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母亲的眼泪
6191000000065

第65章 “名嘴”瓦刀刘

瓦刀刘的名声响不响?这么形容吧,斗龙人可以不认识政府要员,也可以不认识业界精英,却没有不知道瓦刀刘的。

走进斗龙镇,随便逮个人打听,对方准会说,他啊,咱们镇的“名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瓦刀刘的嘴上功夫,孩提时已见端倪。

瓦刀刘小时候很顽皮,屁股上难得三天不挨揍,一次被打急了,就冲着他老子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莫怪儿子不争气,全是老子遗传的。老子本来一肚子火,见儿子竟能说出这番话来,就“噗哧”一声笑了。瓦刀刘尝到能说会道的甜头,从此越发巧舌如簧。

瓦刀刘家境不好,十二岁时才在老师的动员下上了学。第一堂课上,瓦刀刘见讲课的老师是个秃顶,嘴巴上还留着胡子,就在下面念道:老师的胡子两边分,脑壳上头发没几根,说话像个公鸭叫,走起路来头一“坑”。

老师听罢怒发冲冠,大声骂他没教养。他就回道:老师老师你别急,心急不能把热粥吃。学生今天刚上学,还请老师多原谅。

老师拿他没办法,就想了个计策,让他担任纪律委员。这一招还真灵,从此瓦刀刘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把老师的教导编成顺口溜,说服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十七岁那年,家人给瓦刀刘请了个瓦匠师傅,让他跟着学手艺。学徒才一天,瓦刀刘就大发感慨:家有一斗粮,不当泥瓦匠,夏天日头晒,冬天北风呛,天天一身灰,还要把高架上,黑脸像包公,糙手像树桩。

泥瓦匠在学徒期间要干杂活,俗称做小工。师傅心肠软的,徒弟的日子还好过些,如果是暴脾气的话,就有苦头吃了。为了儿子早日成才,瓦刀刘的老子悄悄拜托师傅,让他对儿子严加管教。瓦刀刘的师傅本来就很严格,有了尚方宝剑越发严厉了。高压政策下,瓦刀刘明地里不敢造次,暗地里对人说:小工小工不是人,提着灰桶子四处奔,搬砖递瓦和稀泥,累得腰酸背又疼,只要有点不如意,师傅的拳头就上身。

满师后,瓦刀刘进了村建筑队。报到时,接待人员尊称他师傅,他谦虚道:小刘刚刚才满师,岂敢以师傅来自居,叫声“瓦刀刘”已满足,今后还请多关照。

建筑队有三个领导,一把手领导负责出主意,二把手领导负责抓落实,三把手领导负责带头干。瓦刀刘上班没几天就编了个打油诗:一把手摇膀子,二把手捏嗓子,三把手不做吃幌子。

上梁是建房最主要的一环,一般选择“月圆”、“涨潮”时辰进行,取合家团圆、钱财如潮水般涌来之意。上梁时还要唱《上梁歌》,以祈求房屋根基牢固、房舍平安长久。瓦刀刘脑袋瓜灵活,嗓音洪亮又不吃场,大家就推举他领唱。瓦刀刘也不推迟,大嘴一张唱起来:上梁上到东,日出东方满堂红;上梁上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上梁上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上梁上到北,满囤的大米比雪白。

瓦刀刘有个堂哥,由于缺少管教,染上一身坏习气,该负担父母的钱粮也常常拒不付给。老子气得没办法,就请瓦刀刘做工作。瓦刀刘对堂哥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堂堂七尺男儿,岂能忘恩负义?

教训过堂哥,瓦刀刘又转过头来批评伯父: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早知有今天,何必错当初。

伯父听罢连连叹气,瓦刀刘心生不忍,就又劝道,浪子若收心,犹如鬼变人,堂哥本质好,早晚会孝顺。

瓦刀刘爱说爱笑爱打抱不平,只要有他到场,再苦再累大家都不觉得。当然,话说多了,难免有欠思量的时候。一次,瓦刀刘给一个执法部门起楼房,干着干着来了灵感:妓女灌的浆,嫖客打的桩,黑车买的瓦,赌徒粉的墙,囚犯封的顶,贪官装的璜。

言论传到领导那里,领导很不高兴,就找瓦刀刘谈话。瓦刀刘知道闯了祸,忙不迭低头认错:都怪我学习不认真,是非曲直分不清,今后一定管好嘴,做个遵法守纪人。

出得门来,工友们纷纷上前打探虚实,瓦刀刘眼珠子一转又贫起嘴来:领导宽宏又大量,没把老刘怎么样。不过你们要记清,祸从口出是古训。多干活,少说话,敏感的事儿不能惹。

瓦刀刘的单位后来发展成镇里的支柱企业,常有人来参观学习。一次,一位老外要来考察,领导怕瓦刀刘信口开河,就给他打预防针。瓦刀刘胸脯一拍:领导领导请放心,老刘说话有分寸。企业就是我的家,企业兴旺我高兴。

老外来的那天,瓦刀刘把自己打扮得客客气气的。见面会上,瓦刀刘抢着发言:改革开放政策好,祖国建设大飞跃。远的不必细分说,单把咱企业表一表。自从企业改制后,大家团结成一抱。领导带头放榜样,职工热情更高涨。修路筑桥建厂房,家乡一天一个样。严管理,抓质量,客户的利益放心上。二十一年无事故,大红奖状贴满墙。企业兴,职工旺,福利待遇见风涨。购轿车,起洋房,小日子过得如蜜糖。要问幸福哪里来?全靠党的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