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024

第24章 压岁钱保平安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大年夜,习惯称作除夕,有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此时,孩子们特别开心,因为吃罢年夜饭,与长辈一道守岁之际,往往能得到压岁钱。

压岁钱的由来传说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关于压岁钱的由来,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体黑、手掌白的小妖“祟”,常在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它趁孩子熟睡后,就用手在孩子脑袋上摸三下,使其被吓哭并发高烧,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夫妻俩不敢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包了拆,拆了包,一直玩到睡下,包好的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了,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祟该不会来伤害孩子了。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夫妻俩便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情告诉了大家。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也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果然,祟就不敢再来害小孩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跑。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于是,人们便形成了在除夕“守祟”,还给孩子“压祟钱”用来打发小妖的风俗。

压岁钱的吉祥意义

其实,压岁钱最早也叫“压胜钱”。早在汉代,中国就出现“压胜钱”,亦称“厌胜钱”、“花钱”,这种钱不是市面流通的货币,民间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压胜钱”的正面除可见一般钱币上的文字,还有多种吉祥语,如“去殃除凶”、“天下太平”、“千秋万岁”等;背面则分布各类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刀剑、星斗等。

唐代,内宫盛行“洗儿钱”。《宫词》称:“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资治通鉴》记述: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虽含贺喜之意,但主要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驱魔的护身符。后来,此风俗传入民间,逐渐与“压胜钱”融合,演变成了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以红绳串着赐给孩子。《燕京岁时记》谓:“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说:“年前选青铜钱,轮廓肉好者,贯以红绳,与幼辈十二三以内者,名压岁钱。”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儿童主要用它购买爆竹、糖果和玩具。

如今,流传千年的压岁钱早已与避邪无关,纯是为增添喜气和祝福,而且形式变得多样。长辈不再限于给孩子发钱,如有的代之以经典书籍,有的代之以学习用品,有的代之以出门旅游,但无论形式如何,都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延伸阅读

“洗儿钱”的来历

“洗三”时赠送“洗儿钱”,传说来源于杨贵妃。

唐朝时,杨玉环入宫,深得玄宗皇帝宠爱,封为贵妃。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见杨贵妃宠冠六宫,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竟拜杨贵妃为义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中。

此时,民间“洗儿”之俗正盛,百无聊赖的杨贵妃便在安禄山生日后的第三天,仿效民间生婴后三天洗儿的习俗,用锦锻像包婴儿一样地将比她年龄大得多的义子安禄山裹了起来,命太监、宫女们用轿子抬着在宫内游转。玄宗皇帝听到众人笑声后说:“这是怎么回事?”太监高力士答道:“是贵妃娘娘在给她的禄儿洗三”。皇帝听后很高兴,就赐给了杨贵妃以洗儿的金银开元钱。杨贵妃嬉戏正浓,见太监端来皇帝的赐钱,就撒在地上说:“这是洗儿钱,你们拿去吧。”众人抢捡。

自杨贵妃起源“洗儿钱”后,宫中的嫔妃们也纷纷效仿。久之,就慢慢流传到民间,并把送给新生孩子“洗儿钱”的习俗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