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44

第44章 做怎样的公民熊培云

前年春节在回国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黑人——西非某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中国问题。他给我两点深刻印象:一是他的素质大概不算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一身落魄商人的打扮,而是他不停地找空姐要酒却不喝,最后把六七瓶酒都装进旅行包里带下了飞机。另一个印象是他对我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大国国民应有的素质。这是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由于我已经私下认定这位来自非洲战乱国家的外交官“素质不算高”,所以连他这样的人都说中国人还不配做大国公民就给了我一些刺激。

在巴黎,我住在塞纳河边一幢十九世纪的老楼里,对法国庭院深深的市井文化有一些切身体会,那些飘散在生活里的细节总是让我无比感动。有一天我下楼去买食物,看见走廊内的玻璃门正反面都贴上了精美的信笺,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几行字,意思是:

亲爱的邻居们:

今天我过生日,偶有噪音,请您原谅。

感谢您的理解。

多尼娅

原来我的邻居多尼娅女士今天要过生日,请了几个朋友来庆贺,因为害怕不小心吵着大家,便写了两张纸条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宽容。后来我发现,事实上,那天晚上她家没有传出一点喧闹的声音。

这只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一幕。当晚,我坐在塞纳河边上,想得很难为情——以中国人的风格情操,多半是要“与民同乐”的。

然而,这种“好心”多半都是建立在扰民的基础之上。别说结婚时的吹吹打打,即使温文尔雅去求爱,也不免会变成高音喇叭里的“安红,我想你!”

法国的日常生活,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事还有很多。在进出门厅的时候,走在你前面的人会用手挡着门扉等你进,虽然你们并不相识,也可能你们相距有十米的距离。

这些细节,让人觉得生活其中十分温暖。在电视里,当主持人出现口误的时候,会在纠正字词的同时向观众说一声“Pardon”表示对不起。这是一种对观众表示尊重的职业素养。

在法国,如果播音员在电视里说错了话不向公众道歉,只会让人觉得他没有教养,而不只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里,这种“对不起”文化是随处可见的。

甚至可以说,许多场合不经意的歉意表达已经成为西方忏悔文化的一部分。一七九三年十月十六日,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特瓦纳特被判处死刑。

走上断头台时玛丽王后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因此留下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让所有法国人至今都脸红心疼的一句话:“先生,我请求您的原谅,我不是有意的。”

几年前,《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电影院里掀起了眼泪风暴。最让我感动的镜头,不是爱情,而是生死。在巨轮即将沉没之时,许多人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既是人道主义的,也是出于对秩序的尊重。

所以最早知道要沉船、最有条件逃生的船长愿与船同沉;牧师也不忙着逃生,而是为人们朗诵《圣经》;让人感动的还有乐队,在死神逼近的时候,以琴声温暖人心……同样是电影,在没有秩序的年代,我们看到的只是《滚滚红尘》里被拥挤的人群冲散的一双痴男怨女。

如果说此时人们不讲秩序是因为战乱,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里不讲秩序该拿什么当替罪羊?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做梦都想自己国家变得强大。李叔同二十六岁时曾写《祖国歌》述怀:

上下五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身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鸿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字里行间,甚至还有些刀光之气。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力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问如何胜任做大国公民。

这是中国人集体理性上升的一个标志。笔者以为,塑造大国公民,应该从情结走向细节。

政治文明之外,更有生活文明。所谓生活文明,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人尊重、对秩序尊重的文化,它是一切政治文明的摇篮。没有人本主义与秩序文明的根基,幸福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浪漫却不在我们身边。

而自由随时会摇身一变,成为一根驱赶他人生活安宁的鞭子。

【作品赏析】

与其说素质,还不如说素养。

素养,并不是礼仪表演,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真正的素养并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做作,而是一种流露于生活每一个细节的习惯,而这种细节却有着令人动容的神奇力量。

当然,个人的素养是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和文化积累过程,素养的形成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先是由许许多多行为形成了一种习惯,然后是许许多多习惯形成一种文化,最后才由许许多多的文化形成一种传统。只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素养才能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如香水般散发动人的气息。

所以素养并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模板,就像培训餐厅的服务员一样,大家可以拥有同样规格的笑容,可以做到九十度的鞠躬,可以在每一个见到顾客的角落说欢迎光临,但这些都只是工业化的工序或流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还带着机器的冷意,丝毫不能温暖顾客的内心。

素养最终表现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它的形成也源于完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进而形成习惯,形成文化,形成传统。让我们做好每一个细节,共同造就民族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