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30

第30章 他为什么如此高尚吴思

我想探究雷锋做好事的动机,便重读了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摘抄》中记载的第一件好事,是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四日的“抢救水泥”。那天晚上,雷锋正在屋里看书,突然下雨了。他想起了工地上露天堆放着七千多袋水泥。

“这时”,雷锋写道,“我猛然想到了党的教导,要我们爱护国家的财产,又想到了我是一个共青团员。想到这些,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跑到宿舍,发动了二十多个小伙子。

组织了一个抢救水泥的突击队……”党提出了要求,“共青团员”的身份提出了要求,雷锋便热诚地满足了这种要求。

一九六一年农历正月初一,他抵抗住看戏的诱惑,背着粪筐给人民公社拣了三百斤粪。三百斤不是一个小数。

请想象一下,雷锋一个人,孤零零地背着粪筐,在大年初一走在冬日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如果不是由于他后来光荣牺牲,不是由于他的日记公开发表,他在这一天的行为不会有什么人知道。他不会得到任何外来的东西,除了他自己内心的奖励。

那么,在这位年轻人的心里,究竟萦绕着什么样的思想?第二天,一九六一年正月初二,雷锋把舍不得吃的一斤苹果送给了素不相识的住院病人。

我们知道,那是一场夺去了两三千万人性命的大饥荒的最困难的年头。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他在火车上送水扫地,他在半夜三更冒雨送妇女儿童回家。

对这一切,雷锋记载下来的内心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我心想,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立刻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

真正的问题在于:雷锋为什么会以如此异乎寻常的热情实践这些高尚的行为规范呢?

在雷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党的感恩戴德之情,可以发现他对荣誉的珍视和向往,也可以发现他的敏感的同情心。

这些因素都可以解释他的热情,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雷锋日记表达出来的最强烈的渴望,是做一个高尚完美的人,是追求生命的意义。

他的日记里充满了关于怎样做人的思考。有一次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读《纪念白求恩》,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矮个子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雷锋是毛泽东门下的贤人,就如同孔子门下的颜回,只是寿命更短。

在我的眼界里。

这就是雷锋所追求的最深层的东西。颇有点像一种古老的寻宝的神话——如此这般地克服了障碍,从此就幸福地生活着。

雷锋在记日记的时候,几乎还是一个孩子。他的日记摘抄起于十八岁,止于二十二岁。他记载下来的是一种青春期自我塑造人格的努力,一种如何度过人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最初的尝试。雷锋没有机会继续往下走,没有机会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而时光对人格的作用就像对醇酒的作用一样重要,即使圣贤也不能例外。

如果雷锋有机会继续走下去,他会变成什么样子?没人能够断言。不过我相信,他会遇到许多困惑,比如他决心热爱的人民在他热心信奉的人民公社的土地上偷懒,他热爱的党组织竟会出现贪官污吏等等。同时我也相信他的眼界会像我们一样开阔许多。他会发现,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从佛陀到耶稣,从孔子到毛泽东,人类的圣贤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这种寻找至今仍在继续。

应当说,如今比雷锋生活的时代有了更好的寻找条件。三十五年过去,人类又积累了巨量的经验教训和各种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人类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本和归宿,帮助我们进入更成熟更高明的境界。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雷锋那样的真诚和热情。

【作品赏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层层悬念我读完了《他为什么如此高尚》这一文,悟出了“真诚+热情+追求=高尚完美”。雷锋得以成为公众心中的高尚之人,无不源于他能把那份真诚与热情投入对事业的追求中,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文章一开篇引人入胜,文中饱蘸赞尚之墨,尽抒高尚情。使我们产生莫大的渴望:把自己的真诚与热情投入我们的境界,孜孜不倦地追求,做完美高尚之人,让生命非凡。趁青春年华,努力塑造自我人格,时光对人格的作用就像对醇酒的作用一样重要。携真诚,带热情,把它们投入最壮丽的事业,最后到达高尚的巅峰。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要让生命有一股冲力,无疑须有雷锋那样的热情与真诚。牛玉儒、孔繁森、任长霞等一批现代高尚的英雄,皆有对事业的追求以及高涨热情。假若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缺乏真诚与热情,他就犹如在监狱的束缚中机械地工作,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永远与高尚无缘。

渺小的飞蛾,带着对光与热的热情追求,成为文人笔下高尚人格的象征。每人皆该拥有一份真诚与热情,因为它们能赋予人活力、追求与成功。雷锋能做高尚的人就是答案。

带着热情与真诚,追求生命图腾,激昂人生斗志,让前进的人多份韧劲,让掉进泥潭的人振奋。拥有热情与真诚,铸就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