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55

第55章 不要歌颂苦难绿尘

我的一篇小文《坐在马路上梳头的民工媳妇》在博客发表后,引来不少网友发表评论,有同情民工的不公正待遇的,有为之抱不平的,还有表达赞美的。一个未署名网友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善良、坚韧的人民!”另一个网友说:“他们赚钱真不容易,我除了佩服,别无其他。”……老实说,看完这两条评论后的感觉真不舒服,这些网友面对贫困线上挣扎的民工,无视社会的不合理,而去赞美残酷的现实加诸于他们的不得不去忍受的困苦。这样的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则见怪不怪,实为中华民族的一大怪状:即,对苦难的现实不求改变,却对遭遇困难的人们加以赞美。而赞美无疑是一种鼓励。这种赞美的背后我只发现两样真实:愚昧,冷血。

除了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困苦现状赞美外,一些国人还喜欢赞美母亲的自苦。中国妇女在家庭中处处自苦以顾全其他家庭成员的“美德”长期以来受到热切的歌颂。两三年前歌手满文军的《懂你》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感动了整个中国,一切拥有在困苦中的母亲的记忆的人们无不眼眶潮湿,心头火热。MTV画面中的主角是个如牛马般劳作的母亲,污垢的面庞,蓬乱的头发,被柴草压弯的脊背,背着家人舔孩子吃剩的汤碗……歌曲的基调充满哀怜与赞美,歌手满文军充满感情地演绎了一个感恩的儿子,但主角的结局却仿佛并不乐观,结尾一句是“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儿子对辛苦抚育自己的母亲充满了遥远的怀念,他深情地歌颂母亲,但他抒情的重点并不是帮助母亲改变困境,而是把母亲放到他心灵的祭坛上告诉她:“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在这里我无意追究这个儿子对母亲的爱是否足够真诚,我只想说,我们是否有必要去赞赏母亲的磨难?如果你的答案到现在一直是肯定的,那么我要推出我的结论:这等于你准备对母亲的苦难不予思索不求改善,而安于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让母亲出让她的那部分给你,你的赞美实则是鼓励母亲继续这么自苦下去。无法想象一个饥肠辘辘的母亲面对只会一次次流着泪扑上去亲吻她、赞美她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大概有点类似慷慨捐躯维护国家利益的士兵吧。因为她对孩子的爱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荣誉了。

曾听一个小伙子说过,他家里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他的母亲和奶奶,因为在家庭困难的那些年月里,他母亲和奶奶吃的是最少的,男人能干的力气活她们也照干。还干得比男人都多。

言语中充满了对他母性长辈的赞赏和感激。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赞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忍饥挨饿对她们没有什么好处,让女人干男人的活也不是什么家庭的光荣,除非你想让她们继续这么挨下去。

就是这样,国人习惯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的勤劳(卖命),赞美他们的坚韧(禁折腾),赞美他们的任劳任怨(奴性),赞美的直接结果就是鼓励,中国人一直在鼓励人民遭受苦难的能力。

在《圣经》中,苦难具足了罪的特质,苦难的存在是因为人们的罪。一个鼓励罪的民族,一个歌颂人们苦难耐受力的民族,只能催生更多的视苦难为当然的劳工,视牺牲为光荣的母亲。

对于牺牲的一方,在一个光环灿烂的荣誉的笼罩下,似乎一切痛苦的起因和内在的逻辑都变得不再重要了。

当你为了活着当牛做马时,人们可以不假思索给你一句赞美;当你得到口头肯定时,你会觉得你沉重的付出至少也值一个彩头,尽管那是一个如此廉价的荣誉。

而最终受惠的大人们只需要肯定,赞扬他们的“勤劳”就够了;而受惠的儿子们,只要深情款款地歌唱一曲《懂你》就够了。

可以被利用的爱一贯来自顺民和母亲。而一个安于利用顺民和母亲的民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请停止歌颂同胞的苦难,假如你不想他们继续遭受苦难,因为歌颂是一种鼓励:请停止鼓励同胞的苦难,假如你肯正视他们遭受的不公,假如你已经开始正视这种不公,请好好想想:如何改善,如何补偿。

【作品赏析】

苦难原本是生命旅途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众所周知,遭受苦难并不是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停止歌颂苦难并不意味着向苦难低头。苦难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道路依然是天宽地阔;苦难是一只蹲在门前的看家犬,怯弱的人逃得越急,它就追得越紧;苦难是火焰熊熊的炼狱,灵魂在苦难中涅槃,就会显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形。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去歌颂苦难,歌颂苦难无疑是在推崇人们去承受苦难,去奴化他们本性。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苦难中茁壮的,接受苦难,不为别的,就为你来到这个世界上;跨越苦难,不为别的,只为你不枉自活一回;补偿苦难,不为别的,只为你那奔波劳累的至亲,为你内心深处那份真挚的涌动。停止歌颂苦难,用一生无畏和充满爱心的执著去浇灌如花般绽放的蓬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