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铁锤锻打的玫瑰
6374500000022

第22章 永远的罗马假日

有一种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但依旧美丽。或许,真正的爱情都是不考虑后果的,是瞬间的事情——具备着花的品质,该凋零就凋零吧,只要开放过就好。然而一旦把它最辉煌的瞬间保留下来(通过记忆抑或艺术作品),我们会诧异地发现:它其实已达到永恒的境界。相反,许多现实中的人们即使巧妙设计、苦心经营,也常常跟永恒相差一步之遥——甚至擦肩而过。

爱情并不仅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制造了浪漫,记忆才是它最大的造化。它在记忆中活着,哪怕当事人早已分手,早已衰老。我们可以断定:这一段爱情并没有死亡,只不过迫于诸多限制换了一种方式存活,生命力依然在回忆中延续着。这样的爱情简直是一件艺术品:虽然遗留有大量空白,其实比许多在现实中维持着、但早已失去了推动力的婚姻还要丰富。

什么才是爱情的结果——仅仅指婚姻吗?仅仅指天长地久长相厮守?假若这样的话,诸多经典的爱情将被开除出局——譬如《罗马假日》、《魂断蓝桥》,以及综合了它们的影子的《廊桥遗梦》,直至人鬼情未了的《泰坦尼克号》……在我眼中,能够拥有一段完美的记忆的,已经堪称是终成善果的爱情了。别管它的过程多么短促。

在过程的短促方面,谁能够跟《罗马假日》比呢?它仅仅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也仅仅是一个男人一生中的24小时。然而当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24小时重合在一起,却创造了永恒。

对于那些因为爱情而相伴终生的幸运儿,可以按老习惯称之为美满的夫妻。

对于只能相互拥有24小时的这一对男女,我们只能含蓄地称之为情人了。幸好,并没有谁觉得他们真的不幸。羡慕还来不及呢。他们轻而易举达到了令世俗我等望尘莫及的最高境界。大家已习惯了根据维持时间的长短来命名“金婚”、“银婚”、“钻石婚”;但这一对度假的青年,仅用24小时就打制出钻石质地的爱情——丝毫不显得逊色。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他们同样也是深受爱神佑护的幸运儿。他们的爱情只能在回忆中反复重演,但也将持续得跟分别后的余生一样漫长。

有一种情人是不可能结合的——因为清规戒律、门第观念抑或战争、灾难与死神的重重阻挠,但他们依旧有相爱的权利,回忆的权利。譬如《罗马假日》里的这一对,无力打破现实的制约,只能在内心深处保守这个秘密。秘密的花,有时比公开的果实还要缠绵悱恻。

有一种爱情是为分离而预备的——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但依旧美丽!

我已记不清看过多少遍《罗马假日》了——对于经典的爱情,人是不会感到厌倦的——哪怕永远只是局外人。每个人心里都有类似的渴望、类似的梦想,只不过难以实现罢了。正是这种难度,反而使我们乐意相信:它是真的。这是现实之外的现实,这是平庸的日常生活之外的浪漫假日,这是梦,这是诗。欣赏别人的爱情,同样能帮助我们超越现实。我们只比他们少了一点运气,少了一点勇气。仅仅因此,就只能永远滞留在他们的彼岸。生命中若连这种彼岸的风景都不存在,将显得何其苍白?那还能信任什么呢?

奇怪的是,我总是记不住男女主人公的真实姓名。他们像两个无名氏,我在反复观看无名氏的爱情。为方便起见,我把他们一个叫做记者,一个叫做公主——可见其身份给人印象之深。后来又索性以扮演者的名字来代替:一个叫派克,一个叫赫本。赫本在罗马(而不是好莱坞)巧遇派克,各自隐瞒身份相聚一昼夜之后又翩然离开……因为《罗马假日》的缘故,我觉得这两位演员此生也再不应该有合作机会了。两张面孔摆在一起,只能使人联想到《罗马假日》,会失真的——除非给《罗马假日》拍个续集,抑或老年版。我经常胡思乱想:记者和公主若老了之后还有缘相会该怎么办?记者或许已升任报社总编,公主说不定已是皇太后了。他们是否还能透过被岁月摧残的容颜辨认出对方?该如何面对年轻时的一段情史(虽然只有24小时)——尤其是和现实加以对照的时候?如果索性过了离退休的年龄也好,至少可以摆脱折磨了他们一生的那种忌讳——他们的秘密,纯粹是因为忌讳(包括自身的责任)而造就的。他们是否会遗憾:要是年轻时不那么负责就好了?记者可以辞职,公主可以私奔——倒也不失为反封建的壮举。但那已是另一种风格的故事了。

既然已经选择了,还是索性别再见面为好。所以《罗马假日》的结尾,安排的并不是悬念,而是一个画得很圆满的句号。公主临别的那次记者招待会,注定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面。多感人啊。遗憾也是一种美感。弥补遗憾极容易不小心损伤了美感。许多爱情都是因为遗憾而长生不老的,《罗马假日》也不例外。爱情是没有工作日的,永远是放假的感觉。真正的情人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素质,把彼此的关系当做艺术品来对待:知道什么时候该戛然而止,什么地方该精致什么地方该粗砺,什么地方该留有必要的空白。爱情总是一次性完成的,是拒绝修补的(那只能画蛇添足)。像稍纵即逝的《罗马假日》,似乎只是爱情的半成品(他们只是在离别的钟声中才吻了一下,但这或许比肌肤相亲还要刻骨铭心),其实是使事物的发展停顿在高潮。

《罗马假日》没有“床上戏”,是柏拉图式的经典,剔除了肉欲的成分,迫使我们把注意力全集中在爱情属于精神的那一面。只有精神才会恋爱,当精神恋爱比肉体狂欢还要重要,则说明它打下的烙印将更为深刻。正因为这样,它才会“保鲜”(不仅指这部电影,还指这部电影里的爱情)。在现代人眼中,这种恋爱的方式可能太古典了。这是一对不曾做爱的情人,一对假日结束就各就各位重新“上班”的情人,一对永远生活在离别中的情人……或许正是这诸多因素,才导致他们的爱情永褒青春?他们的灵魂仅仅在现实中会合了一天,却完成了可供一生享用的盛宴——而不是一顿即食的快餐。

赫本拍《金色池塘》时,风韵犹存。我近期还从电视上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派克。《罗马假日》里的男女主人公,老了的话也该是这番模样吧?但他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为好。只要记忆力还保持着,宴席就不会结束。所有的观众也不会提前退场。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吗?存活在各自心目中,都是对方最年轻、最完美的形象。打破了它才会更加遗憾。

没有什么爱情,能比《罗马假日》更遗憾的了。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了。

没有什么爱情,能比《罗马假日》更短暂的了。也没有比它更长久的了。

在我们周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爱情。没有比它更古典的,也没有比它更年轻、更富有生命力的了。

赫本会老,派克会老。《罗马假日》里的那一对情人,却是不会老的。

“你喜欢哪部电影?很多人常常这样问我。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非说不可的话,我就借用公主会见记者时赫本说的那段著名的台词作答:许多电影都令人难忘,要说喜欢哪一部一时也很难……不,《罗马假日》!当然是《罗马假日》。”

这段话不是我说的,是拍有《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的日本导演山田洋次说的。但也是我想说的。看来《罗马假日》吸引着的、影响着的远远不只我一人。

因为这部电影,我甚至对罗马这座城市产生了更多的好感。在此之前我最向往巴黎,后来却崇拜罗马了。我不关心那儿的历史传统或假日经济什么的,只知道那儿有爱情的遗址——在许多人都已不相信爱情的时代。巴黎的艳遇与罗马的邂逅是有区别的。

但是,我今生即使有周游世界的条件,也不会去罗马的。我怕自己的梦会被打碎。这已是我的最后一个梦了。只有这样,才能对一座城市(包括在城市里逗留过的那两个虚构的人物)保持着充沛的想像力。

雅典与罗马,都是人类的古老文明照耀过的名城。雅典的保护神是女战神雅典娜,这我知道。罗马的保护神是谁呢?我希望它是爱神维纳斯——尤其在我看过电影《罗马假日》之后。

情人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模糊了,要么变得宽泛了,要么变得狭隘了。看了《罗马假日》,我对情人的理解反而明朗了。

情人也是需要负责任的:对自己的责任,对对方的责任,乃至对社会的责任。当这诸多责任产生矛盾的时候,就必须做出牺牲。譬如《罗马假日》里的那一对情人,做出的选择,是牺牲他们爱情的未来。《罗马假日》结尾有公主与记者无声的对视(在招待会上),山田洋次曾想像着公主的语气加以注释:“对了,你原打算给我拍照,写独家报道来着,后来又变卦了。那是因为爱上我了吧。我也爱你呀!我要永远珍藏这份爱。见到了你使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派克当时说了一句有声的台词:“恐怕无人会背弃公主的信赖吧。”他不仅牺牲了爱情,还自愿地额外牺牲作为职业记者本已到手的一次赚钱或晋级的机会。

爱的牺牲肯定是一种损失,会造成缺憾。但爱情正是因为做出了牺牲而显得伟大。懂得牺牲的情人才是合格的情人,才配拥有伟大的情感。他们是以牺牲的方式向爱情敬礼呢。

《罗马假日》礼赞的是一种无私的境界,一种“大爱”。看完之后我在想:有自私的爱情吗?自私的爱情算得上爱情吗?自私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懂得去爱呢?爱的牺牲几乎无处不在,是无法逃避的问题——只有当情感上升到无私的程度,才会心甘情愿,并且视为奉献。但说实话,这其实挺难的。

我特意选择新世纪的一个情人节,来重温《罗马假日》。但愿这不是一份太古旧的礼物。但愿天籁般的爱情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