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6213400000002

第2章 引言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春秋末期经过儒家学派的编订作为一门必读课程在门徒中传习,随之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孟子对《诗》的一系列论述,如“思无邪”、“兴、观、群、怨”、“以意逆志”等,也奠定了后世儒家《诗经》批评的理论基础。

《诗》被奉为“经”,并改称《诗经》,是从西汉开始的。由于秦的“焚书”,汉初人们所研读的《诗》,是由口头吟诵而流传下来的。当时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三家传诗,这三家传诗虽各有不同,但都以穿凿附会的方法,不同程度地掺杂着阴阳五行的思想,曲解诗意,来宣扬儒家的教义。后来的《毛诗》与《诂训传》,少了迷信的色彩,并将诗篇依次排列,使解诗有了一个简明的时间顺序。东汉时期,《毛诗》逐渐取代了“三家诗”的统治地位,这实际是汉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学”斗争的结果。后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又为《毛诗诂训传》作《笺》,进一步提高了《毛诗》的声誉。所以毛、郑诗学为后人所宗,统称之为汉学。

魏晋六朝时期,随着纯文学作品的发展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熟,《诗经》研究也有了新的改观,出现了专门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诗经》的现象,如在《文心雕龙》中设《明诗》、《情采》、《比兴》等篇,对《诗经》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创作经验等均有精彩的论述。到唐初,孔颖达撰成一部集大成之作——《毛诗正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学《诗经》传、序、笺、疏的内容越来越显得陈旧,对《诗经》进行新的解释,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需要。宋代学者便以注重实证的思辨,对日渐僵化的汉学《诗经》学提出了批评,对《诗经》的本义进行了新的探索,代表著作是朱熹的《诗集传》。《诗集传》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人训诂、考据的新成果,对《毛诗序》进行了批判,初步运用文学的观点对《诗经》作了新解释,第一次明确提出“风”诗是《诗经》的主体,为被后人称之为“宋学”的《诗经》研究奠定了基础。以《诗集传》为代表的宋学,解释诗义简明扼要,克服了汉学注疏的繁琐冗长,为多数学人所乐于接受,所以元、明时期的《诗经》研究,基本是宋学的继续。明后期,在音韵、校勘、名物考证诸方面有一些成绩。宋学发展到清代,其空谈心学的流弊愈加严重,学术界的有识之士便以复古为解放,以复兴汉学来摆脱宋学义理的束缚。他们主张治学要讲求实证、经世致用,在《诗经》研究上注重考据、训诂,这与汉学的做法是一致的,并产生了以考据著称的乾嘉学派。

尽管学派之争持久而激烈,但几千年来各学派又都把《诗经》当作经,并借研究来宣扬封建礼教。真正破除对经的迷信,跳出经的圈子来对待古代这部诗歌集,是从“五四”开始的。1923年郭沫若出版的《卷耳集》,是我国第一部《诗经》现代选译本;古史辨派对《诗经》的考证辨伪,对动摇封建经学地位有一定作用;闻一多把民俗学与考据学结合起来,从文学分析的角度,来发掘《诗经》的真谛与艺术精华。这些都属“五四”以来反封建、思想解放的产物。能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来研究《诗经》,当数郭沫若与鲁迅,他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诗经》的奠基者,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体系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诗经》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