灭火控制装置。
(4)背景音乐、紧急广播及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紧急广播系统达到甲级标准并实现以下几种功能:①多音源背景音乐;②报警时,可实现报警层与相关层的报警广播;③用软件程序控制播音;④有广播、背景音乐及扬声器线路检测功能;⑤提供任何事件的报警联动广播。
(5)通信自动化系统。此系统通过对固定电话通信系统、声讯服务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的集成,实现通信自动化。
(6)门票系统。此系统具有自动售票、验票并做出相应记录、统计的功能。
(7)楼宇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包括:空调设备控制管理系统;给排水设备控制管理系统;变配电设备控制管理系统;照明设备控制管理系统;电梯设备控制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通过对这些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有效管理,达到节省能源和人力资源的目的。
(8)信息中心机房工程。包括计算机中心机房和网络中心机房。以上8个子系统集成的智能建筑系统,使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得到自动控制,实现文物的科学保护;也将使文物安全防范实现智能化,火灾防灾实现自动化,供电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使博物馆真正实现管理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2.业务信息系统,此系统运用了目前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成熟的软件支持,对馆藏文物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主要由七个子系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