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6370200000013

第13章 2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诱发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是由商业银行这一行业内外众多因素引起的。从银行业这一特定行业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下面对诱发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进行系统的探讨。

4.2.1 商业银行风险诱发的主体因素

商业银行作为不同于普通工商企业的特殊行业,具有资产负债不对称、高负债经营、信息不对称和资产价格波动性的特征。下面从行业性质的角度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机制做系统性分析。

一、典型的资产负债不对称行业

一是负债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资产的流动性则相对较低,因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没有形成良好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就容易出现流动性的问题。二是负债具有定期偿还的“硬约束”,而资产则由于主动权不完全在银行常常具有软约束。三是负债大多数是固定了名义条件的债务工具,在名义期内对其估价相对容易,而资产的主要构成是对企业、家庭和政府的贷款,其定价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四是银行的负债成本是相对确定的,但其资产收益是相对不确定的。银行资产负债的不对称性,决定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只能低于负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否则难以盈利。

二、典型的高负债行业

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银行的资本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很小,主要起一个财务杠杆的作用。银行这种依靠负债来维持经营的特点容易导致其内在的不稳定性:

首先,银行的自有资本少,一旦遭受较大损失,就可能发生偿债危机或资不抵债。其次,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容易导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因为银行用负债来均衡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处于被动状态。如果市场上资金普遍紧张,无论其怎样营销也难以借到款项,以负债来提供流动性和扩大业务规模就有可能得不到保证。再次,高负债使银行深受负债结构变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银行的存款性负债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非存款负债比重上升,这种负债结构的变化使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盈利下降,从而银行更容易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银行为高成本寻找高收益,这自然就加剧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行业

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存款者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依然严重:首先,银行作为资产方,银行对其授信对象的了解不如授信对象的自我了解更充分,如果授信对象资信条件不好,但银行并不充分了解而与之发生了授信业务,就可能产生不良资产,从而危及银行的安全。其次,银行作为负债方,公众对银行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一旦发生了风吹草动,就容易引起信心危机,造成挤兑,从而影响银行安全。

四、我国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大多都由国家完全或者部分控股,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并且在这种受计划经济影响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银行往往采用片面的绩效考核机制对银行经营者进行考评,如侧重存款总额、贷款总额等等,使得银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出现了偏差,使银行经营者盲目追求存款的数量、贷款的数量和营业机构的数量,而忽视了存、贷款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4.2.2 商业银行风险诱发的客体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本身确实具有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导致了银行系统内在的风险性。但是直接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企业、公众等也会给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一、公众行为与银行风险

众所周知,银行的经营实际上是建立在各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提款,存款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假设的基础上的,但是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并不取决于银行本身,而取决于公众对银行的态度。挤兑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实质上是一种信心的风险。我国银行业能保持大体稳定的关键因素不是因为银行业本身经营没有问题,而是在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还能保持稳定。

二、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银行风险

银行的多数资产是贷款,而贷款一般难以交易和不具备客观决定的市场价值。当一笔贷款成为不良贷款之后,就很难确定这笔贷款未来的现金流量准确的现值。抵押物的价值也可能非常不确定。特别是如果在银行管理者有意隐瞒真实情况之下,一般很难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在交易发生前后会分别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大交易成本,并可能诱发银行业恐慌。

逆向选择产生的根源是交易发生前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银行贷款的收益取决于利率和企业还款的可能性,而企业还款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大小有关。一般而言,银行与企业在投资风险方面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贷市场上有众多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当银行不能观察到项目投资风险或确定投资风险成本太高时,只能根据企业平均风险状况,决定贷款利率,这样一来,那些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信贷市场,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企业就是高风险企业,因为从事高风险甚至投机性事业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来偿付高利息。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借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改变资金用途;一旦贷款放出去,贷款人就很难对借款人进行监督,借款人由于利益的驱动,很可能去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二是一些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可能隐瞒自己的收入,有还款能力但却不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借款人取的资金后,对于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致使信贷资金发生损失。

三、转轨时期我国企业制度不健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还没有完全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大多还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特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较低,员工素质普遍不高,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贷款,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企业缺乏还款意识等问题。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全的企业制度,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外商业银行更大的来自借款企业方面的风险。

4.2.3 商业银行风险诱发的环境因素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银行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和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品行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但是除此之外,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制度环境亦会对银行风险的产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政府行为会导致银行风险

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使政府宏观调控与干预必不可少。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其对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前些年,我国政府对银行、企业经营有较大的干预、指导和保护主义政策,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银行在政府的指导下对企业无限制的放款,形成了“银行导向”型金融,只是在经济增长乏力时,企业亏损,银行仍需对企业继续支持,最终不良资产越积越多。同时在政府的保护下,银行不思进取和产品创新,竞争力下降,稳定性差。

除此之外,监管不适应会导致银行风险。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政策的失误;二是监管水平不高,如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资源不足等。同样,银行监管过度会使银行感到被管得太死,从而影响到银行的业务创新,降低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加大银行风险。

二、经济运行不健全会导致银行风险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决定意义。在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都比较协调的经济体中,市场通过价格信号起到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作用,经济运行的效率较高,银行成长所赖以生存环境良好,所以其经营也相对稳健;相反,如果经济运行不健全,则会带来银行风险。

三、金融全球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冲击

金融全球化在降低融资成本、给金融业提供新的盈利机会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带来了风险:一是全球化使银行进入了很多原来并不熟悉的区域,增加了学习的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二是全球化提供了银行风险传导的国际通道,使银行风险的传染性更大,同时也加大了银行风险解决成本;三是全球化为银行跨国“监管套利”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四、我国金融市场单一加大了银行风险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银行依然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对于一些正处于产品导入期的风险较大的行业,往往需要风险投资基金对其进行投资,然而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什么风险投资基金,这一重担自然而然地又落到了商业银行的头上,然而这一业务却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原则大相径庭,其经营原则的相悖自然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五、我国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了银行风险

目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受政府的政策影响比较严重,比如国家的某项产业政策提出要支持钢铁行业,就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加大对钢铁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而商业银行在这种压力下很可能就会忽视自身的经营状况和钢铁行业的信用度等方面,对钢铁行业发放大量贷款,最终造成巨额不良资产。

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破产机制不健全等银行外部环境问题都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解决,商业银行风险势必会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