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54

第54章 艰难选择: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太原的发展实践证明:现阶段太原的经济发展不能再拼资源,否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浪潮中,面对资本与技术的力量,我们将有可能逐步丧失对资源的控制权。那时,太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无所凭依。其实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转型。具体而言,转型至少包括思维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社会运行体制的转型,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态的修复与建设等等多个方面。然而,资源型经济到底要转到哪里去?新的“型”是什么?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艰难的历史探索过程。

应该说太原资源型经济转到哪里去,与太原市城市性质的演进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既是国家对太原的定位要求,也是太原自己定位诉求的集中表现,是国家与地方充分对话、磋商的历史过程与结果。我们不妨简单追溯一下太原城市性质演进的历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太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城市之一,全国156项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建设中,山西有13项,在太原选址建厂的就占11项,太原城市的性质被简洁地明确地定位为“工业城市”。1983年国务院原则批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太原城市性质确定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科技文教中心,是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在重工业城市的基础上,明确了省会城市和全省科技文教中心的地位。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确定太原的城市性质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华北中心城市”的定位,第一次从区域发展综合考虑太原“中心城市”的定位,在指导太原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对太原城市性质作了更为全面的定位:除山西省省会外,太原将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这个定位从三个层次明确了国家、中部区域、山西省发展对太原的职能要求。国家要把太原建设成为“国家煤炭能源服务中心”、“煤炭商品交易中心”,“国家重要的煤炭科技创新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中部区域发展要求太原发挥“黄河中游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等职能;山西省要把太原建设成为“山西省旅游服务基地”和“山西省文化娱乐中心”。

从最初的“工业城市”、“重工业城市”,到“重工业城市”加“华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再到最近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的综合定位,太原城市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是突出了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第二是突出了城市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增加了文化古都内涵;第三是明确提出了主导产业的转型方向,在原有煤炭能源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要求,并提出了煤炭科技创新基地的要求;第四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提出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明确提到物流中心、交通枢纽、旅游中心的建设。这些变化,不仅是国家对太原城市发展定位变化的结果,也更是太原人在深刻认识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太原自身科学发展的艰难探索后的理性追求。可以说,这样的定位调整更加符合太原作为一个城市所应承载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功能要求,是太原转型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综上所述,主导产业由煤炭及关联产业向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多元发展转型;产业结构退二进三,向合理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驱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城市总体功能由生产型城市向生产与生活并重转型——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协同好经济与环境、生态的关系,必须协同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一切发展以人为本,让绝大多数太原人享受发展与转型的成果,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这就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