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疾病速查手册
6306200000113

第113章 血管瘤

症状表现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孩子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鼻梁部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

产生原因

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发展成血管瘤。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他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易发人群

多见于孩子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应对方法

1.手术治疗局限者可全部切除范围广者可部分切除。

专家提醒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2.微波透热治疗主要应用于海绵状型。

3.放射治疗用于婴幼儿毛细血管瘤和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

4.硬化治疗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5.冷冻治疗用于杨梅状及海绵状血管瘤。

6.激素治疗用于婴幼儿血管瘤。

7.血管内栓塞用于蔓状和巨型海绵状血管瘤。

家庭护理

1.外治压迫法。长期用棉花垫或橡胶海绵直接放在患处的外面。

2.注射法以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1:1注射于瘤体内剂量视瘤体的大小而定一般是在3cm的范围内注射4~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