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41

第41章 为什么读书赵牧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算不上“先贤”的教诲,不过却赫然印在旧时的启蒙读物《幼学故事琼林》里。

都说封建的科举制度是制造伪善的温床和渊薮,但这伪善的制度竟没把这赤裸裸的观点剔除,想想也有些不可思议。

所以我认为这算个奇迹,所以能把它铲除更是奇迹,而二十一世纪的湖南省株洲市的教育局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株洲市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说,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结果被开除,而且全省的教育单位都不得再录用。

这事在网上被网民炒翻了天,占压倒性的观点是:那教师何错之有。难道读好书,是为了受苦受难,娶个丑八怪形似老母猪的当媳妇?

还有相当数量的人问:为什么不允许说真话?个别网民问,这样做是否违法?

网民的反应有沸反盈天的味道,这很令我意外。翻阅了一个多小时网民的帖子,感觉新意并不多,但却有助于了解人们的真实心态。比如这样的调侃:这个教师大概是白痴,居然不知讲真话要倒霉。

居然不知很多事只可以做,不可以说。这些常识是他当学生时就该融会贯通的。更有人直截了当地说:现在的学生还用你教这个?学生比你这个老师还清楚。

谁能否认这就是当今中国的现实?

“学习为什么”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通常不是由读书人提出来的,而是由“教育者”提出来的。

所以真正有实在意义的问题是“教育为什么”。

宋代风流词人柳永说“且把浮名,换得浅斟低唱”。柳永把宋王朝的官位视为浮名,宋皇帝听了不高兴。

后来柳永申请参加“高考”(科举应试)。皇帝说:他要浮名做甚?且去填词!就这样断了柳永的做官梦。柳永只好自嘲“奉旨填词”去了。在任何时代,统治者都是要搞教育的,封建社会也是如此。但皇帝开科取士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培养一批文化官僚,为他打理“国家事务”。皇帝需要读书人为他效力,读书人则可“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所以那时的读书人能有柳永的“境界”——不一定非要当官,实属相当不易。在科举制度下,人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什么货色?读过《儒林外史》都会很清楚。

说“读书为什么”是个伪问题,我还有个理由,因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亘古未变的。就像“工人做工为什么”、“农民种田为什么”、“教师教书为什么”、“医生行医为什么”,请问这是否也需要哪个圣人为他们定调?你可以赋予某种职业以最高理想,但你要想把这种理想作为强制性的职业规范会怎么样,结果注定就像马克思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二字,就会使自己出丑”。

《儒林外史》就是个好标本。封建教育宣扬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结果如何?只见贪官之欲恶性张扬,天理却彻底泯灭。

事实上,读书人“学什么”一般也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皇帝需要大批文化官僚为他打理“国家事务”;工业社会需要大批技工,大量的技校就应运而生;商业社会需要大批金融人才,就会有金融专业和学院……这也是说“读书为什么”是个伪问题的又一个理由。

教育的内容就是这样变化的,谁在社会中占据了支配地位,谁就能决定教育的内容和面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教育界“拨乱反正”——高考重开,立即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曾经“流毒极深”的“读书无用论”为什么就此被一举肃清。其实谁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学习为什么”即使是个问题,也不如“教育为什么”更关键,比如所谓“义务教育”今天是不是已经名存实亡。

比如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的名义在学生身上凶狠搜刮……而教育系统中又有多少人因此被开除,永远不得录用了呢?

这几年,教育界的腐败现象比比皆是,多得早已有令人麻木之感。

写到这我就想,为什么这个教师被开除,就引来这么大“公愤”(因为为其鸣不平的人数占压倒多数姑且如此称之),可能就是因为这比之对教育界腐败的惩治之弱,与对一个捅出了普遍的学习动机者的惩罚相比,实在让人感觉有些欺人太甚了!

【作品赏析】

现在的社会,人才济济。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干出一番成就,那就需有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作者认为,“学习为什么”,这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或者说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为什么”。的确,我们有权利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必须以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规定的内容为前提,那就是说教育什么,就学习什么。

事实上,读书人“学什么”一般也不是自己所决定的,而教育也是这样,谁在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谁就能决定它的内容和目的。所以教育什么,其实也是社会需要什么。由此看来,“学习为什么”确实是个伪问题。那位教师真的有点冤,因为“学习为什么”并不是他说了算,尽管他说得有理,那也是因为教育的客观是如此,他只不过说了自己的观点罢了。所以,“教育为什么”似乎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毕竟治病必须治其根本。

教育界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比比皆是,要想把这病治好,就要找出病源,既知病源,就应该对症下药,不要让它再有复发的机会。

株洲的那位教师的事件出来后,上下大哗,如疮疤被揭,引起一片风暴似的声讨。在这片义愤填膺的声讨之中,此文卓然独立,冷静思考,力排众议,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说理,显得新颖别致,很有说服力,且极富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