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38

第38章 图新图存:洋务新风吹进娘子关

第六章 实业太原:近代工业之缔造

太原地处山西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煤炭开采有确切记载的可追溯到隋朝。铁矿储量较煤次之,分布亦较广,窝式储藏,俗称“窝子矿”,学称“山西式铁矿”。因为多产煤铁,自古就有“煤铁之乡”之称,冶炼铸造业一向发达。春秋时期晋国公卿赵鞅家臣董安于兴建晋阳城,“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盛唐时太原铁镜贵为贡品,并州剪刀著称于世。宋铸晋祠铁人更是工艺精湛之实证,并有大通冶、永利监之设。太原尤为历朝历代货币铸造中心和主要兵器制造基地,明代的兵器制造更为发达。到清朝中期,太原成为全国的炼铁和硫磺生产基地。

在19世纪末期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太原的近代工业一步步地发展起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高峰期。

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兴之时,老大的清帝国已从所谓的“康乾盛世”走向了没落。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此击开了中央帝国沉重而紧闭的国门。腐败落后的清政府屡屡苟且求和,割地赔款,社会动荡,风雨飘摇,国家日益虚弱。

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使朝廷内外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放眼世界,忧思呼号。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从中深切认识到,只有学习外国利器,才可免受制于人,巩固王朝统治。于是又有了“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之新论。在此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以仿效西洋各国“自强”、“求富”的“新政”,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兴起一场洋务运动。他们热衷于“练兵”、“制器”,从西方购买设备,引进技术,纷纷创办枪炮制造局,兴办军事工业,相继开办采矿、炼铁、炼钢、炼铜等各种工厂。同时设立工艺学堂、翻译馆,培养人才,采用技术,中国近代工业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发展起来。

而与沿海山河阻隔的山西,当时交通闭塞,风气未开,贫困落后,直到洋务运动发起30年后,洋务之风才终于吹进了娘子关内。

在太原近代工业的开创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要数张之洞和胡聘之二人。

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一向“究心于经世之务,以天下为己任”的张之洞,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于中国民族重工业、轻工业及近代军事的发展有开创之功。

张之洞的洋务事业在他任山西巡抚时得到最初的实践。山西是他走上高层政治舞台的起点,也是张之洞作为封疆大吏治理地方的开始。1882年(清光绪七年十一月),张之洞补授山西巡抚。此时山西刚刚经历光绪三年特大自然灾害,赴任途中,但见山西“民生重困,吏事积疲,贫弱交乘”,深感山西封闭落后,决心禁革山西种种陋规。他尝试举办洋务,令人印制了一份题为《延请洋务人才启》的招聘启事,强调“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面向全国各省公开招聘熟知天文、算术、水法、地理、格物、制器、公法、条约、语言、文字、兵械、船炮、矿学等方面的洋务人才。还派人到上海购买最新出版的有关洋务知识方面的书籍。同时设立了洋务局、桑棉局、铁绢局,创办令德书院,筹开山西铁矿等,从而把洋务之举带进了山西。

张之洞认为,绿营兵使用弓箭已经落后,现在“临敌致胜,守望火器”,着手把山西防练各营兵所用的武器改为洋枪。他上奏朝廷获准,在太原城东北隅设立了新药局(1884),用于制造弹药,供应洋枪,揭开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序幕。

张之洞在山西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五个月,却开了太原洋务的先河。

张之洞的才华和开拓性,令后来先任山西布政使(1891),继任山西巡抚的湖北天门人,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胡聘之十分钦佩。中间朝廷调胡聘之到浙江任布政使上任途中,胡聘之特地去汉口拜访了张之洞,参观了武昌的自强学堂、湖北枪炮局、织布局和汉阳铁政局,更增加了自强图新的勇气。“公车上书”的1894年,胡聘之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机遇。他在内阁任过太仆寺少卿,掌管过皇帝出行的牧马御驾,与光绪帝有较深厚的交往。当“自强图新”的谕折下达他手中时,胡聘之结合在山西的实践以及近年的所见所闻,详细分析了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今后的走向,认为“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弥隐患”。他的治才深得光绪皇帝赏识,以从一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身份实授山西巡抚。从青年时期就游历江南诸省受近代工业新兴启迪的胡聘之,其主张以“洋务自强”的抱负终于有了施展的天地。自1891年起至1899年,除中途短期调任他职外,胡聘之前后在山西任职近8年,潜心治晋,有口皆碑,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在山西的封疆大吏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官吏。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有位山西巡抚胡大人,其原型就是胡聘之。

在山西布政使任上,胡聘之就上奏朝廷,请求“开发山西石炭和铁矿资源,以兴工业”,但因投资过大、经费筹措困难,未获批准。他先后奏请清政府获准,于1892年创立了山西火柴局,1894年又创设了山西招商局。

升任山西巡抚后,胡聘之大力兴办山西的洋务。清廷根据他1897年请求设立山西机器局的上奏,于1898年正月初一正式颁发谕旨:“据荣禄奏,各省煤铁矿产以山西、河南、湖南为最,请饬筹款设立制造厂局,渐次扩充,从速开办,以重军需。着就各地方情形认真筹办,总期有备无患,足以仓猝应变等因。钦此,当以晋省向无机器制造局厂,亟应赶速筹办。”是年,山西机器局宣告成立。山西机器局是用来维修和制造武器的“官办”军用工业。它为后来山西独树一帜的军用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山西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之先河。

胡聘之接旨后,拔库银480两,在太原城北门外购得柏树园(普济观)庙地38亩,作为创建山西机器局的厂址。同年5月,破土动工。12月,经上奏清政府获准,动用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西整顿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关税敛收之余银5万两,作为开办山西机器局的费用。山西机器局一切厂屋按洋式修造,建成厂房22间。在修建厂房的同时,胡聘之派人赴天津口岸购买进外国公司机器设备,从天津、汉阳、江南等地高薪招募一批高级技工。1899年,山西机器局建成投产,主要从事枪械修理,还兼造大刀、戈矛、洋鼓、洋号等。开工一年后,除修理枪械外,可生产火枪,最早主要是生产一种俗称“二人抬”的火枪,口径25毫米,长2.2米。这种火枪发射时需要两人合作抬着,一人在前边用肩扛着枪,一人在后边瞄准射击。虽显笨拙,却属革故鼎新之举。

1900年,清政府诏令各省军火工厂:“速造新式武器,以备军需。”山西机器局自己造不出新式军火,只好向外国洋行购来步枪金属零件,配制枪托,进行组装,然后在枪托刻上“独晋局庚子年造”的标号,号称“制造”出了18毫米的单发步枪。这种只能装一粒子弹的“独子快枪”已显著落后于英军当时装备的五粒连发步枪。但是对清军来说,确属新式武器,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赞赏。之后的1902年,又如法炮制,从英国买回火炮零件,配制了炮架、车轮,制成了两门57毫米火炮。终因技术不过关,试制两门后即告停产。

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逃奔西安,途中于1900年8月17日路经太原。在太原期间,山西机器局奉旨对护驾卫队的枪支进行了修理,工匠徒弟都得到了奖赏。慈禧太后得悉太原有一军火工厂,圣驾亲临山西机器局参观,并当场赏赐建造厂房的监工陶庆春“团龙马褂”一件。山西机器局由此名扬全国。庚子国变后,山西机器局由于修理枪械任务增大,接触枪械品种增多,锻炼了一批技术骨干。特别是用外国零部件装配过枪支、大炮后,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兵器生产略具雏形。

在筹办机器局的同时,胡聘之于1898年又创办了山西通省工艺局,用机器织布、织带子,行销全省。其发展规模逐渐壮大,在近代工业史上也颇有影响。

这样,太原近代工业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在“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存”的形势下,开始发展起来。相继有了火柴、印刷、电气、面粉加工、煤炭开采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