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206

第206章 “仁宗之治”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继承皇位,定年号为“洪熙”。那年他47岁,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可是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一年,第二年便死去了,高炽的庙号为“仁宗”。把朱高炽称为“仁宗”,这“仁”字用得确实十分恰切。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像他那样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生的实在不多。

朱高炽继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节省国库开支,减轻全国老百姓负担。明朝开国以后,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得到复苏,国库也颇为殷实。但因为边界争执,较频繁地进行战争,又加上建都北京,疏通运河等大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还有宝船下西洋,到交趾采办珍珠,去西域收购良马等等费用,样样都要国库开支,而最终又必然要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所以朱高炽登基的当天,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郑和的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中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对派出为皇宫进行采购、烧铸、进贡等一切花钱的事宜,一律暂时停止,等以后整顿了再说。

朱高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赈济灾民。

朱高炽一当上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赈济灾民的大事。他先后下令开仓救济了于僭、乐清、舞阳、清河、睢宁、乐亭、连城、莱芜、蓬莱、黄岩、昌邑、邢台及河南的4州22县的灾民,使不少人免于饿死。

朱高炽做的第三件事是整顿朝政,提倡法制。朱高炽长期作太子,当时虽然不掌握政权,但冷眼旁观,对一些大臣谁好谁坏心中有数。他做了皇帝之后,便把那些少德无才的人调开,另选德才兼备的人作大臣。如夏原吉、蹇义,人称“蹇夏”。他还选“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为内阁大学士,让他们在自己身边,有事便和他们商量。

清理冤案,把过去一些无辜入狱的官员放出,招回充军到各地的官员家属。他还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刑罚的作用是禁暴止邪,导民于善,诛杀并不是目的。过去由于役吏对法律歪曲附会,以致造成一些冤案,朕深悯之。从今之后,一切罪罚必须依照法律来判刑。即使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有关法司也可提出反对意见,一直到公允为止。今后对犯人不许使用宫刑。不是谋反的案子,不要连累家人。有的人对国事发表议论,一些坏人往往乘机诬蔑诽谤,陷人入狱。今后取消诽谤罪,有告发的一律不准。”

从朱高炽登基做的一些好事来看他倒称得是个明君,可惜的是他体弱多病,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便去世了。

公元1426年朱瞻基继承父位当上了皇帝,那年他28岁。年号是“宣德”。宣宗朱瞻基也像他父亲朱高炽一样,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所以人们常把他父亲仁宗的政绩和他联在一起,合称为“仁宗之治”。这是明朝最开明的一个时期,人们常以之跟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相媲美。朱瞻基体恤民情,减税赈灾的事情是很多的,这里举个他试耜犁的例子。

宣德五年的清明节,宣宗文武百官到长陵和献陵扫墓。归途中,看到有几个农民在田里犁地。他当然早已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一类的《悯农诗》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农民到底怎么个苦法,皇帝并不真正知道。朱瞻基决定亲自尝试一下,他让车驾停下来,自己走到农民们身边。农民看见皇上来了,个个跪下叩头。他让大家起来,并亲自挽起一个白发的老农夫,问道:“你推的这个,是叫犁吧!”“是!”老农恭恭敬敬地回答。“你操作一下,让朕看看。”

两个年轻农民走过来,拉起犁杖,老农在后边推着,走到地头又走回来。宣宗从老农手里接过犁柄,对拉犁的农民说:“你们拉吧,我来推。”

宣宗看那犁杖在老农手里,似乎不用费多大力气。但等他亲自一推才发现这东西不但沉重,而且不好驾驭,不是左右摇摆,便是铧头从土里跳出来,在地面上滑行。他用两手拚命按着,走到地头,胳膊酸了,汗也出来了。他松开手喘息着对旁边的大臣们说:“我只推了一下,已经不胜劳累,何况农人们要常年操作呢!农人真是太辛苦了。”

宣宗回头吩咐太监赐给农民钱币,对一路经过的农户,也都给予赏赐。回宫以后,晚间躺在床上,觉得胳膊和腰腿都不舒服,爬起来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了一篇《耕夫记》,告诫各地的官吏,务必体恤农民的艰苦,加以爱护。

第二天早晨起来,内监给朱瞻基送来早餐。一共是十碗,内中有燕窝、银耳、莲羹等贵重食品。朱瞻基想起昨天看到的农夫的辛苦和穷困,便把尚膳监的负责太监找来,对他说:“来,你把这十碗东西都吃下去,一点不许剩!”

尚膳太监不知皇帝为什么这样,急忙跪下叩头说:“奴婢该死,不知皇上为何发怒?”宣宗说:“我并没发怒,只是嫌你太浪费了。我一个人怎么能吃进这么多东西,这不是白白糟蹋了吗。以后早餐两碗,中、晚餐各四碗。各宫也都如此。农人生产粮食不容易,朕昨天是亲试了的。”

宣宗又通知尚衣监、巾帽局等负责宫中生活的衙门,裁减人员,节省开支,提倡节约。这道命令一下,引起宫中的恐惶。胡皇后找到朱瞻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朱瞻基说:“朕昨天亲试了犁耜,又眼见了农人的穷困生活,深感我们太奢侈了。汉文帝的服裳帐帷都是布做的,上面也没有文绣,历史上称赞他恭俭爱民。我们也应该从俭约来率身示范。”

“听说皇上还节约了饮食。臣妾以为,国事繁重,圣躬的健康不可疏忽。”胡皇后关切地说道。宣宗起来,“试问,皇后案上的饭菜,你每天又吃下几许呢?”胡皇后也笑了。

宣宗又说:“我们作君王的带头节俭,蔚为风气,那么全国便会仿效。这样下来,户口必将日繁,财赋自然也就充足了。”胡皇后赞同地点点头,说:“好吧,这事以后不须皇上操心,便由臣妾处理好了。”

宣宗朱瞻基提倡节俭的同时还大量裁员,这是他采纳塞义提出的建议,并让他负责处理这件事。对于贪官污吏,宣宗严惩不贷。宣宗善于纳谏,他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也比较安定,一些喜欢奉承的官员不断以“明君”、“圣主”之类的话来颂扬他。宣宗听了这些话很讨厌,就时刻让杨溥指出他的过错,以此来勉励自己。

朱瞻基是个爱民的好皇帝,可惜他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患病不治,卒年才38岁。他死后葬于景陵,庙号“宣宗”。

仁宗和宣宗统治时候,吏治比较清明,并在一定程度上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