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6728100000012

第12章 博物馆建筑(9)

施工招标完毕,确定了施工队伍,施工单位开始进场施工。正式开挖前的设计交底,建设方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协助施工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对图纸的理解和认识,不清楚,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向相关的设计人员问清楚,不能想当然。由于博物馆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筑,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设施设备方面,都要复杂得多,因此,要尽可能地理解、搞清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避免或减少今后施工中的失误。

由于施工单位不了解建设单位的建设总体布置、安排,甚至第二、三期建设时间的打算和安排,因此,施工组织安排中的临时设施搭建,会根据自身施工方便的需要,搭建临时设施,而一旦条件成熟,建设方可能追加某个新项目,因而临时搭建的设施,也许就会影响新项目的实施。如不事先沟通安排好,将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建设方在临时设施的搭建前,应主动向施工单位提出临时设施搭建的建议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建设阶段的事项千头万绪,现就主要的四个方面,予以简单地阐述。

1.隐蔽工程阶段

所谓的隐蔽工程,指的是诸如基础、结构等看不见的这部分。现在的建设施工,全程都有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现场监督。监理公司和监理人员的素质、品行,有时可决定该项工程质量的优劣。因此,对监理公司和监理人员的事前挑选,事后监督,是建设方义不容辞的责任,选择得好,监督得力,可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并为建设方节约可观的建设费用,选择得不好,后患无穷。我们不否认大多数监理公司和监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是好的,也是敬业的,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少数监理人员甚至监理公司,有时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相互勾结,欺上瞒下,虚报、瞒报、谎报建设工程质量与建设工程数量,不负责任地乱签字,乱画押,致使建设工程投资预算不断突破,而建设质量却大打折扣,这将对博物馆建设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对监理公司的招标,应视同设计、建设施工、装修及大宗设备、材料的招标一样重要,甚至比这些还要重要的地位看待。因而,必须置于公开、透明、可监督之下,避免建设方被监理公司牵着鼻子走。在隐蔽施工过程中,建设方也应派出懂土建的人员现场跟班巡视,并做好隐蔽工程施工的记录、验收。

隐蔽工程阶段,建设方除正常的工程现场巡视、检查外,还应做好对监理人员的监督、检查,施工日志记录要尽可能详尽,每批次的建材质量抽查,要做到数据准确可靠,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应熟练规范等。

2.设施设备安装阶段

博物馆建设投资中比较大的一部分就是空调、消防、高低压配电柜、电梯等大型设备。由于博物馆的展厅、库房对温湿度、消防等设施设备有特殊的要求,因而选用优质的设备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应本着节约、够用的原则进行选购,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追求高档。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文物对温湿度的要求都很苛刻,比如瓷器、玉器类的文物在常温下也能很好地保存。所以,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展厅、库房都搞成恒温恒湿。我们不但要建设好一个博物馆,还要考虑建成前的投资成本和建设后的运行费用。我们选择的设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先进,所谓先进的东西相对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先进的东西,现在完全有可能落后、甚至该淘汰了。事实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国家对有些设备的安全、质量标准,根据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优化,调整。如消防设备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灭火设备,前几年就有一些新建的博物馆选用,如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的书画、珍品展厅或重点库房,选用的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灭火设备,2003年之后公安部就下文对今后新建建筑中凡采用气体灭火消防系统的,不准在“有人的房屋”内使用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在有人环境里,推荐的是被评为“七佛丙烷”、“烟落尽”的相对比较安全的气体灭火消防设备。

设备的选用安装上,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品牌越响亮,就一定越是好东西,这个看法不完全正确。应该多比较,看看内在的配置,以及今后的维修服务等。因为,现在的这些设备,国家都有质量标准,出厂时都是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关键是如何选择。比如,空调设备的制冷、制热系统,采用的是什么方式?主机、冷凝塔的大小、功能如何?噪音控制技术如何?配电设备中的变压器是需维护或是免维护的?控制部分的自动化程度如何?电梯的控制器、电机、钢缆是什么厂家的?是否变频?变频器是什么厂的等等。这些内在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只知道这东西是某某名牌,那将是非常的盲目。而这些问题必须澄清,基建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做过细的工作,弄清楚搞明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3.安全保卫监控

博物馆内所陈列、存放的是国家珍贵文物,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因此,有效保护文物的安全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好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避免安全死角的出现。除听取当地公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外,还应尊重文博保卫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是最终的使用者,保证文物的安全,他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今的电子技术突飞猛进,各类先进的高科技技术与手段不断地应用到安全保卫上,因此,我们选用的安全技防设备,不但要够用、好用,而且还要可靠,便于维护维修,并且为软件升级和技术改造换代留有余地。避免一遇到设备升级换代,就将旧的全部淘汰,造成很大的浪费。选择的生产厂家应是有一定规模的、信誉度好的大厂,以免设备用几年需维修或维护时,却找不到生产的厂家了。

4.强、弱电等方面

首先是供电量要充分留有余地,不但要保证现在的需要,即使今后的用电量增加也不会再改造线路。这就需要基建人员在第一次向电力部门申报用电负荷时,就要提出来。有条件的地区,最好是申请双电路,避免因停电,影响文物的安全监控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和展厅的正常开放。

为安全起见,在变压器的选用上,最好应选用可靠的干式变压器,尽量避免选用充油式变压器,因充油式变压器故障率高,漏油易燃易爆,对文物的安全有潜在的影响。如果选用充油式变压器时,最好安装在远离文物库房、展厅等的地方。

弱电的安装预埋,要多留一部分位置、接口,为今后博物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办公、服务自动化打下基础,避免建成后,又穿墙打洞,影响建筑结构和陈列布展效果等。这也同样适用于消防设施、空调设施、水、电等管线的预埋上。

三、陈列设计阶段

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就是:收藏、研究、教育,对博物馆自身来讲,通过陈列展览,向观众传播信息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因此,陈列展览是新建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博物馆是公益性质的单位,它与公众交流的媒介就是文物,陈列展览离不开文物的陈列设计,而一个好的能吸引观众的陈列展览,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建设最终是否成功,是否被观众接纳和认可的“验金石”。陈列设计不是一挥而就的事,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设计人员艰辛的构思创作过程,因此必须与建设同步进行,甚至早于建设,不然博物馆建设好了,而陈列设计没有相应跟上,将造成有馆不能开放得情况,或因陈列展览质量不高而影响新建馆的形象和效益。所以,要尽可能提早做好陈列设计方面的工作。

在陈列设计过程中,建设人员应主动与陈列设计人员沟通,让陈列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展厅面积的大小、高低、采光、结构、梁柱的位置、消防设施的位置、强弱电的位置等等,只有对这些硬件设施的了解和掌握,陈列设计才能避免失误。陈列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博物馆非常注重这方面的设计、安排,注重观众与博物馆的和谐、融洽,为每一位参观者营造一个轻松、祥和的参观氛围。

其他还有诸如文物的搬迁、运输、库房内的文物存放柜(架)大小、尺寸确定的方式方法等,以及今后文物如何存取,新建馆舍后的数字化建设、人员培训等,对于新建的博物馆来说,不能什么都等到新馆建设好以后再考虑这些问题。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决策者,应做到事前心中有数,事中有条不紊,事后不留遗憾,最后顺利按时建成开馆。

四、基建人员的素质和管理问题

基建人员的素质水平高低,是关系到博物馆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博物馆的建设,首先是基建队伍的建设。

在基建人员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一般的要求是:具有热爱博物馆事业,熟悉基本建设工作流程,拥有实际操作基本建设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文物、博物馆学知识,富有开拓创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员,才能从事博物馆建设的管理工作。

现今的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不可否认,在基本建设中,对基建人员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在报刊、电视上经常看到、听到:建好一条路,倒下一批干部,修好一栋楼,垮掉一帮人。所以除了在人员的选择上,严把入口关,还应该在制度建设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杜绝和避免建设过程中各种腐败事件的发生。制度上墙后,还要抓执行力度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因此,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严格报批程序和奖惩措施,并予以切实地落实,是保证博物馆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保证基建队伍不变质的有力法宝。无数实践证明,制度健全、组织措施得力,监督到位的地方,一定是团结和睦、建设进展顺利,办事效率高、工程质量有保障的地方,而有章不循,管理混乱,搞“一言堂”,建设不透明,监督不力的地方,腐败就容易滋生,建设进度和质量就可能大打折扣,国家投资就有可能成为无底洞,国家财产也将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所以,监督的方式和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腐败案件发生的概率,因而对建设过程的全程监督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各级部门和有关领导只有切实地负起责任,才能防止腐败案件的发生,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

对基建人员的管理,应制订出严格的基建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绝哥儿们义气,家长作风,用有效的制度去管理人。只有奖罚分明,制度落实到实处,博物馆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第九节)甘肃省博物馆建设实践

甘肃省博物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设的甘肃省“十大建筑”之一。典型的苏、欧建筑风格和绿荫环绕的环境,异常珍贵的文物和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在国内外影响甚大。甘肃位于祖国的西部,黄河的上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何发挥馆藏文物优势,抓住老馆建设和改造契机,利用富有浓郁西北特色的人文资源,走出一条甘肃省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一直是我们认真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更是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追求。

一、甘肃省博物馆建设过程简述

1958年,国家投入280万元建成18500平方米的甘肃省博物馆。限于当时的设计思路、建设标准和条件,博物馆的设计着重在展览功能上考虑较多,建设了工业展览大厅、农业展览大厅、文物展览厅。建筑结构为自然采光、通风、高窗,展览大厅为长方型。这样的建筑形式基本上不能满足博物馆防尘、限光、控温的使用要求,更谈不上文物的收藏、研究、展览、服务观众功能的需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反复要求下,省建委抗震办公室于1993年6月对大楼的钢筋混凝土、砖和砂浆强度及地基进行了检测、鉴定,并将此工程列为甘肃省抗震加同的重点工程,进行全面抗震加同和维修。1994年8月,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中央有关领导到博物馆参观时,十分赞赏甘肃省博物馆的藏品,提出支持甘肃省博物馆的维修改造。在国务院的协调下,从199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省博物馆的加同改建工程列为全省重点工程,省政府领导先后多次现场办公,听取专家的论证和汇报,最后确定将整个大楼全部拆除重建,工程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总投资1448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00万元,省上投资9482元,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争取资金500万元。南此,甘肃省博物馆的建设历经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一个抗震加同项目发展成为国家投资的新建项目。在甘肃经济相对落后的省情情况下,用如此之大的投资,建设一个公益项目,新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博物馆,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

二、甘肃省博物馆建设实践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建筑,它应既要能够鲜明地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又要能够满足现代化博物馆功能的需求。甘肃省博物馆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建筑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把地域文化精神贯彻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取向之中,赋予甘肃省博物馆以新的、特殊的气质,把它真正建设成为甘肃省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完美产物。所以,我们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总体思路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应能够体现社会历史类、自然历史类展览大楼的性质;其次,应是既能科学、安全地举办风格独特新颖的高档次的科学、文物和文化展览;第三,能接纳国内外观众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观学习,满足多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及省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要求;第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向公众提供舒适、方便的参观、学习和休闲环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和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