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四卷)
6708400000003

第3章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①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②云山皆北向,二陵③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④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⑤,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释”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无踪影。汉文帝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遗址在今陕西鄂县西三十里。②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称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③二陵:指殽山二陵,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④令尹:老子西游至函谷关,令尹喜留老子著书五千言,后随老子而去,不知所终。⑤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译诗”汉文帝筑有一座高高的望仙台,这天登临时曙色正要散开。三晋的云山都向着北方,二陵的风雨从东边过来。当年守关的令尹谁认识?河上公一去就不再回来。不如就近寻找彭泽宰,一起畅饮陶醉在菊花酒杯中。

“赏析”此诗前六句写登台所见,末联结出诗题中的“呈”字。

诗人站在汉文帝所筑的望仙台上,但见万里之外,旭日正升,放出万道曙光。三晋的云烟、山峦一起朝向北面,夏后、文王二陵的风雨,都来自东边。“三晋”两句,乃远眺所见,境界雄伟阔大。诗的第三联结合古事、传说(都与望仙台相关):函谷关的令尹早已成仙,河上仙翁也一去不复还了。古人既不可寻,诗就自然而然地结出了眼下心情:不如就近去探望高洁如陶渊明的刘明府,一起饮酒赏菊,陶然共醉。

这样,既写出了“九日登望仙台”所见,又紧扣“呈”字,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