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一卷)
6708200000032

第32章 乐府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森,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③,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道:在今甘肃固原县东南。为关中四关之一。②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湖北、山西以及陕西一部分。③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的人。④矜(jīn):骄傲自夸。紫骝:骏马名。

“译诗”桑叶凋零,寒蝉悲鸣,八月后的萧关大道,行走着一队队威武的戍兵。塞内塞外秋风秋色,侵透着阵阵寒气,茫茫原野,处处被枯黄的芦草覆盖。来自幽州并州的英勇军士,都在边疆沙场征战到老。切莫学游侠骑士,高傲自夸自己的座骑如何好。

“赏析”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都写得意气昂扬,可与岑参的边塞诗媲美。

初秋时分,知了在树叶快要凋零殆尽的桑林里鸣叫着,萧关道上苇叶已经枯萎,征人来往频繁。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常在此时举兵掠夺,塞上形势非常紧张。

但居住在幽州、并州的健儿,为了保卫国家,历来习于征战,在沙尘、战尘中度过了一生,他们不以此为苦,而是意气奋发,作好御敌的准备。国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得安全的。无疑,诗人对他们是满怀着敬意的。一句“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说出了征战之士的辛苦,也写出了他们的豪情。

诗人对那些只夸耀自己的骏马的游侠者,则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应以报国为志啊!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①,黯黯见临洮②。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③,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平沙:大沙漠。②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地临洮水而得名,秦长城西起点。③足:充塞。

“译诗”给战马喝足水喂饱料,渡过秋水开赴边塞。水寒浸骨,疾风如刀。茫茫沙漠,西沉的夕阳还没有隐没,暮色中远望临洮朦朦胧胧。昔日长城征战频繁,将士气概高昂可歌可泣。从古到今,黄沙滚滚弥漫长城内外;遍地遗骸,荒草从中处处杂陈。

“赏析”王昌龄赞赏边塞健儿的保家卫国,但对于无谓的战争、好大喜功的杀伐则有异议。

王昌龄在这首诗里写了一次战事:唐将薛讷、王唆带领兵马,饮马北方河边,转战北方疆场。“水寒风似刀”写出了征战生活的异常艰辛。他们在大漠尘沙中出生入死,攻下了临洮。“黯黯”二字可见战后临洮的肃杀。

凯旋的将士们都意气风发,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但是,大家可曾知道,自古及今,黄尘堆里、蓬蒿丛中,有多少战死者的累累白骨啊!

“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些将领,好大喜功,无视战士血肉,大肆攻掠,这种做法是该褒赞还是该贬斥的呢?

诗人不一定实指那场战争而予批评,但诗意是很明白的:他不赞成那些无谓的征战、无谓的杀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