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6370200000017

第17章 3 中国商业银行客体风险的识别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单位,与商业银行有着密切的信用往来关系,商业银行信贷是其生产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其生产经营活动状况的好坏,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使用安全与否和效益高低。这就要求银行对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给予科学的评价,以确定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程度,最大限度地防范客体风险。

与传统信贷风险的管理方式不同,商业银行客体风险的预警识别不是单纯通过信用评级和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风险的大小。在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中,客体风险识别的意义在于为了分析造成企业财务因素风险和非财务因素风险的深层次原因,把握客体风险产生的源头,从而更好地为五级贷款分类提供科学的依据。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根据信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风险、项目风险和消费信贷风险,分别对应着银行的企业贷款、项目贷款和消费贷款。在这些风险中,企业风险的构成因素最为复杂,也是银行面对的最主要的客体风险。而项目贷款风险最终还是会通过企业风险表现出来,至于消费信贷风险,其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诸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企业风险中也同样会表现出来。因此,企业风险的识别是本节介绍的主要内容。

5.3.1 行业风险

行业是企业风险产生的宏观因素,是银行在客体风险预警中首要考虑的方面。所谓行业是指由于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相互替代而处于一种彼此紧密联系的状态的公司企业组合。行业风险主要产生于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行业的经济周期、竞争程度以及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一、行业特征

所谓行业特征,指某一行业在成本结构、盈利性、对其他行业的依赖性、产品的可替代性等方面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1.成本结构。不同行业的企业,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构成比例有所不同。有的行业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如重工业中机械设备等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而一些服务业中人工成本则所占比重较高。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企业的固定成本所占比重一般比较高,因此一般具有较高的经营杠杆,这些企业只有扩大产量才能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性。变动成本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其企业的变动成本所占比重也较高,变动成本具有相当的弹性,即当产量下降或销售下降时,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变动成本来降低总成本的方法来保证盈利或减少损失,因此这类行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多采用裁员或减薪以压缩人工等变动成本的方式渡过难关。因此,可以看出,行业成本结构与行业风险程度的对应关系: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差,银行风险就越大;反之,变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越高,抗风险能力则越强,银行风险就越小。

企业的成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在行业的成本结构有着正相关关系,因此由于行业成本结构所引发的行业风险必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有所反映,该行业中有些企业甚至因为较大的行业风险波及和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低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等情形而遭到淘汰。

2.行业的盈利性。盈利是企业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条件之一。行业之间存在盈利性差别,有的行业盈利水平比较高,有的则不然。一般而言,平均利润水平较高的行业中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因此该行业新的进入者增加,利润水平下降,直至与社会平均利润率接近;反之平均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会伴随部分企业的退出,利润水平上升至与社会平均利润率接近。因此,如果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在下降,大部分企业亏损,该行业中的企业作为借款人时,银行必须考虑其继续存在下去或继续保持盈利的可能性,决定是否及时收回贷款以避免加大银行风险。

3.行业的依赖性。不同的行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分析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时,确定其他行业对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影响程度,进而间接分析行业对其他某个或几个行业的依赖程度。如果依赖程度较大,则其他几个行业的变动很可能会影响到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稳定程度,进而影响借款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等等,最终会影响到该企业的生产成本或盈利水平,从而影响到贷款银行的风险大小。

4.产品替代性。替代产品是指那些与某一行业的产品有相同的功能或者能够满足相同需求的产品。如果一个行业的产品与替代产品在价格上的差距较大,消费者可能会转向替代产品。一般情况下没有替代产品的行业风险最小。而如果某个行业的产品有数种替代品或转换成本较低,替代品在一定时间之后必然会对该产品构成强大压力,因此行业风险较高,该行业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亦较高,借款银行风险随之增大。

5.行业政策和有关环境。行业政策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行业政策通过投资控制、税收倾斜和其他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对该行业中企业的盈利情况和经营环境构成实际影响。特别的,如限制或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可能直接影响到该行业中某些脆弱性企业的生存,可能因此而触发信用风险,形成问题贷款,或可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使问题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

二、行业的生命周期

所谓行业的生命周期指的是行业从成长到衰退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一般地,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

1.初创阶段。是指行业初步形成阶段,通常只有几家创业公司存在,产品正处在开拓市场阶段,产品还处在不断地完善和推广之中,开发费用和宣传费用都比较高,由于未来市场前景还不明朗,所以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在初创阶段后期,随着行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市场前景的日益明朗化,新行业便逐步由高风险低收益的初创期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成长期。如果银行打算对该行业进行投资则意味着: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可以选择、投资风险很大、投资收益可能很高。一般说来,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一般适合于风险投资基金,并不适合银行的业务特点。

2.成长阶段。在这一时期,拥有一定市场营销和财务力量的企业逐渐主导市场,这些企业往往是较大的企业,其资本结构比较稳定,因而它们开始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并扩大经营。

在成长阶段,新行业的产品经过广泛宣传和消费者的试用,逐渐以其自身的特点赢得了大众的欢迎或偏好,市场需求开始上升,新行业也随之繁荣起来。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供给方面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市场前景良好,投资于新行业的厂商大量增加,产品也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因而新行业出现了生产厂商和产品相互竞争的局面。这种状况会持续数年或数十年。由于这一原因,这一阶段有时被称为投资机会时期。这种状况的持续将导致生产厂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和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日趋饱和。生产厂商不能单纯地依靠扩大生产量,提高市场的份额来增加收入,而必须依靠追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以及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的方法来争取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和维持企业的生存。但这种方法只有资本和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有方的企业才能做到。那些财力与技术较弱,经营不善,或新加入的企业(因产品的成本较高或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则往往被淘汰或被兼并。因而,这一时期企业的利润虽然增长很快,但所面临的竞争风险也非常大,破产率与合并率相当高。在成长阶段的后期,由于行业中生产厂商与产品竞争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市场上生产厂商的数量在大幅度下降之后便开始稳定下来。由于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减慢,迅速赚取利润的机会减少,整个行业开始进入稳定期。

在成长阶段,虽然行业仍在增长,但这时的增长具有可测性。投资于成长阶段的行业,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少,行业的波动也较小,而且有较多公司可以选择,此时投资者蒙受经营失败而导致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由于此时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公司投资价值良莠不齐,不断会有劣势企业被淘汰,不能认为所有朝阳行业内的公司都值得投资,只有那些资本实力和技术力量雄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优势企业才值得重点关注。

3.成熟阶段。行业的成熟阶段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每个厂商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由于彼此势均力敌,市场份额比例发生变化的程度较小。厂商与产品之间的竞争手段逐渐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维修服务等。行业的利润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风险却因市场比例比较稳定,新企业难以打入成熟期市场而较低,其原因是市场已被原有大企业分割,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因而,新企业往往会由于投资无法很快得到补偿或产品的销路不畅,资金周转困难而倒闭或转产。

在行业成熟阶段,行业利润稳定但增长率不高,整体风险也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在某些情况下,个别企业的增长可能会因为决策失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下滑的迹象。总体来看,步入成熟期的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基本稳定,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较少,具有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因而是银行投资的理想阶段。

4.衰退阶段。这一时期出现在较长的稳定阶段后。由于新产品和大量替代品的出现,原行业的市场需求开始逐渐减少,产品的销售量也开始下降,某些厂商开始向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行业转移资金。因而原行业出现了厂商数目减少,利润下降的萧条景象。至此,整个行业便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在衰退阶段里,厂商的数目逐步减少,市场逐渐萎缩,利润率停滞或不断下降。当正常利润无法维持或现有投资折旧完毕后,整个行业便逐渐解体了。

一般而言,投资者应避开衰退阶段的行业,然而夕阳行业的企业中又往往有资产重组的可能,银行可对这些企业谨慎关注。

三、行业的竞争程度

行业所处的市场特点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在完全竞争性行业中,由于行业进出不受限制,生产、经营者数量众多,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流动,产品是同质的且无差别,企业只可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市场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决定,生产者、经营商可以充分了解市场行情,进入完全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一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市场比较稳定,因而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和投资策略。

在不完全竞争性的行业,由于这类行业所要求的资本有机构成、技术含量的平均水平高于完全竞争性的行业。因此,这类行业的进入会受到资本、技术等因素一定程度的制约,行业进入者的生产要素可以流动,进入者生产同样但不同质的产品,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行业中的部分厂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可以获得越多的超额利润,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垄断行业是非自然性垄断,比如钢铁、石油、电信、铁路等,这类行业的兴衰一般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因而风险主要集中在政策方面。

四、行业的经济周期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行业的兴衰常常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周期性变动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与经济周期变化相关的程度,可以把行业分为以下类型:

1.成长型行业。这种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较小,其预期盈利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不论经济是否已进入衰退时期,成长型行业都能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当然对不同的国家来说,成长型行业的内容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成长型行业,包括生物基因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等。而我国目前的成长型行业主要是生物制药、移动通信业、计算机产业等。成长型行业多是一些新兴行业,虽然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但潜在的风险也较大。

2.保持型行业。这类行业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较小,一般保持匀速发展的状态,如食品业、公用事业等。

3.周期型行业。这类行业的业绩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它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经济周期同向变动的行业,在经济繁荣期间,它们的业绩普遍好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当经济转入衰退时期时,它们的业绩普遍差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另一种是与经济周期反向变动的行业,例如,金矿业、宝石开采业,在经济衰退期间,投资者为求保值,黄金、宝石的市场需求可能反而增大,从而使这类行业的业绩呈现与经济周期相反的变化状况。

五、产业政策及相关政策

在我国,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关键性的,一项政策的出台甚至可以决定行业或企业的命运。因此,银行应密切关注投资行业的产业政策及相关政策(如环保政策)的变化情况,准确判断政策出台对行业可能造成的有利局面或者是不利影响,估计其可能给企业成本和收益带来的变化,进而做出是否影响企业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结论。一般来说,产业政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企业的收益和成本:

1.影响企业预期和投资经营决策。产业政策对于行业的规范和治理,包括对行业采取保护还是限制,实行自由竞争还是垄断竞争,是自由定价还是国家定价等一系列强制性安排都会影响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并改变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方针。以医药行业为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是暴利行业,为了引入竞争,国家曾一度试图改变价格决定机制,并降低医药价格,于是对医药行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但多年来的实际效果显示,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缺乏一贯性和客观性,投资者对医药行业的前途往往没有把握,对于未来的收益状况也无法准确预测,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了种种顾虑,局势的不明朗导致我国医药行业在近些年来经济效益有所下滑,政策因素成为制约医药行业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因素。

2.影响企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通常伴随着企业产品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政策在鼓励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同时,也会对落后技术结构的产品进行限制,从而迫使企业放弃原有的产品结构。以玻璃行业为例,为了提高该行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国家在“十五”以来对新上浮法玻璃生产线实行严格审批制,并禁止建设其他落后生产工艺的玻璃生产线,同时淘汰年产 100 万重量箱以下的小平拉和引上法生产线,而对于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玻璃深加工产品则予以支持,政策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转产的成本,也改变了企业的市场预期,因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3.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环保政策的逐步趋紧,加大了企业进入本行业的成本及风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后,由于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和综合解决污染问题的清洁生产模式,为了防治污染,很多有污染性的企业或因此关门,或者迁移,或者必须花极大费用去整治污染,从而造成企业利润大大下降甚至亏损。在汽车行业,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对“绿色交通”、“环保汽车”的要求也将越来越来高,“绿色交通”、“环保汽车”将成为时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政府提高对营运车辆尾气排放的标准,将会使汽车公司不得不增加对车辆尾气排放进行改造的费用,从而加大成本开支。

5.3.2 法人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存在偿债风险,但是在诸多的企业类型中,法人企业对银行来说风险更大一些,这里突出法人风险的识别,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法人企业的投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以投入的资本额为限,这就意味着,企业所有者的盈利可以是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利润和资产增值,而其最大的损失只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在我国实行法人企业的初期,曾出现了很多假破产、真逃债的现象,造成了银行相当多的不良资产。在有限责任和企业破产没有规范的情况下,法人企业的代理人具有很强的逃避债务的动机,并且由于可以获得杠杆收益从而对贷款需求十分强烈,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运营风险,给银行经营带来很大的隐患。第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法人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并经营效益相对良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以来,法人企业在银行客户群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而法人风险也就构成了银行客体风险识别的重中之重。

法人风险,是法人企业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使企业经营者的实际经营效果与预期效果发生一定的矛盾或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风险预警中,对法人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品行

在日常信贷风险识别中,银行往往强调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中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第二还款来源中的抵押担保的有效性,而忽视了非财务因素中法人代表品行的好坏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影响。事实上,法人代表的品行,诸如是否存在公私不分、喜好投机、甚至赌博等不良嗜好,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如果法人代表在日常生活中喜好赌博,虽然最初不会动用企业资金,但随着在赌博陷阱中越陷越深,法人代表极有可能不计后果,挪用企业资金用于“翻本”,结果连企业的流动资金都被抽光,直至最后企业无资金生产而关停,而这种由于法人代表赌博“蚕食”企业资金的现象往往不易让人觉察;另外由于法人代表为赚取更大的利润,有的会不惜以身试法,在经营中偷税漏税,随着税务制度健全,往往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一旦被查处,轻则被严重罚款,重则法人代表被追究刑事责任,企业因此而关停。上述由于法人代表品行性这种非财务因素导致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严重不足的现象,极具隐蔽性、突发性和极强的危害性,直接威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因此,银行应时刻关注企业法人代表的品行带来的信用风险。

对管理人员品行的关注也很重要,企业制定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因此,管理人员的操守及价值观就显得极为重要。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及管理风格,包括企业面临营业风险的种类、整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层对法规的反应、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并且管理层的诚信度还关系到申请企业的还款意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

二、能力

企业主要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银行在判断客户偿债能力时,如果只注重它的资产规模和抵押担保,而忽视企业管理者能力,就会错过很多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内容,它的缺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从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财务管理水平、人员激励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战略的制定,以及投资决策、资本运营等,都会因为管理者能力而造成各种风险,具体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等。

在家族企业中,能力更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首先,创业者个人管理素质和觉悟,是家族事业能否长远发展的风险所在。如果创业者个人素质低,相信人不相信制度,那么家族企业的发展风险会非常大。反之,创业者个人信念坚定、善于管理创新和拥有过人的胆识,使家族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那么家族企业发展会有一个积极的基调和起点。其次,家族关键成员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家族企业的存续往往是个巨大考验。接班人培养制度和人选准备是否就绪,企业股权和权力能否顺利交接,接班人是否胜任并带领企业有新的发展,都是个人因素带给家族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而企业内部又没有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时,个人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仍然是很大的,能力的考查不能只局限在领导者和主要管理人本身,还要看整个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只有建立在一种长效的制度治理机制中才具有稳定性,而这种制度的建立无疑又是管理能力表现的一个方面。

三、产品周期

任何一项成功的产品即使再有潜力也要经历一个过程,产品从开发形成、成熟到衰退以及最终退出市场是存在生命周期的。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企业经营的风险状况也有所不同。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也称投入期或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表 5-1 列示了这四个阶段下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自风险状况。

四、企业转制

1994年以来,企业的转制改革在全国大范围推开,其目的在于使企业能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企业改制特别是债务或资产重组中,多年来企业积累最大的债务多半都是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因而逃避银行的债务就成为某些企业改制的“重头戏”。

目前企业改制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评估过程中的内幕操作,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聘请一些没有法定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的评估,评估质量得不到保证,随意减少资产的数额。在企业资产总额减少的情况下,作为债务一部分的银行贷款被偿还的机会也减小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就增加了。

(二)债权银行未参与企业转制全过程,无法及时获得企业转制的相关信息,使银行债权得不到合法保护。这主要表现在:债权银行不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订,不能参与企业清算,企业随意确定不同债权人的债权落实比例。改制企业对银行封锁消息,等到形成事实后再通知银行,使银行痛失维护债权的良机。银行在得知企业将资产清偿他人之时,再去追索已无能为力了。

(三)企业以各种形式转移有效资产进行分立,把债务留给所属的集团公司或母公司,把银行贷款架空。一些企业在实施企业分立、股份制改造和租赁经营时,只是将有效经营资产从原企业分立出来,而将原有债务责任悬空。也有的企业对职工持股的改制企业,其有效资产评估确认后,清偿银行贷款几乎等于零。

(四)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企业改制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下达任务和指标,而且直接参与企业改制,使企业改制的程序行政化。有的企业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不惜违法运作。另外,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出发,对本地区企业逃避银行债务不闻不问。政府的这种干预行为,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和保全银行信贷资产的难度。

(五)银行利息收取难度增大。由于企业改制在贷款停息、挂账和减免债务方面有若干规定,加上一些改制企业的改革思想仍停留在停息、免息、增加贷款方面,银行收息的工作难度很大。

五、信息不对称

银行信贷工作的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因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可以产生以下两种基本风险:一个是银行对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借款者的风险和质量做出错误的判断,即逆向选择;二是有履约能力的借款人故意毁约的风险,即道德风险。对于预警工作来说,逆向选择是信贷交易之前就发生的,因而是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造成逆向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在银行实际的信贷过程中,最难控制的是关联方交易和金融欺诈行为,两者隐蔽性强、欺骗性大,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一)关联方交易

“关联交易”(connected transaction)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这种行为对于银行来说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在信贷实践中,关联企业利用关联交易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日趋严重,已对银行的贷款安全构成了威胁。近年来暴露的“银广夏”、“托普集团”等事件无不与此相关,如果不对此进行制约和控制,将会引发系统性贷款风险。一般来说,关联交易具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1.人格混同。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在人事、财务、生产、销售等经营方面存在依附关系,被控制的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或者和控制公司是“一套班子,多套牌子”,也没有自己的经营场所。因此,控股公司可以完全根据自身的利益操纵关联交易的条件。

2.资本抽逃。我国实行的法定资本制度,遵循资本限额、资本不变和资本维持三个原则,旨在保证公司的赔偿能力,对此《公司法》还明确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所必需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和抽逃资本的法律责任。法律虽有明文规定,但很多关联企业在注册成立后,控股公司便通过各种方式抽逃下属企业的注册资金。尽管资本金的多寡和公司的赔偿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但资本金的抽逃至少增大了债权债务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表明了公司出资人对公司的信心和责任削弱。

3.利益输送。交易的一方缺乏独立谈判的能力,导致交易条件往往显失公允。控制方企业往往可以按照其单方面的利益需求,将成本和费用通过合同交易方式转移给对方,从而操纵利润。

4.交易虚假。很多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和交易,捏造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中国的“银广夏”、“蓝田”、美国的安然等公司无不是通过虚假的关联交易,凭空捏造其收入增长的事实,欺骗投资者。而一些企业在面临债权人的追索时,利用合同进行不对价交易,转移公司资产。甚至直接或授意另一从属公司与被执行公司虚构债权债务关系,使被执行公司财产转移到关联公司及其他公司名下,或者在参与分配时占有较大份额。

银行贷款作为目前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企业之间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往往对银行贷款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不正当关联交易对银行贷款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

1.信用膨胀、授信过度。有时从单个企业的贷款量看,可能并不大,但关联企业成员往往串通其他成员,隐名获取贷款,规避法律,而且被控制企业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因此,从关联企业的整体上看,就会存在授信过度的问题。

2.担保虚化。担保制度可使债权的效力扩及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提供第二还款来源,转移债权人的风险,为贷款债权提供安全屏障。表面上看,关联企业担保是两个独立法人主体之间的独立行为,对贷款是有保证作用的。但由于关联和控制关系,被控制的一方对担保的做出和履行与否完全取决于控制方,因此,它对控制企业的担保效力和担保能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3.信息失真,风险信号钝化。其一,借款人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银行在放款时无法准确判断贷款风险。其二,关联交易的隐秘性,使得银行无法监控借款用途。其三,贷款检查失效,风险预警钝化。

4.逃废债务。在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关联交易也是逃废债的重要途径。控制方企业往往通过前述的抽逃资金、剥离资产、悬空债务、转移财产等道德异化行为,使得金融机构面临这样一种困境:碍于法人人格独立原则,无法向转移资产的幕后关联企业直索还款责任。于是,大量的贷款无法得到有效回收,金融机构蒙受极大损失。

(二)金融欺诈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信息不对称在极端的情况下表现为金融欺诈,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构成金融欺诈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之所以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往往和政府意志联系在一起,因而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不存在阻隔资金的渠道;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运作比较熟悉,对于其形成不良贷款的机制也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具有一定防范风险的经验。而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在民营经济投入的贷款比率在快速增长,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在不断扩张,但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运作机制还不十分熟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重视程度不足,从而给民营企业的金融诈骗提供了条件。

民企骗贷的一般操作手法,被有关方面归纳为“五部曲”:一是做大营业额,以取信于银行。在没有真正贸易的情况下,关联企业之间互开增值税发票,虚构业务。二是制造现金流,配合营业额的增加,令数字看来更可信。通常是开出一些没有真实交易基础的商业承兑汇票。即甲公司虚称向乙公司买入100万元的货品,向乙发出1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然后乙拿着该汇票向银行贴现,取得90万元,虚增现金流收入。三是向银行贷款。以众多亲戚的名义开设公司,由母公司提供担保来贷款,这些公司也会提供反担保。四是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并用银行贷款大肆收购上市公司,促使股价上升。五是将家族企业内的资产,以高价注入上市公司,套走资金,偿还银行的部分贷款,以作为进一步骗取银行贷款的基础。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诈骗手段,企业总是根据银行信贷的判断依据来提供各种虚假信息,使银行的风险管理归于无效。

完整的风险预警过程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度量——风险处置这四个过程,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前提下,根据风险识别设立风险监测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观察,可以随时观察到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变化,并根据已经监测的数据对风险进行度量,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预警。其中,对风险度量方法的选用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从本章开始直到第8章,将按照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的顺序来设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中的风险监测与度量环节。其中第6、7章针对环境风险和主体风险的特点,选择预警效果较好的KLR信号法。客体风险是企业个体存在的风险因素带给银行损失的不确定性,内容对客体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将在第8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