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6213400000004

第4章 现代《诗经》研究的阶段特征

古代《诗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汉唐经学、宋元理学、清代考据学。一般认为明代是《诗经》研究的一个断层,但80年代以来对明代《诗经》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出现了许多论著。如程俊英的《论徐光启的诗经研究》,费振刚、钱华的《明代反传统的诗经研究》,傅丽英的《明代诗经学》,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这些研究有力的反驳了“明代无《诗》学”的说法。至此《诗经》学已经形成一个自汉开始不间断的研究过程。

进入20世纪后,学界对《诗经》的研究更为关注,费振刚甚至认为20世纪的《诗经》研究史是一部学术史的缩影。高原、乔健的《〈诗经〉研究误区综述》中这样划分阶段:从“五四”到70年代末是一个阶段,70年代末往后是一个阶段。“古往今来对《诗经》的研究按所使用的方法特色可分为三大阶段:‘五四’之前,微言大义,知有经而不知有诗。‘五四’到70年代末,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批评方法。由于大多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不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将现实主义普范化。虽恢复了《诗经》的文学地位,却终究没有看清《诗经》作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文学性伟大在何处。70年代末至今,新方法随着国门的打开鱼贯而入,确已出现了一些成功的言之有物的研究成果,但多数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有些研究只顾把玩方法之‘新’,而又使‘诗经’不成其为诗了”。对比而言,费振刚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站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潮的基点上的四段分法则较细致:1949年以前,以《古史辨》派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949年至“文革”之前是一个时期;拨乱反正之后又是一个时期。这种划分方法充分注意到了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政策方针的影响作用,对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无疑是适当的,但它忽视了从90年代《诗经》研究出现的新趋向。还有一种就是夏传才先生在1999年8月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20世纪〈诗经〉研究的发展》中从纵向上根据时代背景及《诗经》研究的特点将其分为六阶段:清末民初是传统《诗经》学衰退和出现革新萌芽的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使《诗经》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模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诗经》研究从此进入现代诗经学的历史时期;30到40年代是现代《诗经》学的建设时期;新中国“前17年”是由兴旺到逐渐封冻的时期;“文化大革命”之后进入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自90年代中期现代诗经学进入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多元化的转型期。夏先生似乎是为了更稳妥,将《诗经》研究方法和模式多元化放在了90年代中期以后。

我们更愿意将20世纪《诗经》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可以看作是清代考据研究的继续。在今文研究方面,王先谦、陈乔枞等人在三家《诗》的基础上撰成《诗三家义集疏》,皮锡瑞、廖平在龚自珍、魏源的今文《诗》学研究上又有新的发展。在古文研究方面,主要有刘师培、章太炎,他们对乾嘉汉学有所发展,主要成就也在文字、训诂和文献考据方面。两派之外,王国维以出土文物与传统文献对勘的方法来整理先秦典籍,提出“二重证据法”,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无形中扩大了《诗经》研究的范围,也使研究者的视域大为拓展。

第二阶段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丛书》的《古史辨》的出现,是在“五四”反传统、张扬个性精神的影响下对传统的经学研究进行彻底否定,更是对现代《诗经》学的开创。胡适提出传统考据方法的科学化,用现代观念解释传统文化。他的三篇文章《论野有死麕书》、《诗三百首“言”字解》、《谈谈诗经》就是对其理论的实践。其次是顾颉刚等人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如对徒歌与乐歌的讨论,以及对《静女》篇的讨论。还有闻一多的早期论文《诗经的性欲》,是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用泛性论和潜意识来解读《诗经》的代表性作品,此外他还有为《诗经》作注解的《诗经通义》。另外还有郭沫若历史取向上的研究以及朱东润“国风非大部分出于民间”的讨论。

第三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特殊的原因,这一时期文学研究处于一个运用以阶级分析法为主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思想整理传统文化的时期。此期的《诗经》学研究在系统上有所加强,但由于方法上偶或失于机械套用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偏差,模式化倾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一时期以郭沫若的历史研究影响最大。此外还有余冠英、高亨等人的研究。

第四阶段,80年代后《诗经》学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一是对五六十年代单一视角的突破。这首先表现在对《诗经》某些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上,可以袁宝泉、陈智贤的《诗经探微》为代表。该书收录10篇文章,前七篇是对《诗经》中一些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名篇的思想、主题的新探索,后三篇是就《诗经》研究中的某一论题的专题阐述。其总的倾向是针对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余冠英的《诗经选》的某些认识做翻案文章,核心意见是要否定“诗经民歌说”。二是传统问题的深入以及新课题的引入。如赵沛霖第一次运用文化人类学视角系统研究《诗经》,他的《兴的源起》一书,从发生学的观点探讨了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范畴“兴”的起源、发展,以及“兴”产生后给诗歌艺术带来的质的飞跃。他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历史积淀说提供了诗歌艺术的具体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