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窗幽记(中)
6377600000018

第18章 放下仙佛心,方名为得道

“原文”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译文”

能够将世俗名利之心放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才能称为仙佛;放得下成仙成佛之心,才能彻悟世间的真理。

“赏析”

从世俗之人到大丈夫,从大丈夫到成仙佛,从成仙佛到得道,这是修炼心性的几个层次。

所谓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者,他们渴望立大功成大业,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千古之英雄。但佛家认为世事纷争,战火频繁往往是名利之心太重的人引起的,只有他们的英雄之心有所收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百姓才会安宁。

更进一层说,虽然仙佛难成,但仙佛之心可及,只要心中平静,把世间的种种争名夺利视作过眼云烟,把世间功业视如梦幻,那么仙佛就在心中了。继续自己的修养,连成仙成佛的心也放下,那么就悟出了宇宙的真相,可以算是得道了。

“故事”

杨震养家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忠厚老实的读书人。他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当时,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非常盛行。他为了通晓今文经学的深刻含义,就拜桓郁为师,深钻细研《欧阳尚书》。

桓郁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汉章帝和汉和帝讲授儒经,是当时既显赫又有很高学术威望的经学大师。在桓郁的教授下,杨震通晓经传,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

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

杨震在当教书先生。由于他很有学问,对学生又很和蔼,因此,家长和学生都很敬重他。

杨震为了养家糊口,课余时间还要在田里干活,收拾种的粮食和蔬菜。学生们看到老师上了一天课以后,还要干这么重的农活,就悄悄地来帮老师干点儿事。

杨震发现后,马上制止他们,并一再强调读书是学生的本份。他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不管哪个学生来看老师,他都从不收礼。

杨震就是这样不管从人力上,还是物资上,都不给人家添麻烦。他总觉得,自己是先生,要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应是学生的榜样,所以对自己要求得十分严格。

他50岁才做上官,一生的日子过得很清贫。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他认为做任何事都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不可能人不知。因此后人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他为官从不谋取私利。在任涿郡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

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杨震就是这样,当官多年,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日子。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同样要儿孙们照着他的样子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