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领导,位高权重,总是高高在上,有时难免得意洋洋又缺少人提醒,因此,有时自己陷入了一些领导的误区却不自知,大大影响了自己的领导效果,影响了组织的发展,后果十分严重。
一、朝令夕改 不讲信用
如果将领导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下棋,那么个人有个人的下法,但最令人讨厌的就是“悔棋”行为,走棋之前不仔细想一想,出麻烦了,方知走错了一步,又要改过去,这种行为用朝令夕改来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朝令夕改其实是领导不讲信用的表现,它不但削弱了“令”的力量,而且削弱了领导的权威,总是“悔棋”也就没人跟你下棋了。而号令改多了,这个领导的威信也就没有了。有谁会信服这种处事如此轻率,决策如此不顾后果的领导呢?这样的领导以后再发号施令,下属也不会遵守,做工作将会越来越难,因为你已经弄得你的下属无所适从,疲于奔命了。
所以,作为一名领导,一定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坚定性,培养自己确定了再发“令”,发了便不轻易更改的习惯。每个领导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各人的方法。总之要培养自己言与行的慎,也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一旦决定了的东西就不要轻易地改变,即使这个决定有点小毛病。但如果不会对全局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可以“将错就错”一下。当然这样说并非要领导“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但如果领导犯了弥天大错,也如此将错就错,那么,这个领导及组织就无可救药了。
有的领导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还可能陷入这样的误区,那就是人们所讲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种领导往往是怕一下决定就会犯错误,对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太多,又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于是,经常处于左右为难之中,犹豫不决,从而使自己和组织失去很多宝贵的机遇。
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讲兄弟两个为一只大雁发生争执,结果二人还没有争论完,大雁已经飞走了。有些领导思想中的各种矛盾就可以比作这两兄弟,等他把各种头绪理清楚,机遇也早已溜走了,自己只能在那里后悔。当然,并非要领导鲁莽行事,不考虑后果。但凡事有轻重缓急之分,在矛盾重重时,应该把握住最重要的方面,不能畏首畏尾,可能你做决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但唯一的办法就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如果前怕狼,后怕虎,终将一事无成。
现代社会是信用的社会,信用无处不在。你向同事朋友借钱就是靠信用,而领导也必须讲信用,领导要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责,这就是领导的信用。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常被人们斥之为伪君子,而不讲信用的领导就可以称其为赖皮领导,最终会失去领导的位置。
领导对下属不讲信用,会遭到他们的轻视而失去应有的威信,对上级不讲信用,会失去上级的重视,对同级或组织外的其他单位失去信用,将会导致组织与外界关系的中断,是组织成功的最大阻力。领导如果是故意不讲信用,言行不一,那么这种领导心理是病态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领导的不讲信用可能是出于无可奈何,并不是本意,这种情况在新任领导身上出现较多,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或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他们可能会承诺了许多自己办不到的事。一位刚刚走马上任的县委书记踌躇满志要干一番事业,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走访了许多乡镇,深入群众发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他看来都迫在眉睫,于是他许愿给甲乡造桥,给乙乡修电站,又给丙乡修路。结果愿是许了,却最终没有办成,因为县财政没钱了,无法可想。这位书记刚走马上任就一次次的不讲信用,自然没有了威信。这种事是常见的,究其原因,却是领导没有看清问题,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便鲁莽行事,随意承诺,导致愿望与结果不一致,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
领导在即兴发言时,一不注意也会许下可能不能兑现的承诺,作为领导要管好自己的嘴,首先要管好自己的脑,什么事想清楚了再说,不要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所谓“三思而后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领导为了表示自己做好工作的决心。有时必须做承诺,如果这些承诺自己有把握实现,就应大胆地表示出来,如果没有确切的把握,可以用一些比较模棱两可的词语来表达,这样或许可以避免给人留下不讲信用的坏印象。
特别注意的是,有四种事情是不能随意承诺,一是不能随便承诺下属待遇的提高;二是不能随意承诺对下属进行晋升;三是对上级请求你办的事情(这件事不在你的职责范围之内)而你又需要拜托别人办的事不要随便承诺;四是组织外的人所托的对自己组织利益可能产生影响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
二、夜郎自大 固步自封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既需要和上、下级搞好关系,又要和平级以及外界各类人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领导要处理好它,就需要在日常的处世中谦虚待人,切不可陷入夜郎自大的领导误区。
身居显位的领导最容易走入这种误区,自己却全然不知。对一个领导来说,每一名下属实际都是你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领导最容易忽略的正是这一点,有些领导习惯小瞧那些在最底层工作的下属,其实这些领导应该明白,组织中所有操作性的事务都是由他们来完成的,他们拥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正是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所缺少的。而领导的自傲态度往往会使这些人中较为优秀的离开组织另谋高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得不到领导的尊重与重视,自己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如果说这种态度发生在与下属的关系上危害还不算明显,那么领导在与上级交往时如果也采用这种姿态的话,情况就会很糟。上级一旦发现你的这种不良习性,做法就和普通的下属不一样了,因为他掌握着对你的控制权,他会对你十分反感,并且在决策与支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由于对你的看法不佳,他对你所领导的组织也没什么好感,从而可能做出对你的组织发展不利的决定。
对类似组织的不屑一顾常常是大型组织领导的不良习惯,他们总认为自己已经取得较为巩固的地位,不用把那些新兴的小规模组织放在眼里,从而忽略了它们的竞争优势。企业型组织系统领导最容易犯这种毛病。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后起之秀将行业的领头羊一举打翻在地,并取而代之。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很多,很复杂。但是,被推翻者事前对后起之秀的忽略绝对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对后起者的不屑一顾常常会引起他们的愤怒,使它不打倒你誓不罢休。由于它规模小而不容易成为其他对手的攻击目标,于是它可以找到很多可乘之机,而你却可能全然不知。
夜郎自大本来就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态,对任何人都是这样,对领导也不例外。有了这种心态,人会显得十分浮躁不安,不能安下心来做实际工作,而且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一般不能实现,而目标的落空对夜郎自大的领导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很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有人说最傲的人就是最脆弱的人。领导为人谦虚,这样对自己,对组织,对他人都有好处。千万不要陷入夜郎自大的误区。
领导是率领并引导组织朝一定的方向前进的人。既然是率领和引导,这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既然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就表明了领导工作是有目的性的,因为前进的方向是由前进的目标、目的决定的。这里的计划、步骤是人制定出来的,不是原本就存在的,每一位领导都应有自己进行领导的计划、步骤,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内容是不同,有一些计划和步骤是领导发挥自己的才智,通过分析,科学地制定出来的,而有的则是根据别人的计划、步骤,半抄半改而来的。这种领导就被称之为因循守旧,他们或是不愿,或是不敢打破陈规、创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领导方式其实是在窒息组织的创造性。守旧的领导通常抓住老的东西不放,总以为原有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就是最理想的,他们反而把适应现状的新观念新事物看成是“离经叛道”不符合规矩的歪门邪道,以至于把改革创新之举视为错误加以诋毁,乱加斥责。可见不破除保守的传统观念,很难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只有经常对传统观念进行再认识,自觉地摆脱阻碍社会前进的旧的传统观念,才有可能创造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新方法、新思想。
历史也给了我们十分深刻的教训:每当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改变时,凡是不愿意接受这种转变而固守旧习的民族和国家,必然会衰落下去。在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当奋起直追,勇于改革。
固步自封给组织的危害要更大一些。固步自封的领导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的辉煌,而且这段辉煌常常成为他们固步自封的原因,他们满足于取得的成果,不思进取,或者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领导固步自封就会导致整个组织的不求上进。我国上海燕舞集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燕舞收录机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曾享誉全国,燕舞集团依靠自己的努力造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VCD、DVD 的出现,燕舞失去了大部分市场,但他们仍然将主要产品定位在收录机上。他们的收录机质量确实上乘,尽管这样,由于其他新兴产品的方便廉价等原因,燕舞并没能夺回市场,从此陷入困境。如果燕舞集团在自己取得成就的同时,不断地开拓新兴产品,那么他们也许会成为VCD行业中的佼佼者。可见,领导必须走出固步自封的误区。
三、角色错位 事必躬亲
领导者在企业经营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领导者角色的发挥。领导者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领导者扮演了正确的执行角色,执行才能成功,企业发展战略才能变成现实,企业才会进入稳健、快速发展期;否则,即使领导者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甚至在执行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企业仍然会缺乏执行力,甚至导致最终的失败。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形容领导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是“成也领导,败也领导”!
但是,在有的领导者身上存在“角色错位和事必躬亲”的普遍现象。领导人的事必躬亲,过多地插手日常工作常常就是角色错位的表现。管理大师彼德· 杜拉克有一个观点很好:“有成效的管理者要知道他们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把精力集中在少数主要领域。”这是值得领导人借鉴的。
事必躬亲的工作方法,历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事必躬亲一词应是褒义词,并常常用来形容和赞美领导干部作风深入,工作扎实,敬业精神强;而有人则认为它是地地道道的贬义词,只能用它形容一些领导干部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大小事情由自己包揽,结果抓了小事误了大事,自己忙得团团转,下属却闲着没事干,这样不仅得不到大家的肯定,反而还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只会使部门的工作受到影响。
从事情的分内与分外的角度看,对于领导分内的事,若他全力以赴亲自去做,而且努力做好,这种事必躬亲不但无可非议,而且要大力提倡。这是一个领导者勤奋扎实,敬业爱岗,以身作则的表现。反之,如果对领导者分内的事一拖再拖,没有特殊情况也让下属去办,反倒给人以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拖沓懒散的印象。对领导者分外的事情如果样样亲自到场,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事倍功半,让下属无所适从,认为领导者对自己不信任,严重影响下属的积极性。如果事情干得好,因为你是领导,干好理所当然;如果干得不好,下属会私下议论,甚至说风凉话、看笑话。领导者如果对分外的事情事必躬亲,同时会在单位形成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容易使班子内部产生矛盾,也会挫伤班子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
从事情的大小看,如果是涉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和单位的重大事情,领导者事必躬亲,就值得肯定,因为这不仅是职务和角色的要求,也是工作的需要。若不躬亲,则是领导失职。一个称职的领导者能从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因而考虑、处理问题会更加全面深刻,特别是对某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和重大任务的执行中,也应身先士卒。如在救灾抢险和处理重大事故时,领导若能在第一线,就会在群众中起到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群众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对单位一些日常的琐碎事务事必躬亲,不仅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会使领导者精力疲惫。就历史事例看,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事必躬亲,积劳成疾,结果功业未成,英年早逝;明末皇帝崇祯对大臣多猜多疑,事必躬亲,结果众叛亲离,自缢身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一名领导干部在单位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事必躬亲的工作方法,把握好“躬亲”的尺度。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三点:一是把握定位。认清自己在班子成员中的位置,有哪些方面的工作必须由自己亲自去做,从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二是要善于识事。该“亲自”的不推诿,不该“亲自”的别乱插手,决不能失职和渎职。三是要讲究时间和精力的许可。对自己分内的事,凡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去处理,若时间和精力有限,则可交给能力较强的下属代替自己去做,但注意把任务和授权的范围及委托理由交代清楚。对于分外的工作,可放手让下属做,以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要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努力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领导艺术,才会将部门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