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尔卑斯山的蓝莓
6211000000109

第109章 第一百〇 在里加蔚蓝的天空下

到里加,纯粹是个美丽的误会。

心里一直想去的是爱沙尼亚的塔林。买票的前一天,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里加,记在心里,就挥不去了。以至于买票的时候居然说要去爱沙尼亚的里加。就这样,在瑞士温暖如夏的春日登上了飞往里加的航班。

里加国际机场位于市区十三公里外的城郊。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扑面而来的不是波罗的海的海风的味道,而是一种久违了的熟悉的气息。随处可见的极有前苏联特色的公寓留下了抹也抹不掉的社会主义痕迹。那似曾相识的楼房,让我想到了我曾生活过的北方某个城市。这种回忆在华沙也曾有过,在里加就更强烈,恍惚间,我置身在那个北方城市。这种感觉一下子让我对里加生出了莫名的亲切。

里加作为拉脱维亚首府,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又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12世纪末,十字军东征,来到了里加,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在波罗的海东海岸的影响力,德国主教和贵族也来到了这里。公元1201年,德国阿尔伯特主教给这个城市正式起名为里加,从此里加出现在世界历史。到了公元30世纪,里加已成为连接西部和东部的重要的贸易中心。16世纪,波兰人占领了里加。17、18世纪,里加成为瑞典王国的一个城市,此后里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瑞典王国最大的城市,比隔海相望的斯德哥尔摩还要大。

由于里加繁荣的经济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很多国家都在虎视眈眈。18世纪,俄罗斯和瑞典开始了北方战争,战争的结局是瑞典将拉脱维亚输给了俄罗斯,里加也曾为俄罗斯西部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圣彼得堡。一次大战后,拉脱维亚独立,里加成为首都。二次大战,里加又遭到严重破坏,市区很多历史建筑都被毁为一旦。

多少个世纪的战争,围攻,封锁,贸易成为这个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带给这个城市的不仅仅是破坏,还有历史,以及它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

不过十几分钟的车程,便来到下榻的酒店。酒店坐落在离老城区步行五分钟的维马斯公园旁边。穿过公园绿色的草坪,一眼看到的是自由广场中间高耸的纪念碑。那是在1953年建成的名为“祖国与自由”的纪念碑。碑顶端的三颗星代表着拉脱维亚历史上的三个部分,象征着国家的统一。经过碑身,看到两名卫兵在站岗,中间的地上摆放着几束鲜花。这之后,就来到了老城区。

蜿蜒流淌的道加瓦河将里加分成了老城和新城。老城具有典型的中古时代城市的特征,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每座屋顶都有一只金光闪闪的公鸡——风信鸡。相传自13世纪末起,风信鸡就被当地居民视为辟邪之物,后来人们把鸡身涂为金色和黑色,以此来辨别风向。时光延绵到现在,风信鸡早已不用来辨别方向了,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标志。

走在青石古道上,不用看地图,随意走走,就是历史,就是风景。里加的教堂很多,主要以新教教堂为主。东正教堂,天主教堂和新教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互不干扰。老城的街道狭窄,石头铺成的路面经过岁月的打磨,光滑得如同一面面镜子,走在上面,鞋跟发出的响亮的声音似乎在诉说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擦身而过的当地人步履匆匆,却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从容的大气和优雅,而随处可见的身材高挑,可爱美丽的里加女人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小巷中七拐八拐,豁然间,眼前一亮,一座广场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建于13世纪的里加市政厅广场。广场一边两座教堂并排在一起。左边略高一点的就是里加最高的教堂圣彼得教堂。建于十三世纪的圣彼得教堂是北欧最古老的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火烧毁,于1973年重建。右边的是“House of Blackheads”,这是1334年,德国人建成的。当年主要给未婚的外国商人兄弟会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门口的卫兵是个黑人,名字也因此而来。这在里加,这个几乎看不到黑人和亚洲人的城市,绝对是个令人感到奇怪的。二次大战时,“黑头”宾馆亦被摧毁,90年代重建后现为官方迎宾和会议场所。就在“House of Blackheads”前面的地上有一块八角形的石板,上面用八种语言刻上:“1510年里加第一棵圣诞树”。翻过资料后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第一棵圣诞树就是在里加诞生的,这块石板就是当年摆放圣诞树的地方。

圣约翰教堂是按着地图介绍找到的。目的不在于它巴洛克式的建筑,只因一个古老的传说。15世纪时,曾有两个神父出于自愿生活在墙的夹层中。只在外墙开了个小窗户,人们将吃的和喝的从这个小窗户递进去。如今那个小窗户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个明显的标记告诉人们当年这两个神父是怎样被砌在两堵墙之间以及他们生活的地方。四月的里加,阳光灿烂,气温却只有几度,呼啸的北风更增添了一丝寒冷。我却在这寒冷中执著地寻找着两个神父的足迹,想像着他们在两堵墙之间的生活,想要找出答案,可我知道,这答案恐怕永远也无法找到,这是个谜。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上世纪30年代游览里加时,惊叹于里加的繁荣,欣欣然写下“里加,北方巴黎”这样的话。今天游里加,虽找不到巴黎的感觉,但遍布街道两旁的咖啡厅和饭馆,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好去处。走累了,随便推开一扇门,便是一家小咖啡厅。喝一杯咖啡或热巧克力奶,让热气温暖冰冷的手和胃,望望窗外,突然感叹幸福原来就如一杯咖啡一样,那样简单。

如果说老城带给我的是里加的历史,那么在里加的自由市场,这个欧洲第二大集市里感受到的则更多是现实中的里加。听着悠扬动听的拉脱维亚民间音乐,循着海鱼特有的咸咸的味道,穿过一排排卖各种服饰的摊档,现实就这样不经意地回到身边,如同随处可见的花档,尽管天气寒冷,鲜花依旧盛开。

从里加乘坐火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波罗的海海边。绵延的海滩,绿得发黑的波罗的海在阵阵浪涛声中,掀着层层浪花,带着一丝神秘,出现在我的视野。

在细软的沙滩上,弯着腰,寻找着那种极为珍贵的彩色石头。其实哪是在寻找石头,分明是在寻找一个故事,一个曾经富甲一方的没落的国度和他的历史。

短短几天,走遍大街小巷,如同一个饥渴的孩子。我不停地走着,从老城到新城,从博物馆到露天集市。在蔚蓝的天空下,里加愈发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一如美丽动人的拉脱维亚女郎,看一眼一世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