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06

第6章 中国人的面子徐勤

身份与面子一样,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了,这东西道不清说不明,可你却无时不感觉到它的存在。

我国一位到美国弗吉尼亚参加国际武术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手受伤,于是被救援车送到医院急诊。

“她是中国最优秀的运动员,获得过国际冠军,我们必须去最好的医院。”在车上,我方陪同人员说。对方说,去的就是这一带最好的医院,他们的急救原则就是把病人送到最近最好的医院。

到了医院急救室,护理人员为她做了心电图,然后等待医生接诊。陪同者又要求医生赶快为她检查,但医生正在抢救一名心脏病人,护士要求她再坚持一下。

多次交涉后,陪同者拉长了脸说:“她是中国最优秀的运动员,是在刚才的国际比赛中出事的,请你马上叫医生过来,耽误了事情医院是要负责的。”

老护士毫不示弱:“医生现在正在抢救一名心脏病患者。在垂危病人和死不了的病人之间,医生必须首先抢救正在死亡线垂死挣扎的病人。”

医生检查了病人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轻微脑震荡,建议病人做个脑电图。可又要排队等候。

陪同者又要求加快速度,医生开导说,在美国,人们看病必须按规矩排队等候,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程度做出决定,对所有的病人都是一视同仁。

急救中心的人员告诉他,在第一时间内抢救心脏病人和病危的伤员,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次很普通的急诊,却凸现了一种文化的差异:一是美国医生护士眼中好像没有“老外”这一概念。

来自中国的运动员,并且是“最优秀的运动员,耽误了事情是要负责任的”,但医生护士仍“我行我素”,都不怕负“国际影响”的责任,也不想“谱写一曲美中友谊的颂歌”,或是“传颂一段佳话”,只是自顾抢救他的心脏病患者要紧。

他们的眼中,病人就是病人,医生的天职就是看病,“老外”也好,自家人也罢,重要的是“在第一时间抢救心脏病人与病危伤员”,而内宾外宾都一样。

其二,不知他们词典中有没有“身份”一词?我们送诊的人“多次强调”、“反复强调”这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也就是说,此伤者非普通伤者。也难怪,要是我,也觉得运动员并且是“最优秀的运动员”赏脸来你医院,你医生还不应该受宠若惊?屁颠屁颠“高度重视”?可他们却说什么“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程度”,要“第一时间抢救心脏病人和病危的伤员”。在我们这里,身份这东西太重要了,比如说,领导偶患贵恙小感冒,医生再忙还能叫领导也去排队等候?那不是领导“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了?即使同样是普通公民,衣衫褴褛的老农民与光鲜照人的城里人该谁先谁后?都是卖肉,千千万万的人可以卖,一个陆步轩卖肉就舆论大哗,只因为陆步轩是北京大学毕业生,身份特殊,不应干这种低下的活计,只应干与他身份相应的“工作”。同样对杀人凶手,人们都觉得该死,而浙江绍兴的徐建平杀妻并残忍地分尸却有数百人签名为他请命,据说他有科学家的身份。而美国医生护士不知是不懂身份的特殊意义还是装傻,在反复强调是“最优秀的运动员”后,还是要让伤员一等再等,还是要让她与普通患者一样排队。

身份这一名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我知道,文化差异只是一种差异罢了。只是咱这身份卑微的草民只是有点羡慕,并且有一种奢望:只希望有那么一天,身份这东西在我们的文化中也变成一个普通平常的名词,“公民”就是每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份,那么,我们可以少受多少白眼?少受多少窝囊气?我们的生存成本会降低多少?我们普通公民也就能活得更有尊严了。

【作品赏析】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没有国界、民族、高低贵贱之分。然而,有的人高高在上,可以为所欲为;而有些人却身份低下,被人使唤。正是这种身份的迥然差异,才导致了种种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作者一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身份与面子一样,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曾获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自以为身份尊贵,在美国疗伤时,就想依仗自己的尊贵身份要求得到比一般人更加迅速、细心的医疗,但最后被美国医生和护士拒绝了,这体现了在美国人心中“人人平等”的观念。中国的“特色文化”遭受打击,是喜是悲?也正是以美国这种平等、民主的社会环境作背景,揭示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是要不得的。人们用于求生存的成本降低了。用于生产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成本”自然就要提高。只有给每个人提供平等的舞台,人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公民”应是每个国民的固有和唯一的身份,并且里面不容许有任何的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