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四卷)
6708400000001

第1章 黄鹤楼①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中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尚书司勋员外郎。性放浪轻薄,娶妻只挑美貌者,稍不如意,即弃之,前后换了好几个。早期诗作,轻薄浮艳。晚年诗风一变而为慷慨高峻,所作边塞诗雄浑豪放。代表作《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②,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黄鹄(鹤)矶。②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黄鹤:一作“白云”。

“译诗”仙人已驾黄鹤悠悠飞去,此地仅留下空寂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只有渺渺白云千年浮游在空中。晴天里遥望汉阳树,江水明朗,枝叶鲜亮。芳草郁郁葱葱,长满鹦鹉洲。日落黄昏后,独自思忖家乡在何处?江上起烟波,迷雾腾腾使人愁。

“赏析”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此诗即由楼的命名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骑鹤,本属虚无,诗人则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难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出世事茫茫的感慨。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象苍莽阔大。

诗的下半首转到了面对异乡风物又生出的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在黄鹤楼上,可以眺望汉阳、鹦鹉洲;汉阳平原上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派开阔的景象。日将暮矣,家乡在何处呢?只见江上烟波浩渺,归程正远,不由得使人伤感。诗末这种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的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回应了前面,使整首诗显得一片苍茫,犹如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的神龙。怪不得李白到了黄鹤楼上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