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6370200000021

第21章 1 中国商业银行主体风险监测指标的选择

7.1.1 资本风险监测指标(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

虽然商业银行的经营主要依靠负债,但是资本是获取资金的保证。鉴于资本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各商业银行总行都对其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数额予以高度重视,资本风险预警位居重要地位。它包括以下3个指标:

X1:资本资产比例=×100%

X2:资本充足率=X3:核心资本充足率=×100%

×100%

此监测指标体系是为了通过计算出的数据与警戒值的差异程度监测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资本充足率风险是指资产质量恶化、资产呆滞、资产受损、核心资本不足等所引起的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指标X1是指银行自有资本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其比值越大,表明银行资本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指标 X2、X3 在宏观预警管理指标体系中属于安全性的综合指标,因为资本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基础。此两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既反映财务基础,又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最低界限为8%,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最低界限为4%。

7.1.2 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性质和规模做出准确预测,切实将流动性危机防范于萌芽状态,需要设置预警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无论是从重视程度上,还是从管理水平上看,与实际要求都有一定差距,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亦比较薄弱。当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有5个,包括流动比率、存贷款比率、法定准备金比率、拆入资金比例和拆出资金比例:

1.流动比率=25%

2.存贷款比率(折合计)=75%

3.法定准备金比率=7%

4.拆入资金比例(人民币)=4%

5.拆出资金比例=8%

显然,这套指标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一、监管指标过多

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缺乏,限制了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种类的选择;银行还远未发展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竞争主体,在对流动性和盈利性做出选择时,受政策性和行政性因素影响较大;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非常薄弱。目前,银行信用是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的,银行和其客户在信用关系上处于不对等状态,银行客户可以违约(包括提前提款、超限额透支、推迟还款或不还款),而银行无能为力。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商业银行实施指导性的流动性监管,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得越严越好。监管的目标是为了发展,监管过严,可能会束缚住银行的手脚,使商业银行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失去发展的机会。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深化、银行竞争主体的确立,商业银行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此,目前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应该合并或减少。

二、评价银行负债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指标过少

现有监管指标中,与负债流动性相关的指标有流动比率、存贷款比率和拆入资金比率三个指标,而与资产流动性相关的指标除了这三个指标外,还有准备金率和拆出资金比率。随着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出现,银行的流动性已经不仅仅是资产搭配问题,而且还体现在银行从市场获取额外资金(即流动性创造)的能力上。作为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指标,应成为衡量资产保值变现能力和负债充足与否的综合指标。

为此,本书对现有流动性监管指标做了调整,认为比较合理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X4:资产流动性比率=

×100%

X5:存贷款比率=

×100%

X6:存款准备金比率=

×100%

X7:拆入资金比例=

×100%

7.1.3 经营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是由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委托代理关系及风险承担机制决定,所以较难度量。这里选取的这组指标体系主要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指标完成情况,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结果进行风险度量,以期减少经营风险,防范不测事件的发生:

X8:资本利润率=

×100%

X9:资产利润率=

×100%

X10:利息回收率=

×100%

X11:营业费用率=

×100%

指标X8、X9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果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利润率持续降低一般反映了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不佳,但也可能是资本充足率增加所致。资本利润率增加可能表示利润增加,也可能反映资本不足,因而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应该谨慎。资产利润率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盈利程度。资产利润率是一项衡量商业银行盈利情况的重要指标,国际金融界通行的考核标准是它必须大于或等于 1%,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

利息回收率反映了银行实收利息的状况。利息回收率的比率越高,表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越好,回收率越高,遭受损失的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

营业费用率其实属于银行管理风险的监测指标,其重点在于反映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从理论上讲,一家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稳健性是直接相关的。管理水平高的银行,资产质量一般较高,费用控制得很好,流动性比较充足。而营业费用率就是通过监测费用控制得好坏来预警银行风险的,营业费用率越低,银行管理越好,其经营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

7.1.4 操作风险的监测与量化指标

前面几种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很早就引起了金融机构的重视,并且已经有较为成熟的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操作风险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引起重视,以前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往往只是局限在定性的描述,直到近两年才开始试图将其量化,操作风险特有的性质导致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建模型起步较晚且未形成行业标准。

操作风险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并且给银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如巴林银行破产就是由于其外汇交易员里森违规操作(未经授权和检查就擅自持有巨大风险头寸)引起的;日本大和银行最终损失11亿美元,其根源在于内部制度不完善,内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普华永道的报告曾经指出,1998 年经营问题给美国金融机构带来超过7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最大的年损失案达到1 亿美元;OperationalRiskInc的报告显示,从 1980 年以来,操作风险带给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超过2000 亿美元。2002 年媒体暴露的内外勾结虚报交易事件也导致了联合爱尔兰银行 7.5 亿美元的损失;2004年澳大利亚最大的国民银行因为4个交易员私自操作,3个月内导致了1.4亿美元的损失等。巴塞尔委员会在 2002年举行了一次全球性的针对操作风险的调查,调查的范围是各家银行在2001年全年因为操作风险而造成损失的情况,全球有 89家大型银行参加了调查。这些参加调查的银行共报告了 47029 起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在这一年间发生了528 起操作风险事件,其中有5家在这一年间发生了超过2000 起操作风险。根据这些银行的统计,这些操作风险事件共造成了 77.95亿欧元的损失。鉴于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在实施新资本协议时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统一框架,至此操作风险便成为银行风险监管重要部分。

一、定性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

绝大多数对操作风险的衡量是用定性分析法。首先了解该项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然后再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做出“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估测。大多数银行常常只有内部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才对操作风险作评估工作,事实上银行内部各个部门都应对该部门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1992 年9 月,美国COSO 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来衡量和管理操作风险,它不仅仅适用于金融机构,而且也适用于所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有5个组成部分,即环境控制、风险评估、行为控制、信息的沟通及监控。

1.环境控制——提供人们进行各项活动及进行监控活动的基础,它包括银行的诚信度和道德观。

2.风险评估——银行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操作风险。银行只有制定一个包括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在内的内部制度安排,才能保证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因而需要建立相关风险的认定、分析和管理机制。

3.行为控制——实施控制的各项政策和程序必须保证能贯彻执行,这是实现银行整体目标过程中对可能遭受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保证。

4.信息与沟通——建立信息反馈与交换系统,将这些行为相联系,提供业务经营、管理与控制的信息。

5.监控——业务运营全过程必须置于监控之下,并能在必要时进行矫正调整。这样,系统可以动态反馈,并在授权范围内及时做出调整。

在COSO框架下是通过衡量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办法来定性衡量操作风险,即要求操作过程的5个组成部分协同高效运作。检验的办法就是看董事会能否对整个企业的目标实现程度有所把握,一般通过自我评估控制来实现,通常是建立一个评价框架,通过分析上面强调的五个关键控制变量,得出内部控制缺陷,考虑这些缺陷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大小,然后进行排序,通过排序以决定解决这些缺陷的优先顺序并配给资源。而这一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通过主观评价来得出结论,依赖审计人员、业务管理者或操作风险管理者的经验,这一过程是一个定性的估算过程。

二、量化操作风险的办法

较之新资本协议提出的衡量操作风险的种种方法和原则,当前国际金融界实际采用的衡量方法确实有相当大的差异,一些风险管理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已经完全能够符合新资本协议中提出的较高水平的衡量方法的要求,而许多金融机构则在操作风险的衡量方面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看,当前正在被采用的衡量操作风险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监测主要指标。

这主要是运用不同业务线最能代表其操作风险的指标,如成本、收益、资产、交易量等进行衡量。可以参考的常用指标有:交易事务的记录,包括失误的汇总分析、趋势分析、前台、中台和后台之间的合作状况等;保管业务和仓库等的报告;不同系统之间的整合状况,清算系统、外汇交易系统、交易代理业务的状况等。如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可以运用基本指标法(The Basic Indicator Approach)、标准法(The Standardized Approach),来计算覆盖操作风险所需资本。采用基本指标法的银行用前3年总收入的平均值来衡量银行的操作风险;采用标准法的银行,将其业务分为8个产品线: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交易和销售(trading&;;amp;sales)、零售银行业务(retail banking)、商业银行业务(commercial banking)、支付和清算(payment&;;amp;settlement)、代理服务(agency services)、资产 管理(asset management)和 零售 经纪(retail brokerage),用各产品线的总收入代表各产品线的操作风险。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注意到不同业务线、不同领域的操作风险的差异。

2.计分卡法(Scorec ard Approaches)。

操作风险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可能引发损失的事件发生的频率;另一个是每次发生这些操作风险事件时可能引起的损失为多少。因此,操作风险预期损失的公式为:

操作风险预期损失=风险指标×损失事件可能性×损失率(7-1)

风险指标(Exposure Indicator),指暴露在某类型损失的风险下的头寸大小;损失事件可能性(Probability of the Event)是对损失事件可能性的估计;损失比率(Loss Given the Event)则是每次发生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后可能损失的比例。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度量操作风险必须找出风险指标、损失事件可能性及损失比例。

计分卡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和专家分析设计出多项关于操作风险的指标,并用这些指标来量化操作风险,通过找出与操作风险相关的风险因素,并设计出前瞻性的衡量操作风险的指标,在此基础上量化风险。其步骤如下:

(1)自我评估和风险分类,首先银行根据自己的业务和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类型将每类业务上的操作风险分离出来。假设某银行只有零售业务、企业银行、支付结算、衍生产品交易4 种业务,每种业务面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7大类操作风险,则企业可以得到自己的操作风险分类表。

Ⅰ。贵部门有多少比例的员工是临时雇员或见习员工?

Ⅱ。贵部门员工的工资多大比例是固定的,多大比例是根据其表现发放的?

(2)确定风险产生因素,并进行计分卡问卷设计和调查。为把每一类风险对应的事件和可能造成损失的权重以及严重程度描清楚,设计计分卡时,首先要考虑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操作风,这些因素各占多大的权重,最后的损失严重程度如何。例如,设零售业务发生内部欺诈主要和这个员工是否为正式职工、他的酬激励机制、他单独工作的时间、工作的方式有关。则可设计出下的计分卡问卷:

Ⅲ。贵部门的员工有多大比例的工作时间是在没有管理或记录的情况下工作的?

Ⅳ。贵部门多大比例的工作是独立完成、没有监督的?

Ⅴ。贵部门多大比例的工作是离开工作场所完成的?

对不同的业务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计分卡问卷,关键问题是要找出和这类风险时间相关的因素,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些因素应该是客观的和可以度量的,而不是主观判断的。设计和回答了计分卡问卷后,由银行专家根据回答的结果对每个问题赋予权重和分值,得到这类事件的损失可能性的估计。同理可以设计类似问卷来调查每类事件发生后的损失比例。将每一类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可能性和损失比率带入公式 7-1,得出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

计分卡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专家判断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将操作风险的度量直接和管理流程结合起来,使得操作风险的风险点被全行广泛接受并加以重视。其缺点在于,其关键取决于设计这种方法和计分卡问卷的专家对整个银行业务流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仍然带有大量主观成分在内。该方法和其他高级衡量法相比较少依赖于历史数据,而更多偏重于全面的定性分析,用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来反映其资本水平。但是作为高级衡量法的一种,计分卡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定量基础之上,并通过历史数据来确证其风险评估。

3.基于损失数据分布的统计方法(Loss Distribution Approac hes)。

损失分布方法则是通过建立统计模型计算出主要的风险因素,然后利用情景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得到操作风险算式的分布和对应的VAR值。这一方法主要是依赖于以往的操作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库,认为操作风险的历史数据是对操作风险的最好反映,因此开始尝试从损失数据出发建立模型来量化操作风险。其步骤如下:

(1)操作风险分类。按业务类型和操作风险类型来细分各类风险,如同计分卡方法的第一步。

(2)根据操作风险损失历史数据库统计出损失严重性分布和发生频率的分布。

(3)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得到损失分布。

(4)将这个损失分布拟合到某个已知的分布,从而计算出VAR值、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

但由于目前缺乏历史数据,同时历史数据仅仅是对过去的描述而不是对未来的估计,这些银行还用情景分析的方法来补充损失数据分布的方法,即通过调查各个业务专家对每个情景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进行估计,并用这些估计值和实际数据比较调整。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分布形式不太相同,它表现为“U”形曲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个新的业务或者系统上线的时候,员工缺乏经验,管理存在漏洞,因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较高,当业务和系统运行正常时,风险频率降低,当系统老化或者市场环境出现变化后,原来的系统和规章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实际情况,操作风险又开始上升。

以统计方法为基础的 AMA 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操作风险定价,但是,这种方法未必能准确处置低频高危事件。理由是此类事件处在损失分布函数图像的尾端,核心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衡量“尾部”事件的分布形状,通常的做法是,为了适当地衡量这些函数,可以使用具有较长“尾部”的分布函数,此时同行的外部数据可以用作对于内部数据的补充。目前已经有一些大型跨国银行开始制定一些方法将外部数据适当地整合到内部数据中去。这样,外部数据就可以被合理地利用起来。外部数据可以通过一定的修正,来适应使用银行的规模。而修正后的分布函数有足够长的尾部,通过情景分析,使得内部损失数据缺乏的损失类型的衡量变成可能。目前一些大银行如花旗、摩根大通等银行,已经积累了一些内部损失的数据,并开始尝试着使用这种方法。根据著名的风险管理组织“全球风险管理人员联合会”(Global Associ 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GARP)的调查结果,目前西方大型银行中使用计分卡度量操作风险的占19%,使用基于损失数据分布的方法度量操作风险的占18%;同时使用以上两者的占 17%;目前没有或者正在开发的占46%。

以上介绍的都是现在操作风险量化的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衡量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参照国外先进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衡量操作风险的大小,及时对风险进行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