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6688200000006

第6章 连理(2)

唐女心里有把铮亮的小算盘:从纳采开始,每个环节皆由男方主动把控,女方默默接受。就连卜算双方生辰时日匹配与否,也是女方将数据交与男方,由男方带回自家宗庙卜算,轮不到女方来掌握。所以她们要“下婿”,要新郎作“催妆诗”,因为至少在这些环节上,女人掌握了主动。哪怕捉弄得新郎大发脾气,她们也满不在乎。她们就是要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把戏,为婚姻争取一个平等的开始。

况且唐人爱才,太宗时候就提倡以才学论等次的新门第观,李白一句“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更是印证了唐女以文才选丈夫的风潮。让新郎作催妆诗,是对新郎学问的小考验。哪怕诗文于现实生活无补,日常仍旧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唐女坚信,夫君若能作漂亮辞章,柴米油盐也会开出一朵花。

新娘出阁之后轻轻登上马车,新郎要策马围绕新娘的马车转三圈。据说此俗来自鲜卑,鲜卑人祭天时要围着祭坛绕圈,意为辟邪与祈福。但若就此得出结论,认为绕车三匝亦是为了辟邪与祈福,这实在牵强,毕竟新娘的马车与祭坛毫无关联。

比起辟邪说来,我更赞同另一种说法:这是男性无声的宣示,宣示车中的女子,从此以后完完全全属于我。这个宣示或许会让狂热的女权主义者不快,认为此乃男尊女卑的极端体现,通过转圈将女性置于男性的统治范围内。不过,我猜,那坐在车中静静观看男子围着自己绕圈的女子,心情并不坏:无论将来生活几多曲折,至少这一刻他以我为中心。

马车向着新郎家出发,很快就会遭遇“障车”,女方家中的亲朋甚至不相干的路人,会在中途拦截马车,要新郎赠予美食及钱财才肯放手。有人认为这是女方想要再敲诈男方一笔钱财,但毋宁相信,这是要让男子知晓娶妻殊为不易,务必珍惜。就像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佛祖设下八十一道障碍,师徒四人须逐一攻破,方能修成正果;若是经书近在咫尺,或一路皆是坦途,想来也无人珍惜那最后的正果。

抵达新郎家后,正式的婚礼开始,连续几个时辰的狂欢也就开始了。除了传统的沃盥、对席、同牢合卺、说服设衽,唐人在人生大事上添加了无限调味品:

新娘初来乍到,为避免冲犯地神,下车后脚不能接触地面,于是侍从用两张席子铺地,新娘每一步都落在席上。待新娘踏过一张之后,侍从又赶紧将后面的席子挪至前面,如此不断,是为“传席”,寓意家族的“传袭”。新娘一步一步踏得认真,席上缤纷的花纹与祝福,就在新娘的脚下蔓延开来。

进入百子帐,新娘需坐一坐事先预备好的马鞍,寓意“平安”。

夫妻交拜之后,两人对坐床上,有专人将缤纷的彩果钱币撒向婚床,彩果乃是枣子、花生、桂圆、荔枝、栗子、莲子之类,谐音大都与“生子”有关;钱币的形制则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唐人嫌普通钱币虽能代表财富,但还够不上他们希冀的喜庆。所以,为了撒帐这个环节,他们特地铸造刻有“长命富贵”字样的钱币,或是大如酒盏的钱币,将美好扩展放大。

新娘用扇遮掩面颊,新郎欲见芳容,恳求无用,需献上“却扇诗”。温馨的洞房花烛夜,成了刺激的赛诗会。这场“赛诗会”

往往不止新郎参与,旁人看得技痒,欢迎加入“比赛”。李商隐就曾代朋友董秀才作了一首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将团扇比作明月,将新娘比作月中桂花,貌似只是寻常比喻;但细细研究下来,发现诗中的“密码”极有意思:“须放桂花开”一来是劝新娘却扇,月色莫遮挡桂花,团扇亦莫遮挡香腮;二来是祝愿董秀才能够蟾宫折桂、考中进士。那时的婚礼没有亮闪闪的珠光气球,没关系,却扇诗的奇思妙想将夜色点燃。

却扇之后,还要“观花烛”。从前观花烛是悲伤的,女方家里三日不息烛,男方家里三日不娱乐,看着闪烁跃动的烛火,想念离别的亲人。但是到了唐朝,观花烛这个环节也如同元宵灯会一般,烛光流溢,灯火艳丽,人人都看得一脸幸福。“万条银烛引天人,十月长安半夜春。步障三千隘将断,几多珠翠落香尘”,唐朝婚礼诸多环节都要写诗,不仅限于贺婚。

卢纶这首诗写的是公主结婚观花烛的景象,平民自然无法布置如此浩大的场面,但愉快热闹的基调,却是自上而下全国统一的……“唐人婚礼的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欢乐。婚姻六礼的传统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是一贯的,各朝只有些微的差异,然而像唐代这样自始至终洋溢着浪漫的诗情画意的并不多见。”唐代婚礼,一环扣一环,快乐不断。且除了快乐,每一仪式皆有关于现实生活的美好寓意,寓意财源广进,寓意家宅平安,寓意子孙绵延。

在诸多仪式都有寓意这一点上,不止唐代婚礼如此。退回最初的婚礼,周礼中同牢合卺这些仪式也寓意着夫妻在生活中共同分享、彼此扶携。总之,中国古时婚礼的一切环节,一切祝福,都献给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与周朝差不多同时的古希腊,婚礼却是另一番光景。

古希腊每一户人家,都将自己的祖先尊为神明,一家一个信仰。每户人家之间,各自崇拜各自的祖先,各自念诵各自的祷词,互不相干。三千年前那些悬挂露珠的清晨与侵染霞光的傍晚,每一个希腊人都围在自家的炉火旁,向只属于自家的神明轻声祷告。

因此在古希腊,两个人的结合,意味着女人为男人放弃自己原本的信仰,男人同女人分享自家绝不外传的信仰。当希腊男子娶一位女子回家,“年轻人要将一个外人带到炉火旁,他要与她一起举行神秘的祭礼,与她一起念诵他祖先的祷词。对他而言,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遗产了。这些他承自其父辈的神灵、仪式和颂歌在他一生中都将保护他,给他带来财富、幸福和美德。而现在,他允许一个女子与他共同分享这种保护的力量、他的偶像和他的护身符”。

赵睿才:《时代精神与风俗画卷:唐诗与民俗》“婚姻篇”。

【法】菲斯泰尔·德·古朗士:《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卷二第二章。

婚姻的意义如此重要,以至于古希腊的婚礼有如一场圣典:

新娘装是宗教礼服一般的白色,婚礼背景音乐是宗教圣歌,甚至连女方父亲的致辞,都不是对女儿的祝福、对女婿的叮咛,而是献给神的庄严祷词——婚礼中的任何仪式,皆是为神而设计。对于现实的家庭琐事,他们似乎不大关心。

古中国脚踏实地,遂将现世生活过得风生水起;古希腊为信仰而生,遂成传奇。

3.九回肠

正式步入婚姻之后,唐代男子的生活并无太大变化,读书的继续读书,经商的继续经商;而女子的生活几乎彻底改变。男人们在外求仕、游学、经商、服兵役徭役、参加战争,女人们就在家料理家务、侍奉公婆、抚养子女。而且,唐代女子并非坐等男子养家,她们亦利用女性独有的心灵手巧与唐代女性独有的坚毅刚强,积极为家庭创收。

她们种田采桑,“墙下桑叶尽,春蚕半未老。城南路迢迢,今日起更早”,采桑需要早起以及赶很远的路程,女子不辞辛劳;她们纺纱织布,“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织得的布料用于养家,自己却甚少好衣裳;她们砍柴负薪,“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某些地方的风俗就是男子不能干,女子主动扛起生活的重担,日复一日伐薪卖柴,换取一点微薄的生活费;她们到江边淘金,“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浪再大,水再急,她们也不怕;她们经营饮食店、旅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女子亦能利索地招揽客人、操持生意,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如果男人在家,苦活累活还有人略为分担;如果男人离家外出办事,女人就独力撑起整个家庭大大小小的事务,这需要强大的体力与毅力来坚持。但是,多情是男人DNA的一部分,哪怕妻子贤淑得有如天使,也难免为其他红颜所吸引。而利落能干的唐女,并不坐以待毙,她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奋起反抗。她们的强悍,才不会只用于操持家事,也同样用于婚姻保卫战。因此,有唐一代女性悍妒成风,那些举动即便放到今天也让人瞠目结舌。

唐时流行一个传说,认为在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一眼“妒

女泉”。泉眼温柔,水流明澈,但性情极善妒。如有女子衣饰富丽华美,或是手捧山丹、百合等艳花,经过此泉,必遭遇风雨雷电的袭击,无一例外。传说不是史实,但传说能照见史实。“妒女泉”自然不存在,但流行这样的传说,证明了唐女的嫉妒心给予时人多么强烈的印象。

唐太宗赐给兵部尚书任瑰两名宫女,任瑰的妻子柳氏极为妒忌,想方设法毁掉了两名宫女的秀发。太宗听说以后,派人赐酒给柳氏,并告诉她此酒一饮即毙,若以后不再嫉妒美人,不须饮此酒;若还要嫉妒,只有死路一条。柳氏从容拜谢圣恩,缓缓言道:

“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我与任瑰乃结发夫妻,陪着他从贫贱一步一步走过来,而现在,任瑰竟然宠爱他人,我的感受生不如死。言毕,柳氏将酒一饮而尽,毫不犹豫。酒中并无毒,这只是太宗的试探,然而由此可见柳氏拒绝与他人分享爱情的坚定信念。

柳氏那句“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即使千年之后读来,也深觉凄恻。她也是没有办法,如果任瑰能与她一生一世一双人,她亦是贤良淑德的典范——贫贱夫妻百事哀,柳氏对贫贱时的任瑰不离不弃,难道还不够贤良?但男人们还是将她钉在了“善妒”

的耻辱柱上。若换作女人来记录此事,定将柳氏归入“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