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6213400000007

第7章 引言

庄子傲视侯王的人格取向,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引发了后世众多士人的无限想望和强烈共鸣。《庄子》以其意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毫不吝啬的称誉。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生活态度,庄子的文学,以及庄子表达和实现他的思想、态度和文学的途径与过程,以及这种途径和过程所蕴藏的深刻与丰富的内涵,不但给后人提供了可供效法的生活和精神活动的双重模式,也为后世学者们的思想开启了无数法门。

关于《庄子》一书,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其一为分段注释,其二为系统的解释,本文将侧重于对后者的分析。

中国社会存在着一显二隐三大文化,即以儒为显,以道、法为隐的文化基础。统治阶级宣扬的儒家文化以伦理纲常来统治人的思想意识,法家思想至秦以下历代均以法治,法成为了一种潜在的重要的统治思想。唯有道家“无为而治”,在历史上只被短暂的用于统治民众,且一般用于新朝的休养生息。但庄子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中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汉、魏晋“黄老”并称转而为“老庄”并称,老庄之学在魏晋玄学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并且真正开始渗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瑰丽多姿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而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更是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盛世时,儒学思想往往抬头,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治者们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关系中,以维系社会秩序,使其井然。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所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