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69

第69章 一流的大学柯汉林

我们都盼望着中国早日拥有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因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对于一个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中国人不太容易产生这种认识,但哈佛的学生却很有这种觉悟,他们常趾高气扬地叫喊:“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我们更多的是从大学本身来呼唤一流大学的诞生。不管如何,这总是一件好事。

然而,何为一流大学?进入“211工程”就算一流?规模大就等于一流?

据有关资料,美国十所世界著名大学曾达成共识,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对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起重要推动作用;二是对区域和国家的文明与文化作出指导。一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培养出国际著名的重大影响的杰出人才;第二,师资队伍中有一批世界大师级学者;第三,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第四,科学研究领导世界潮流并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第五,为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包括对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像哈佛、斯坦福、耶鲁、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剑桥、东京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

拿第一个条件来说,这些大学都培养出一些重量级世界一流人才,如其中获诺贝尔奖的,牛津二十七人,哈佛三十七人,耶鲁十三人,小小的加州理工学院竟有二十四人!至于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政治家、银行家、企业家更是层出不穷。

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实在不能不令我们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和急起直追的紧迫感。但是,仅仅着眼于大学规模的“扩张”,无疑是浅薄的。

“规模”与“一流”这中间并无必然联系。加州理工学院只有两千多名学生,规模不大,却拥有领先世界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等重要学科,而且培养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

如果我们为“规模”而降低要求去“扩张”,势必造成大学整体水平的下降,而且正如陶人在《东方文化》发表的文章所指出的,可能性带来“道德边界”的丧失而保不住大学的基本尊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无从谈起。

一所大学能否成为一流大学,关键还是管理体制、人文环境、师资队伍、学术风气及校长素质等。

大学应有大学的精神和品格,她应以理性和良知为支柱,而不是由金钱与权力来主宰;大学应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圣地,她不容许学术腐败、学术乱伦;大学应是富于原创性的时代精神子宫和产生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摇篮,而不是历史知识的转换器或“他者”知识的加工场;大学应对社会文明与文化起指导作用,而不应被动地由社会来引导,大学应充满当下关怀和终极价值追求的精神,她与犬儒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格格不入;大学教师应是做学问的学者,而不是“社会交际家”、“学术活动家”;大学校长应是“大学精神”的形象代表和优秀的教育家,而不是政客……

如果审视一下我们的某些大学,人们不能不发问:我们大学的“大学精神”是否缺失?我们应如何重建大学精神?一所大学如果失去了宝贵的大学精神,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从何谈起?

——这里,我和陶人的文章一样——也表达一点对于当今大学的焦虑。

【作品赏析】

目前,国内大学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现在的大学里,几乎每个系都是英语系。”因为当代大学生们除了每天读几个不沾边的英语单词之外,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这固然与现代社会对英语的需求有关,然而,真的是到了除了英语便无其他任务的地步了吗?

我想这与我国的教育态度是有关系的:只要社会现在重视什么,我就给你“生产”什么,却从来不会向前考虑一下前方需要什么,民族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

一时有人对我们说,我们国内要拉动消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好就进行大学扩招。

于是,我们便不顾一切地扩大大学规模,扩招生源……教育态度呢,却依然是那老样子,资金不投入,学风不注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除了考试(笔试)可以“易如反掌”之外,什么创造力、生产力、学术气氛……都不在乎。

所以说,我们的“大学精神”本该还有一点的,只不过在我们盲目的扩招下,把本来不多(又没人肯给)的办学经费都给分出去了。结果大学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比如大学城都有了)。

真正拿得出来见光的学科、人才、管理体制、人文环境、师资队伍、办学设施……都没有了。因此说,规模并不是一所大学的出路,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实际中多有一些创造罢了,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