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65

第65章 不要只说“不要”吴名

直到已经念大学的时候,个性似乎尚未脱离青少年叛逆期的她。在家庭里仍经常表现出对立的态度。不管是父母跟她说什么,她一律回答:“不要!”

妈妈说:“多吃点青菜,把汤喝完。”她回答:“不要!”

爸爸说:“客人快到了帮忙整理一下。”她回答:“不要!”

父母的溺爱,让她的“不要”在家里说得理直气壮。奇怪的是,这样的孩子到了外面,反而表现得十分顺从,不敢随便对别人说“不要”。

一个在她眼中根本就是其貌不扬的男孩主动约她看电影,心里明明不愿意,但她迟迟就是无法把“不要”说出口,只好用拖延战术,三番两次借口临时有别的事情而爽约。

另一位女孩,有个很特别的经验。她心中早已经有位钟情的“白马王子”,但基于女性的矜持,不想主动示爱,好不容易,有一天在很意想不到的情况之下,那位“白马王子”竟不请自来地向她表白。

“有空吗?我想约你去看电影。”

大概是太紧张了吧,她脱口而出的字,竟是“不——”。

瞬间心碎的男孩,面红耳赤地逃离尴尬的现场。后悔莫及的她,向好友坦白:“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不——不可能吧!你怎么知道我等这一天,已经等很久了?”没想到对方只听到“不——”还没来得及把后面那一段“不可能吧!你怎么知道我等这一天,已经等很久了”听到就转身逃走了。

还有一个太迟才说“不要”的例子,也算是一个悲剧:三年多以来,一个男人拖着一份无以为继的恋情终于向对方提出“分手”的要求。

“我们‘不要’再这样继续耗下去了!”

她泪流满面地说:“我做错了什么?”

“其实你对我真的很好,只不过我发现我们真的不适合。”他没有说穿,早在交往第二个月他就想分手了,就是因为她真的没做错什么,才会拖了那么久。

教人如何说“不要”的技巧,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建议,例如不要立刻拒绝,不要随便拒绝,不要无情拒绝,不要傲慢拒绝……总之,时机和态度都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要只说“不要”,而应该学着表达“要”。

否决别人的提案或请求,当然可以直接说“不要”,但其实对方真正想要的答案是“要”。这两个极端,并非完全没有交集。从“不要”到“要”的过程中,就是彼此谈判的空间。

学习用“要”代替“不要”,会让人际关系更圆满。说“要”,并非委曲求全地全盘接受对方的要求,而是代表“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看”。

即使对方是为求爱而来,你真的不喜欢他,至少可以让他得到“我‘不要’和你做情人,但是我‘要’和你做朋友”这样的结论。

说“不”很困难。但相比之下,说“要”可能更不容易。

无论是恋爱、工作或生活,练习说“不”,是个很重要的沟通课程;但练习说“要”更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主张。总要能够清楚说出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别人才知道怎么样跟你配合。只要语调客气、立场坚定,无论赞同或反对,都是可以沟通的开始。

不清不楚的灰色地带,并不等于留白,也无助于拓宽彼此的视野,反而会拉长双方的距离。也许,它可以避免短时间内的冲突,但长时期的互动,还是要靠正确的沟通。

无论青红皂白,只知道一路坚持说“不要”的人,我们会把他当成天生的“反对”党。永远只说“要”的人,若不是太贪心的就是个滥好人,我们只能深深寄予同情。

最怕碰到模棱两可的人,永远不清楚他讲的到底是“不要”还是“要”,让我们即使有诚意要让他在相处的时候舒服一点,都还会害怕自己是不是搞错他真正的意思。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为人处世的感悟。它通过具体的事例,劝告我们,要把握准自己的方向盘,熟悉赞同或拒绝的技巧,不要误人误己。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家庭都只有那么一个怀中宝、掌上珠的独生子女。我们生而何幸,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中长大,还可以养成娇滴、顽皮的个性。父母们的溺爱使我们已经不会真正根据自己的意思说出客观的“不要”或“要”,于是悲剧产生了。不论是一次野外劳动,还是一次教室值日,我们都会说“不要”;不论是丑陋不堪,还是荒唐可笑,只要是流行的,我们都会说“要”。这些正常吗?一点也不。的确是该让我们学会说“不要”和“要”的时候了。因为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词,是抉择,是取合,是对错,是成败,是许许多多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啊。

对于怎样使用这两个词的问题,作者也作了详细的解析。作者认为,不管怎么样,当你要说出“要”或“不要”的时候,要看清场合,辨清目的,弄清对象,别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作者设身处地,站在青年读者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用交流感受的方式来行文,摆出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进行说理,所以觉得容易领会,自然也容易接受,这是此文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