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中学生的优美杂文
6723700000018

第18章 本不该消失的生命冯远理

一九七○年的三月,青藏高原仍然是春寒料峭。这时,从青海贵德县走出一支队伍,这是一支主要由来自江浙两省的两百多名新兵组成的部队,他们要渡黄河进行野营拉练。这一天,部队准备在一片叫做老虎坡的荒无人烟的山岭附近宿营。离老虎坡还有三里地时,天已经快黑了,走了一天的战士们已经筋疲力尽。就在这时,一个战士突然发现对面山坡上有几只狼,悄悄地尾随着队伍前进。随着天色渐渐地变暗,狼的数量也不断增多。不时有几只狼仰天嚎叫,恐怖的叫声在山间回响。不知不觉间狼的数量已经增加到四五十只,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这时,向导——一个当地出生的牧民,快步跑到连长的跟前,问战士们枪里有多少子弹。连长告诉他,这里都是新兵,从来没有打过枪,枪里一发子弹也没有。听了这话,向导的脸色大变。他说,这样走下去,只怕凶多吉少,这些狼能把附近的狼都招过来,说不定我们这些人都要喂狼!因而他建议:改变路线西渡黄河,因为狼是以河为界的,大河东西两岸的狼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互不来往。队伍原地休息,连长、指导员和副连长马上研究。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西渡黄河,他的理由是,革命战士就应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军旅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怎能被几只狼吓倒。

与领导们的愚蠢决定相反,西北的狼倒是聪明绝顶。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狼已经聚集了几百只。

它们先在部队必经的大路上,把队伍拦住。不得已,大队人马只好走山口小路,而这正是狼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一排走出山口后,三路狼一下就完成了对二百多人的包围。

一路截断山口的出口,一路堵在山口的入口,另一路完成对一排的包围。这样就把一排和二、三、四排完全隔离,为把一排吃掉创造了条件。事后证明,狼的部署完全成功。

在二、三、四排和狼僵持的同时,一排六十二名战士被狼啃得惨不忍睹,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味。连同向导和二排的四名官兵在内,共六十七人遇难。

显然,如果按照向导的意见来办,这一惨痛的死亡也许就不会发生。从这次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年代意识形态对人的毒害。

那位指导员,在他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对生命的半点珍惜和敬畏。“文革”中大力提倡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实际上演变成了“一怕不苦,二怕不死”。“苦”和“死”就是生活的目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多少人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当时的团长把这一切都归结于狼,因而有了大举向狼复仇的举动。将近七百人的队伍,七辆军车,浩浩荡荡地向老虎坡开去。自然,这一次群狼大败。

【作品赏析】

六十七名新兵就只因一个错误的决定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实在令人感到震惊。然而这背后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在面临重大的抉择时。在生死攸关时,大多数人竟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而极少数人的正确、明智的抉择却被无情地否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呢?

很显然,这一悲剧的产生,正是因“文革”思想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归之于当时时代的反常和变异。但我认为更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是,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人们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文革”十年,浩劫百世。它最大的害处不是在于对政治、经济的伤害,而是对文化的摧残,对人们意识的毒害。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抹杀,使某些人练就了一副铁石心肠,竟然敢于为了所谓的“革命”而置生命于不顾。我们试加以分析:指导员坚持不同意西渡黄河的理由是革命战士应该不怕苦,不怕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深受“文革”思想所毒害的例子,他对“文革”中大力提倡的“不怕苦,不怕死”一味地推崇,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不敢提出任何与此思想相违背的意见,生怕会颠倒结果。正是这一心理,才酿造了悲剧,给人类增添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