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产生的影响,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原则、内容、程序和类型,理解旅游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掌握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的措施,理解和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旅游的影响
一、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1.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认为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既是一台促使经济进步的发动机,也是一种社会力量。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它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建筑、商品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交通机械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并为旅游业培养各类服务管理人员,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
目前全球约11%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旅游业创造的。2000年,6 000多万人口的法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7 550万人次,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旅游收入达299亿美元;西班牙接待游客 4 8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1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4%,旅游业成为与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并列的三大产业之一;旅游业每年给埃及带来4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同样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从1999年起实行的假日经济就是为了通过发展旅游,刺激低迷消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2002年,七个黄金周累计国内出游人数高达4.6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 831亿元,相当于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5%。2000年5月的第一个黄金周期间来到云南昆明的游客人数每天都在10万人次以上,该省在这7天时间内的旅游收入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2001年春节7天共有95万人次的游客来到了云南,为当地带来了6.2亿元的收入。在假日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云南省成功地从一个贫穷省份变为“旅游大省”,面貌焕然一新。从1996年到2000年,该省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7.4%,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
2.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弥补商品供应的某些不足,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又能刺激旅游者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3.扩大就业机会
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就业岗位层次众多等特点。因此,发展旅游业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旅游业在全球创造了2亿多个工作机会。
4.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外汇收入
旅游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并使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从1950年到1995年,国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7.2%,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3%。国际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大大增加了旅游接待国的国民收入。由于旅游产品的换汇成本低于外贸商品的换汇成本,因而换汇率很高;旅游出口中,买卖双方一般采用预付或现付的方式结算,免受进口国关税壁垒的影响,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旅游目的国的外汇收入。
5.增加政府税收
目前我国的旅游税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国际旅游者;另一方面来自旅游业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发展旅游,意味着增加国家旅游税收。
同时旅游还有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稳定社会的功能。但旅游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正面的,消极反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1.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旅游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旅游带来的消费会引起接待地及相关行业哄抬物价,使人们生活成本提高。我国的假日经济使得旅游空前发展,物价水平也居高不下。物价上涨主要体现在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方面,尤以食品物价上涨超过一成最为显眼。为减少黄金周假日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适时进行了调控。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全国节假日放假办法作了修改和调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改为一天的假日,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假期,并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办法的施行,使我国假日旅游引发的有关物价上涨问题有所改变。
2.有可能使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旅游的发展能给旅游接待地区带来营业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因此也有可能使接待地区的产业偏重于发展旅游及与旅游有关的行业,从而忽略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果一味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经济要求,势必会使产业结构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3.过于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一旦受到冲击,会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瘟疫、战争或一些恐怖活动都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出现不稳定状况。
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SARS期间,越南的旅游需求下降了49%,新加坡下降了13.4%,中国香港下降了10.4%,中国内地下降了13.4%。由于SARS,我国当年的“五一”长假取消,餐饮、宾馆业和其他旅游服务的行业均受到了影响。2003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减少了8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减少了2 037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损失了 2 768亿元人民币。
二、旅游对社会的影响
(一)旅游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旅游由过去的度假、消遣、疗养、休息等单纯的游山玩水而逐渐向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通过旅游活动达到领略异国异地文化和文明、扩大阅历、增长知识的目的。出游者“见多识广”,必定会在很多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同时,出游者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也是认识美与享受美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在获取自然美无私赐予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这些都有助于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促进国内外科学文化技术的交流与了解
出境游及国际旅游能推动旅游客源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以及其他各种专项旅游,已经成为扩大国际合作的重要媒体。来自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可以给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带来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来自不发达或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地区的出游者则能够获得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信息,为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客观依据。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跻身全球出境旅游消费前十位。1994年至2003年短短十年间,中国累计出境近1亿人次,年均增长13.87%,其中,2003年出境总人数达2022万人次,首次超过日本(1700万人次左右)的出境规模。中国出境市场增势强劲,既大大增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又对经贸、科技、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合作带来积极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瞄准中国旅游市场,韩国推广传统文化游,让更多的中国人到韩国观光,了解韩国文化和生活,加强两国间的交流;“新加坡教育之旅”利用新加坡航空公司首次直航深圳的航线开通的机会,推出2004年“教育之旅”首团,并与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一起,针对有意出国留学人士精心设计线路,突出“留学考察+深度旅游”主题,以便增进两国间的了解和合作。
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还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该民族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据,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发展旅游就是要以这些民族文化为基础,与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形成地方特色,吸引游客。因此旅游目的地自然就会在为旅游加入文化内涵时,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中国敦煌莫高窟,以其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绚丽多姿的壁画彩塑和丰富珍奇的出土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举世向往的游览胜地,对中国甚至对全世界的文化研究都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极其珍贵的价值。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全世界”的说法,已经得到举世公认。国外也有成功的范例,如韩国旅游部门在努力发掘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将旅游与本国节日、民俗、饮食等结合起来,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在韩国每年新推出的特色旅游项目达800个,其中包括吸引百万游客的庆州文化博览会、河回国际面具节等。这些富有浓郁韩国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助于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
发展旅游,首先要促进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环境质量。环境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自然环境,二是友善的社会环境,三是浓郁的人文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一个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旅游产业,就要改善其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说,改善社会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这是旅游产业的功能之一。旅游接待地环境的美化,必然使接待地对旅游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如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在社会环境方面,西部旅游对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高的发展姿态成为一种必然。
(二)旅游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目的地社会中,引起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旅游对于民族特色比较浓郁的地方或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旅游目的地,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精神环境方面,异质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宗教形态、风俗习惯纷纷涌入,对原有的精神形态施加了影响。外来旅游者在欣赏本地风情、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这些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进而引起当地居民缺乏理性的模仿式追求,以至于有时人们甚至很难从生产生活方式上对不同民族的属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2.干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旅游点过分拥挤,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有些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还会造成旅游目的地环境恶化。而且,旅游的发展和游客的进入,会使得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成本提高。
3.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旅游的发展,将造成对民族文化生态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行为形态层次上。如西部少数民族的习俗、节庆活动、行为规范与宗教仪式等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乡土性、神秘性、审美性,这些特色民族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现代旅游的精髓,最能引起游客的兴趣。随着旅游的市场化操作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受民族文化生态物质形态改变的影响,旅游区内居民会对本民族的文化重新定位,改变其行为形态。例如,西北的一些地区在开发旅游的初期,居民多按原有的风俗习惯把旅游客当亲人和客人对待,食宿均不收费。后来旅游的影响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意识,居民便通过开设家庭旅馆和饭店、出租马匹等方式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其原有的习俗及行为规范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而在一些民族旅游村内,民族文化的行为形态则完全是按照游客需求设计的,这不仅违背了民族旅游村设置的初衷,也扭曲了固有的民族文化,使行为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发生了断裂,阻碍了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
4.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本来乡村城市化是我国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旅游却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出现不合理现象。因为,城市化速度不合理会造成小城镇人口压力过大,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作为旅游的主体,对乡村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在开发中应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保护”更应作为贯穿发展乡村旅游始终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对旅游地的特殊性提出规划战略,并与农业生态建设相匹配,经济发展不与自然、文化相适应,势必会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并带来种种问题。
5.可能对社会道德产生不良影响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塞瑞娜在她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对旅游的消极影响做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她认为“门户开放,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要进来,人类的一些丑恶现象,诸如迷信、吸毒、赌博、卖淫、嫖娼、无节制的吃喝玩乐等也会沉渣泛起,甚至泛滥成灾。”因此,我们在发展旅游时,面对别国文化的冲击,仍然应该秉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
三、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使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
旅游会带来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绿化、环境的净化和美化、旅游透明度的提高。通过到自然风景旅游区旅游,公众对环境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游客需要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游览和体验城市风光、风情、历史和文化,这样就促使旅游接待地政府重视环境问题,下工夫改善环境,搞好接待地卫生。
2.使道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和完善
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会采取措施改善和完善已有的基础设施,如河湖的疏浚、交通的顺畅等。
3.促进地区饮食、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由于旅游是个综合性产业,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旅游兴而百业兴,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旅游接待地增加酒店餐饮休闲和娱乐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暂居条件,从而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4.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所有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主要的吸引物。为发展旅游业,当地有关部门必然会加强管理,维护、恢复这些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管理得当,就能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保障。这些资源的持续利用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能长期为政府增加税收。
5.促进了环境的改善,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
旅游,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依赖于健康、完好的生态系统。为保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决策者就必须下决心改善森林、水、空气和风景区的环境状况。有些地方是以林业和煤矿业为经济支柱的,如黑龙江。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当地在失去林业和煤矿业方面的生活机遇后,逐渐从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内游客数量和私人投资的增加为改善自然、历史和文化景区的管理提供了资金保证,促进了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草原、火山和人文景观的维护、保护和恢复。
(二)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冲突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正常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将会造成对周围野生生物的干扰,导致某些生物灭绝。如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季节性增加、车辆流动和废气排放都会对动植物本来宁静的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对处于繁育期的水禽造成影响,迫使成鸟弃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旅游开发还会破坏森林植被,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区易受水土流失、淤积河道的影响;湿地水位下降,使芦苇和水草枯死,增加了草原火险隐患,破坏了动植物系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2.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自然景观
不当的旅游开发会对土地、植被造成损害,造成自然景观的消失,而且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不和谐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或设施规模,无处不在的索道都会产生负面的视觉影响,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遭到破坏,观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3.使旅游目的地环境恶化
为迎接游客,旅游目的地会配备能满足大批游客需求的设施,如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商店、温泉洗浴等。但有些旅游基础设施没有建在指定的服务区内或环境敏感区外,也没有配备污水、废水和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理系统,从而污染水资源,并由此而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而且风景区超饱和的接待和游人的不文明行为也会使得美好的风景区不堪重负,以致山河失色,环境恶化,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声增加,同时也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这些问题正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4.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寿命受到威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旅游定为对世界遗产的四大主要威胁之一。“假日旅游”不断升温,使许多世界遗产陷入了超负荷运转与接待的境地。清华大学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指出,若游客过多的话,不但增加古建筑直接意外损伤的可能性,而且活动中产生的废气还会使古建筑内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发生变化,对已保存了数百年的彩画、雕刻都会产生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旅游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和内容,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及其问题的学习,深刻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含义和内容,牢固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将有利于推动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和实施。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适当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或扩大其现有效益的经济技术行为。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具体要坚持如下几条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为了把旅游资源转化为供旅游者享用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因此,客源市场的存在与否及其规模大小和结构特征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指向和层次定位的基本依据,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该原则要求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前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和掌握市场规模、结构、支付能力、需求内容、满足程度、发展趋势以及潜在需求状况等,然后根据市场状况结合旅游资源特色来确定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现代市场经济尤其要求旅游产品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
2.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资源开发一定要突出和强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即它所独有的、稀有的、“之最”的、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其开发要围绕原有的自然特色,多动脑,少动土,尽可能存其自然之势,得其天然之趣,人工改造和建设务必做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对于人文旅游资源,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特有的资源,尽可能保留其原始风貌和形象,各项设施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以体现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性的旅游文化和环境氛围。
3.效益性原则
效益功能是旅游资源两大功能之一(另一功能是吸引功能),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就是为了发挥其效益功能(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对其实施的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效益性原则。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可以是商业性的,也可以是公益性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目标。同时,还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满足旅游者获得精神享受、情感熏陶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当地文化交流、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
4.综合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涉及旅游资源本身,而且涉及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当地居民等多种利益集团的得失,同时还牵涉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经济要素和水、电、路、通信、绿化、环卫、消防等多种配套设施。因此,应把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视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技术行为和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对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协调开发,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市场畅销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促进作用。
5.保护性原则
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将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科学性开发。要将保护放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首位,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措施保护旅游资源。首先,在开发建设前应进行严格的开发可行性论证和环境效应评估,以避免项目运行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耗竭、社会震荡和文化颓败;其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保护景观景物、环境和意境,保护旅游资源不被破坏;再次,在后期运营阶段要控制旅游区的游客接待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以有效保护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与程序
1.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1)规划和建设旅游景点及项目。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就是要把旅游资源加工生产为吸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因此,旅游开发的最重要内容是进行景点设计、项目策划及其建设,既包括对旅游资源的初次开发,也包括对景区景点或项目的深度开发。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指旅游地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排水、环卫、绿化、防灾等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反映旅游区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3)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为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进行通盘考虑,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服务产业,旅游服务体系必须同时考虑商业性服务的供给(如食宿、购物、娱乐等)和非商业性服务的供给(如咨询、急救等)。
(4)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体系,以保障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5)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既包括对当地人力资源的旅游培训,也包括对当地居民旅游观念的培养。旅游培训是解决当地居民就业与聘用外来人员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发挥旅游业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功能的重要环节。当地居民是旅游地形象和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其旅游观念将影响他们对旅游业和旅游者的态度,从而也影响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效果。
(6)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错误和人类行为的不当,旅游资源和环境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降低或丧失了其开发利用价值,给旅游业发展造成了损失。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旅游资源和环境加以保护,以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
(1)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成因、特色、开发和保护现状等。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分析其旅游价值、功能、空间组合特征及旅游容量等。
(2)开发的可行性论证。一是经济可行性分析,它由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两部分构成。市场分析主要是通过细致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来确定客源市场,并研究市场制约因素,预测客源市场的方向和大小,它将影响到下面一系列工作效果;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通过投资条件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和开发基础条件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来确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益,进而确定项目的开发序列和投资与否。二是技术可行性分析。首先,要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要求和施工难度,然后对一定时期内的施工条件、施工设备、施工技术和工作量进行评估。三是社会环境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观念和态度、当地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有关法律政策对旅游活动的规定、旅游业可能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社会影响、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程度等。
(3)开发规划和设计。一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性质、内容、主题、规模、范围、特点及规划期实现的方向和目标;二是规划区内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综合部署各项旅游项目与配套基础服务设施;三是对规划区内诸物质要素和分区进行具体的运筹布局与设计,使旅游资源的总体形象与特征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实现艺术的再创造和旅游功能体系的有机形成;四是拟定规划区(甚至功能分区)开发建设与保护的具体措施,制订分期建设计划并进行投资效益评估。
(4)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一是按照既定规划设计进行实质性开发建设,并不断充实与完善;二是组织和经营旅游活动,不断开拓和丰富主题内容以及其他旅游项目内容,形成开发经营实体,以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健全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绿化、环卫、文物保护和旅游服务等多项制度和法规,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四是根据市场信息反馈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进一步认识旅游资源的价值与旅游功能,优化业已形成的旅游设施与服务系列,维持并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与形式
1.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孤立地就资源论资源,必须将其放置于区域经济的组织结构体系之中进行分析,根据旅游资源自身状况、区位配合条件以及拟安排旅游活动的行为结构来确定旅游开发的模式和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和赋存条件,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可分为自然景观型(如湖南张家界)、人文资源型(如河南开封)、交通旅游型(如上海)、知名度开发型(如湖南韶山)、旅游对象创造型(如深圳世界之窗)等五种。
根据旅游资源开发的主导因素,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可分为资源导向型、客源(或市场)导向型、混合(或综合)导向型三种。
根据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优劣和区域经济背景好坏,中山大学教授保继刚将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区域经济背景好的地方,如北京。此类型区域具有资源和客源双重优势,适合采取全方位旅游开发策略。第二,区位条件良好、区域经济背景好、但资源价值低或不丰富的地方,如深圳。此类型区域应努力发挥社会文化资源的吸引力,着力恢复古迹或建造高级旅游设施,增强区域的旅游吸引力。第三,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区域经济背景差的地方,如西藏。此类地区应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着力改善接待服务设施和交通条件,加大旅游宣传,提高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和旅游消费,增强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第四,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较好、但区域经济背景差的地方,如张家界。此类地方可以采取国家扶持、适度超前的开发策略,尽快脱贫致富,缩小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
旅游开发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区域条件的变化和旅游地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策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
根据资源的性质和开发方式,旅游资源开发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利用形式。即利用原有的非旅游资源,通过整理和组织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设施的一种开发形式,如将大学校园、大型工厂、废旧矿井、水利设施等开发为旅游点。像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校园以及长江三峡水电站等已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游览地。
(2)改造形式。即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旅游利用率不高的旅游景观、旅游设施或者非旅游设施进行局部或全部改造,使其符合旅游需要,成为旅游吸引物的一种开发形式。如焦作白云山景区通过对原有旅游资源的局部改造,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
(3)提高形式。指利用原有资源与基础,开发新的旅游活动项目,提高其整体的质量和吸引力,以达到丰富特色、提高收益的目的。如四川阿坝州茂县很好地利用了本地民族的歌舞资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融于旅游活动之中,让游人在旅游中亲身体验异乡风情,从而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
(4)创造形式。指创造性地建设新的旅游吸引物,如建立主题公园或游乐园,多在接近客源地、区域经济发展较好,但旅游资源类型单一或数量较少的区域采用。这种方式重在创新和出奇制胜,必须创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景物,方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站稳脚跟。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三大人造景区就属于这种形式。
(5)修复形式。即对已被损毁而艺术价值、历史文化或科学价值又很大的旅游景观进行修补复原或原样重建的开发形式。如四川旅游部门每年都会对风化侵蚀严重的乐山大佛进行修复,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旅游资源。
(6)重建形式。即对艺术价值、历史文化或科学价值很大但已被损毁、已不存在或现存很少、无法利用的旅游景观进行重新建造的开发形式。重建与修复不同,修复是完全按照原样重建或修补复原,而重建则是在保留原有特色的情况下重新设计修建。重建往往会根据当时人的审美观点和需要来设计建造,大小、样式、色彩等多有不同,如湖北武汉黄鹤楼的重建,使这一“江南名楼”的风采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7)增建形式。即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增加建造一些新的旅游景观,或配套建造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增大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需求的开发方式。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中,以上几种开发方式很难截然分开,通常是结合现状与需求,再确定具体的开发方式组合。
二、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归结为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两大方面。分析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发生衰退、破坏的原因,有助于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建设。
(一)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自然衰败
根据成因,自然衰败可分为以下五种:
1.地质灾害
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崩塌、沉降、泥石流、火山喷发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中地震、火山喷发的影响范围较大,山地旅游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
2.自然风化
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会缓慢改变旅游资源的形态和性质,这就是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化,主要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长期的自然风化会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作用。
3.大气污染
由于大气中含有严重的粉尘和降雨中酸性物质过量会使旅游资源遭受污染和侵蚀。
4.气象灾害
台风、暴雨、冰雹、大雾、洪涝、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都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造成破坏。
5.生物危害
一些动、植物也会对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如白蚁会危害房屋、文物、堤坝及人类的安全。
根据影响程度和速度,自然衰败可分为突发性和缓慢性两种。突发性自然衰败是由于自然界突然发生的灾变而导致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迅速发生改变,部分甚至全部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突然遭受毁坏,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缓慢性自然衰败是由于自然界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打、生物作用等导致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形态和性质发生的缓慢改变和衰败,例如任何名胜古迹及其外围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风化的危害。
(二)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人为破坏
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人为破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战争破坏
战争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往往十分巨大,其损失也往往无法挽回。众所周知,1986年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曾造成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北京圆明园被焚毁,仅留下几处残垣断壁,且不计其数的文物瑰宝惨遭损毁或流失,可见战争对文物古迹破坏之严重。
2.经济活动不当造成的破坏
人类经济活动不当常常对旅游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许多现代设施和新建建筑与文物古迹很不协调,破坏了旅游景观与氛围,有些甚至是直接拆毁破坏文物古迹;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和噪声污染了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地应有的宁静;毁林开荒、地下水过度开采、开山炸石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平衡,等等。
3.开发建设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有关项目和设施建设与旅游地整体环境不协调,造成对旅游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如有的风景名山出现了“城市化”倾向,有的溶洞内被设置大量人工景观等,严重破坏了风景资源的自然氛围;也有的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建设施与旅游地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地原来特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盲目开发造成景点不伦不类,不仅使游客游兴消退,也大大降低了原有的旅游价值。
4.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
环保意识差、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低等原因将导致景区管理不严、保护不善,进而导致文物古迹或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同时,短期行为思想则导致景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长期超载。超载可使旅游活动场所遭受践踏性的重力压力和磨损,损害资源价值,使旅游生态环境失调;垃圾遗弃量增加,可污染旅游地水体和土地;拥挤和嘈杂的声音,可破坏旅游气氛。
5.游客的旅游活动和行为造成的破坏
游客的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方式,如在旅游区内践踏花草、攀树折枝、随意刻画、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导致旅游区卫生状况差,景观资源遭损坏;游客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可能给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如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改变,致使淳朴的民风充满浓郁的商业气息,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逐渐丧失特色。另外,大量游客的涌入也会造成交通拥挤、物价上涨、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旅游者的优越感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和对旅游业的厌恶等。
(三)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
显然,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破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其中有些是强烈的、突然的、毁灭性的,而有些则是轻微的、缓慢的、长期的。虽然大多数自然衰败是人类无法控制和阻止的,但对部分自然衰败来说,人类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保护或预防措施延缓自然衰败的过程,预防或减轻其发生的程度。而对绝大多数人为破坏而言,人类则完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其发生,如工程技术措施、政策管理措施、宣传教育措施等。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加以保护。
1.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今后若干年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安排和部署,科学的旅游规划必然会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此,必须制订具有科学性、严谨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规划,用于组织、管理旅游开发及旅游业正常发展,克服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持续发展,防止破坏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活动发生。有了好的规划还不够,重要的是还要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和落实,大力开展监督管理,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
行政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职能,将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监管职能,通过引导、监督、服务和协调来解决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与保护管理之间的矛盾;加强对相关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接待人员的环保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政策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3.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制体系
立法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4.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旅游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旅游地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分析等内容。
5.培养旅游资源保护的专门人才
相对于旅游开发人才、管理人才而言,目前我国从事旅游资源保护的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对其培养也迫在眉睫。今后,必须加大对旅游资源保护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包括生态、生物、文物、文化、艺术、建筑、民俗、地质等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技术、工程和管理人才。
6.加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其他大众传播工具,加强对游客、旅游目的地从业人员和居民的教育,并做好旅游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地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还要从娃娃抓起,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旅游环境意识。
7.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旅游超载
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解决旅游超载问题,其中根本性措施是进行旅游时空分流,控制旅游流量。首先是进行时间上的旅游分流,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旅游门票和服务价格的办法,控制旅游旺季和旅游高峰的游客量,使其控制在旅游目的地的饱和点之内,提高淡季和波谷时的游客量,从而缩小旅游淡、旺季之间,旅游接待波峰、波谷之间的游客量差距;其次是进行空间上的旅游分流,对旅游地的局部性超载(即部分景区超载,而其主要景区并未达到饱和时)可采用内部分流方法处理:一是在超载景区入口处设置限流设施,一旦景区达到饱和则禁止游客进入,二是根据旅游景区内的容量值情况,在景区入口处增收附加使用费,旅游流量越接近景区的容量值,收费越高,一旦饱和就停止进入;对旅游地的整体性超载,即旅游地内的资源、设施、交通、服务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时,一是采取经济办法,允许或以立法形式提高各种价格,避免出现整体性超载,二是利用价格、媒介以及地理上的邻近性等因素,将潜在的超载旅游地的游客吸引到未饱和的旅游地去,或建设新的旅游地吸引游客、扩大旅游容量。
8.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从广义上讲,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文化影响小、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从狭义上讲,生态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追求融进大自然奇特环境的刺激而进行的一种冒险性生态空间的跨越行为和过程,同时也是对保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与生物共同繁荣承担责任的旅游活动,也被称为“绿色旅游”“责任旅游”。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生态旅游,其共同的目标是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保持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保护旅游地文明与公平发展,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未来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等。这些都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旅游目的地,因此,应当大力提倡和发展生态旅游。
第三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一些欧洲国家首先提出的,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后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一系列对话和辩论,终于在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并发表了《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基本含义是,人类发展要实现社会、经济、科技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保持地球资源、环境状况不遭破坏,从而使人类不但在现在,而且在将来都能不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发展,是一种“在盈利的同时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发展,是确保长时期发展的现代化积极发展观。
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观,它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子孙后代的需要、国家主权、国际义务、自然资源、生态抗压力、环保与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并强调环境与发展不可分割、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与生态系统内在联系的要求,是人类文明观和发展观的革命性进步。1992年中国政府通过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我国响应国际共识和提出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比较全面反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在1990年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由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的。其核心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既以长远的眼光从事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并对经济不断增长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又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会超越旅游接待地区未来亦有条件吸引和接待旅游者来访的能力。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鉴于旅游业发展对于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较强依赖性,鉴于一个时期以来旅游业快速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无序的发展,倡导和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已是迫切需要的,旅游业是最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模式,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导致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调,旅游与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削弱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因此,开发旅游资源应该是在给东道主带来利益的同时,保证当地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不受破坏,为将来的发展留有机会。目前可持续旅游正得到全球范围的重视。2008年6月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举行了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需“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到旅游各个环节中”。
(三)可持续旅游应达到的目标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
(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保护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同时,兼顾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软、硬环境的建设及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
三、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手段
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迫切性,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旅游消极影响,发扬其积极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战略性的决策。目前中国及世界各国采取的主要做法都是从根本上去治理,从宏观上去控制,从长远上去规划。国内外都出现了很多成功的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一)端正认识
目前对旅游业普遍存在着一些偏差和模糊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旅游开发遍地开花,旅游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旅游区人满为患。但是,只要经过冷静思考和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并产生对旅游区社会和环境构成致命威胁的旅游公害。
2.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之所以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其重要原因是没把旅游资源消耗,特别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结构,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因而也就虚增了旅游业的新创造价值。在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旅游业应该是一种资源密集型或环境密集型产业。
3.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性资源组成,而旅游消费亦基本上是一种感觉消费或精神消费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这种观念来自于人们对资源可再生性的肤浅理解。一方面,各种旅游开发或旅游活动导致的旅游环境衰退现象实属对旅游资源的严重消耗和破坏;另一方面,人为新建的人文旅游景观虽然也可构成资源,但其价值与历史遗存或处于原始和自然状态的旅游景观不能相提并论。所谓旅游资源的使用永续性,是建立在人们的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允许的基础上的。
我们要长足地发展旅游,必须端正对旅游业的认识,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纠正错误或片面性的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思想统一到与社会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
(二)实现旅游生态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形式,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既符合国际旅游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生态旅游这一概念,首先是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保会议上提出的。1995年,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把生态旅游的定义归纳为: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我国学者还认为,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生态旅游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者的旅游意识,既扩大了保护区的对外交流,又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保护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坚持旅游开发的时序性
所谓时序性,即开发顺序。旅游开发既要考虑到目前,又要考虑到未来,不能与子孙后代抢饭吃。暂时不开发的先保护起来,留待后人去开发,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开发观。如西安周围的秦始皇陵及许多汉、唐帝陵暂时性的不开发,杭州的南宋太庙遗址的回填,都是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观上的举措。
(四)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滥建大型人造景点、游人过量接待等现象,实属既违背市场供求原则、又缺乏宏观调控的错误做法。旅游资源的配置是以旅游需求为基准的。即使是面对确实的旅游需求,旅游开发也不能遍地开花,而应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有关部门对旅游开发要加强管理,严格进行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手续。
(五)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不断优化旅游环境
旅游行业管理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着眼于促进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此,要积极贯彻有关旅游法规,使“依法治旅”得到落实。不断优化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对旅行社、星级酒店等旅游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对投诉和举报的质量问题,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旅游服务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此外,要切实抓好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培育以及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针,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对导游人员要加强培训,严格管理,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深入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区活动,为旅游者提供文明舒适的旅游环境。
(六)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在开发中渗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进行更好的保护,在良性循环中实现自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杭州西湖、广西桂林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虽开发千年仍保持原有风采,基本上做到了古今风光一脉相承。
发展乡村旅游时,保护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更应是重点。要防止乡村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选定了文化保存完好、建筑和环境质量较高、交通便利的贵州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的南花、上郎德、猫猫河等六个苗族村寨群落,形成一个乡村旅游开发区: 设计了包括徒步旅行、漂流泛舟、娱乐休闲、民族艺术观赏、乡村旅馆、游客接待中心(信息中心)、社区培训中心、工艺品作坊以及投资、管理、监督等配套规划,力争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
(七)提倡文明旅游
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旅游目的地应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制定严格的处罚规定,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在这方面,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八)突出差异性,追求独特性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突出差异性,追求独特性,逐步成为旅游行业的共识。因此,旅游业将会形成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强的良好局面。各旅游目的地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如前面提到的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以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重视规划,突出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创造品牌,从而逐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九)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创造好的旅游环境还依托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建立以环境保护为根本的旅游设施建设标准,以保证景观环境的质量,并尽快改善旅游消费环境,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非常大的行业,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将直接带动交通、通信、饮食、文化、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市场消费和投资,并间接刺激房地产、建筑、建材、环保、旅游商品和设备制造、农牧业等行业的市场需求,由此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十)实施环境综合治理,美化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并非尽如人意,只有经过“美化”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发展旅游产业,就必须搞好清洁卫生,防止“三废”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必须修复文物古迹,增加服务设施,增强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如新加坡广泛植林栽花,大搞园林建筑,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促进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莫斯科东北部有片占地1.l万多公顷的人工森林,挺拔的白桦、巨大的云杉、茂密的枫林、轻柔的垂柳、长青的柏树,与市中心各种公园和街心花园植被连在一起,使莫斯科成为世界著名的“绿色都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因此,为使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文化的挖掘,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视城市特色的营造,比环境工作者更重视环境的绿化与美化,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视文物的保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势必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各个旅游目的地国家及地区应该根据本国本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寻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举世公认的有“世界公园”之称的旅游发达国家瑞士的旅游观值得借鉴:保护文化历史传统,注意环境保护,旅游业数量上不求大发展,重在提高服务质量。正是在这种旅游观的指导思想下,阿尔卑斯山青山常在,日内瓦湖碧水常清。旅游业长盛不衰,此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保持优秀传统和优良环境,才能取得持续的发展和繁荣。
5A级旅游景区
国内景区AAAAA级(简称5A级)已取代现在的国内景区AAAA级(简称4A级)而成为国内景区的最高级别。5A级是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则是评定景区5A级级别的最根本标准。围绕环境质量,测评内容共分为8大项,包括旅游交通、游览安全、旅游购物、景区卫生、邮电服务、经营管理、游客满意率、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总分1000分,5A级景区必须达到950分以上;围绕景观质量则分为两大项,包括资源要素价值与景观市场价值,分值100分,5A级景区必须达到90分以上;第三项为游客意见评分,总分为100分,5A级景区必须达到90分以上。较之4A级的标准,5A级对景区的人性化和细节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旅游局启动5A级旅游景区评定,目的就是要推选出一批质量过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在国内真正成为标杆的旅游精品景区,以促进国内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1.选择你可到达的一处景区,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寻找该景区旅游发展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2.从网上选取一处热点景区,分析其发展旅游的同时是如何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