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53

第53章 转型之难:来自资源的诅咒

两千五百多年摇曳走来,太原这片六千九百九十八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播撒的是文明,展现的是辉煌。然而以煤炭资源为基础、以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显征的强大工业化进程,不仅给太原人带来了新的生机,也给这一方水土带来了难以言表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跨越为主旋律,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崭新思路,给古老太原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像冬天里一股强劲的春风,激励着四百二十万太原儿女万众一心谋转型,奋发拼搏促跨越,使承载古老历史与文明的太原城,绽放新的辉煌。

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太原不仅是煤炭资源型地区和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典型的资源型中心城市。从资源储备情况看,全市共发现煤、铁、镁、石膏、耐火粘土等各类矿产资源40余种。其中以煤炭储量最多,全市含煤面积1368平方公里,约占市境总面积的1/5,2007年累计探明储量达185亿吨。同时太原煤炭资源品种也较齐全,已探明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等,是我国主要的炼焦煤基地之一。有着丰富煤炭资源的太原具有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据日本僧人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从隋唐时期开始太原人就取烧晋山石炭。而民国初年出版物《山西矿物志略》则记载了明时期太原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窑情况。建国后太原已经成为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2007年全市辖有的地方煤矿达130处,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3%。而太原现辖唯一的县级市古交,完全是依矿而建的城市。

但是,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方面主导着太原的产业结构与链条,另一方面却并未成为推动太原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因素。太原为全国的工业发展默默输送“血液”的同时,自身却患上了“资源依赖症”,受到了资源依赖的诅咒。

从经济发展方面看,丰富的矿产资源支撑了煤炭、电力、冶金、重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太原经济结构偏“重”、偏“初”的特点——在太原的工业经济中,重型经济占比达90%以上,而初级产品则占到70%左右。畸形的产业结构为城市将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时至今日,当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全球化、信息化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势不可挡。然而,太原“重”而“初”的经济结构却难以迅速调整、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方面赶不上新兴产业的浪潮,另一方面单纯的能源输出又导致太原在传统产业中难以形成位差优势,使城市经济在整体上呈现出发展模式粗放、资源利用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严重冲击了太原经济,全市GDP增幅水平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考验了市委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更考验着太原的经济结构,促使太原深刻反思资源型经济的多维效应,凝聚改革的力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早期太原的城市功能主要定位于能源输出,即在城市发展的思路上重生产而不重生活,城市的社会建设基本由企业承担,企业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形成了企业办社会的基本格局。国企改制后,社会建设的功能逐步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但城市社会建设的步伐已经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加之国家在社会诸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更促使太原形成了与资源型经济相一致的社会结构,阶层分化较为严重,少数工作与资源密切相关的人群成为城市中最富有的人群,大多数太原百姓却未能更多分享改革的成果,城镇人口年均收入与农民年均收入均排在全国后位。较低的收入水平又导致了较低的消费水平,致使经济发展的内需驱动乏力,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中基本形成了类似“拉美陷阱”的矛盾状况。十六大以来,在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格局的战略后,太原市以五条保障线为核心努力加强社会建设,但社会结构性的矛盾还需加大力度调整,城市社会服务能力亟须大力提高,以满足当前市民多元化的需求。

从环境与生态的角度看,太原长期以来对于资源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一方面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世纪90年代太原曾被评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由于煤炭开采、运输与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煤尘、烟尘,使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TSP)严重超标,尘肺病成为典型地方病之一。水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使原本的缺水问题更加突出。在煤矿分布密集的西山地区需打800米深井才能找到地下水源;而太原古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因为采煤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不存于世,“西山叠翠”则因为植被的破坏只见“山”而不见“翠”。资源开采还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塌陷,西山地区的王峰与化客头两个乡镇因地表沉陷已经不得不整体搬迁。

如果说这些还是“资源诅咒”的表象,那么它对太原的发展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就是对思维的禁锢。随着煤炭价格上扬,资源型经济更容易让人们全方位地产生对资源的依赖:不但在城市产业结构上依赖,在经济发展上依赖,在财政上依赖,并形成一整套资源为王的社会运行体制;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产生依赖——事实上开采矿产资源的确比搞新技术、搞制造业更为简单、容易、快速地获得更多的回报,这就使城市整体上缺乏优化发展的切实动力。

过去,山西人以煤为傲,把煤视如金子一般宝贵,亲切地称之为“乌金”。而今,太原人深刻感受到了资源型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多年积淀的与资源型经济相一致的产业结构、社会运行体制以及生态环境的压力,都成为太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