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遥望一片星空:品味西方文学经典
6374200000048

第48章 借古讽今的名著——《双城记》第四

一直以来,《双城记》都以其曲折的情节、幽默的语言、深广的社会内容以及其严肃认真的思考,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文学爱好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双城记》才成为了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稍微对世界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在18世纪末的法国发生了一次举世瞩目的革命,这就是著名的法国大革命。作为顺应历史潮流的一个革命,法国大革命自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然而,伴随着这些进步的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愚昧、落后和邪恶。其实,正如我们在《双城记》中看到的那样,这些愚昧、落后和邪恶一直都存在于人性之中。只不过,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东西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

虽然《双城记》是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创作的,然而在创作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据说,他反复研读了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为什么狄更斯会对法国大革命如此感兴趣呢?原来,在狄更斯眼中,当时的英国社会状况跟法国大革命前很相象。因此,他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担忧英国也出现类似的社会动乱。

狄更斯的担忧和研究,其结果便是成就了著名的文学作品《双城记》。《双城记》是一部直接表现法国大革命长篇历史小说,作者通过仔细观察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实,透过表面上看起来繁荣的英国社会,敏感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在英国,广大工人的日益贫穷和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整个社会充满了不满情绪,而这就孕育着革命。

很显然,《双城记》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因此,我们今天阅读这部文学名著,就需要注意作者本身的政治立场。在《双城记》中,狄更斯自然是站在广大穷苦工人一边的,因而整本书都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双城记》表现了狄更斯对封建贵族的暴虐统治和残酷剥削的极端不满;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群众苦难深重的同情。然而,由于狄更斯的宗教信仰,他并不赞同进行暴力革命,而希望能够通过温和的社会改革来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这自然体现了他思想上的软弱。在狄更斯笔下,整个法国大革命被描写成了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尽管如此。狄更斯仍然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资产阶级统治者展现了一个历史的教训:不要把人民逼绝了,不然他们迟早会造反。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双城记》是一部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杰作。

这样说来,《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就具有了双重的历史作用:它既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了警钟;也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描写,对那些希图以暴力对抗邪恶的人民群众提出了警告,提醒他们应该走出一条更加理性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