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03

第3章 借光怡然

老是听说有人冒充领导的子女、亲戚、秘书,冒充警察、记者、安全局干部之类的身份招摇撞骗。这或许不难理解,借光嘛,当然假冒的对象首先要有光,“光彩照人”,否则谁会买账谁会上当?

然而这世界太奇妙,怪事就是多,而怪就怪在出乎意料,让人跌眼镜。就说这冒充吧。有人不冒活人竞冒死人,不冒“光彩照人”者竟冒遗臭万年者。要不是新华社报道,真以为又遭遇了假新闻!你知道吗?有一个江西人冒充已被处决了的大贪官胡长清的“干儿子”,骗人钱财四十余万元!

此人名叫汤志君,二○○一年认识了浙江台州的一个商人,向其吹嘘自己是胡长清的“干儿子”,原在江西省外贸厅外贸公司工作,因胡长清案被囚禁四个月,出狱后在原公司待不下去,所以下海经商。接着便称自己有一无毒农药的配方,市场前景看好。那个商人见他既有“背景”又有技术,便出资与其共同办起了公司。而汤则伺机骗取了四十多万元,携款出逃。最近被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一场荒唐的闹剧收场了,“胡长清的‘干儿子’”也终于和他“干爹”一样成了“新闻人物”。可是,向一个伏法的“名人”借光,将“名人效应”如此放大,简直匪夷所思。在那个骗子看来,“名”不在香臭,能“响”就行,“名人”不在死活,能“借”就成。“名分”不在大小,能沾边就好;而在那个上当的商人看来,既与“名人”有关联,想必就有“来头”,管他“活官”还是“死官”,“清官”还是贪官,管他亲儿子还是“干儿子”,真儿子还是假儿子,为我所用能挣钱就得。因此,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孰料假儿子动了真,卷款溜之大吉;真商人遇了假,遭骗痛心疾首。

果戈理笔下的六等文官乞乞科夫做投机生意,“收买”“死魂灵”转手倒卖敛财,当代“乞乞科夫”干脆直接向“死魂灵”借光行骗。

“死魂灵”胡长清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想当年权重之时,何等荣耀;现如今九泉之下,竟还有人非要粘上来甘做儿子,送个“干爹”桂冠,可见名声显赫,至今未衰啊!

为钱财逐臭假冒,那个“干儿子”固然咎由自取,但这个闹剧折射的却是当代某些人的畸形心态。

凡事讲究“名气”与“关系”,为与名人有染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借名人之名望通关系,用八辈子攀不上关系的关系“掼浪头”,显神通。而确实也有人迷信这种关系,一听说什么有名人的来头、名人的背景便唯唯诺诺,诚惶诚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名人成了敲门砖,名人成了货郎鼓,名人成了遮阳伞,名人成了木玩偶。有些名人为此感觉良好,而有些名人则身不由己、百般无奈。无论如何,名人还委实在发生着各种效应。向上了断头台的死魂灵“借光”固然是极端个案,而其通行的“法则”、玩弄的把戏不是如出一辙吗?

【作品赏析】

世界无奇不有,怪事多得出人意料。有人冒充“名人”、“干部”,到处招摇撞骗,似乎早已见怪不怪了。可竟有人冒充死刑犯的干儿子,确实让人跌破眼镜。“向死魂借光”,似不可思议,但确有其事。胡长清的贪污案在全国曾轰动一时,也引起社会不少的关注。他的死去似乎让人们忘却了教训,竟有人冒充他的“干儿子”,并利用这“特殊”的身份骗得了四十余万。一个已死的人,并且还是个遗臭万年的死人,影响力还有这么大,任谁都没想到。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并不只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那么简单。

这是一场荒唐的闹剧,可就仅有这么一例吗?细想一下,我们经历过的这类事还真不少呢!明星们为争“出位”,绯闻也用,黄赌毒也搞,之所以泯灭良知不择手段,无非是为了一个“名”而已。在社会阴暗的角落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罪恶,里面自然少不了这一套。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钱在作怪。钱是不善之源,也是万恶之苔,人人都在追逐它的身影。名分,是它头顶的光环,权力是它手中的玩偶,人们早已习惯活在它的淫威之下,没有了它就寸步难行了。

此文有如一盆冰水,往读者那被商品经济冲得发热发胀的头脑上一淋。人们醒过来了,顿时醒悟:“借光”,要借得合法合情,否则等待你的只会是那冰冷的手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