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023

第23章 小年祭灶祈福

小年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的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旧时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就是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用以监督考察各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各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各家的作为。祭灶节这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

祭灶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

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

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因此,俗有“官三民四邓家五”之说,“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二十三送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二十四送灶,“邓家”指水上人,会在年二十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二十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祭灶的吉俗

古人对于祭灶,讲究甚多。人们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物送入灶内燃烧等,名目繁多。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少打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在祭灶君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

送走神明后,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祈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延伸阅读

朱元璋母亲与灶神的趣谈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朱元璋的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 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