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700000015

第15章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是中国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春节过完,辛劳忙碌的田间农事劳动即将全面展开,纯朴的农民希望风调雨顺,邀天力以获丰收。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就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龙抬头的由来

春龙节据说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龙头节”。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需要雨水的时期,人们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另外,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所以,二月初二龙抬头,也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

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中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关于二月二爆玉米花,有这样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恼了玉帝,玉帝便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其实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节日时,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他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延伸阅读

二月二祭龙神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地区久旱无雨。玉帝曾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到龙河里,把播雨大事给忘了。

在临潼骊山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位老伯讲了小龙忘记播雨的事。水生问:“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说:“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制服了小龙。只见小龙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重大节日,这一天人们或祭祀先祖,上坟扫墓,或踏青春游,折柳插门,都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再生的渴望。

每逢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迎来了一个民间流传很久的节日——清明节,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渴望再生的清明节

清明起始于祭祀先人,扫墓是清明节的中心活动。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了。中国人民祭祀祖先,大年初一是在家庭祖宗牌位前毕恭毕敬地叩拜;农历三月清明节,是到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扫先人墓地,大致有如下内容:

一是,馨香三炷,鞠躬悼念。点燃馨香,冥化纸钱,鸣放鞭炮,摆设一些水果或先人生前喜好的食品作为供品,这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墓前祭奠,过去晚辈都要行跪拜大礼。现在,只要三鞠躬就行了。

二是,整修陵墓。给坟墓培土、除草,进行整修和加高,墓表可铲些草皮贴上,有的还可以植树作纪念。祭奠默哀后,还要打扫一下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

现在,因实行火葬,骨灰寄放在殡仪馆或公墓的居多。骨灰寄放在殡仪馆的,可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或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以寄托哀思。

清明扫墓祭祖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再生的渴望,被看做追念先祖、教育后人、团结同族的表示。

踏青郊游益健康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清明节也掺杂了游娱的内容。

踏青,又称踏春、游春、寻春,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一般来说,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缓慢,随着气温逐渐回升,人体的组织细胞活跃起来,代谢旺盛,由此清明时节常被人们称之为生长发育季节,当你来到美丽的大自然,会感觉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宋代诗人吴惟信有诗赞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前后,人们还常举行一种插杨戴柳的活动。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插杨戴柳,其用意在于驱除邪祟。《清嘉录》也说:“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显然,插柳活动有祈年意义。

清明节,还是一个体育活动项目颇多的节日,人们除郊外远足外,还要举行斗鸡、蹴鞠等。

斗鸡的游戏起源甚早,《左传》一书载有季氏和邱氏两大贵族斗鸡的事实。为了使鸡争斗获胜,季氏给鸡套上皮甲,而邱氏则给鸡安上金属的爪子,由此看来,古人斗鸡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蹴鞠,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踢球,更确切点,就是踢足球。中国足球运动起源甚早,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了。那时,踢球被称为“蹴鞠”。

清明节,人们还荡秋千以取乐。清代《通俗编》云:“秋千本山戎之戏,自齐威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这是说,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族创造了这项活动。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将它带入中原。无论是踏青郊游,还是斗鸡、蹴鞠、荡秋千,都代表了人们追求健康的美好向

往,所以,这些吉俗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成

为我们今天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延伸阅读

清明节的禁忌

避免黄昏或晚上拜祭,因为该时段阳气

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

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首先点燃香五支和蜡烛一对,供奉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当墓地的守护神),随之诚心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烛、献花和祭品,然后燃烧冥钱,奠酒。拜祭完毕后,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要注意不要在坟场玩耍,如大声喧哗、嬉戏玩笑、吐痰、小便等,对亡者酿成滋扰;而更甚的,是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读,遇到小器鬼的话,那便惹到一身蚁!

拜祭回家后,必须过火盆,可除去因时运低拜祭时所招惹回来的阴人入宅。

当然,这都是古人在清明祭祀时的禁忌,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其中蕴含对先人的尊敬,以及在安全与改掉一些不好习惯等方面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