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09

第9章 丰富多彩宴席曲

在宁夏回族民间说唱文化园地里,宴席曲是一束光彩鲜艳的花朵。宁夏回族人民习惯把有喜事称作有宴席,故把在宴席上演唱的曲子称之为宴席曲,用于婚礼宴会及其他喜庆场合。宴席曲多以爱情为内容,词语文雅,曲调优美婉转,充满欢乐喜庆色彩。形式以唱为主,道白为副,其间伴有风趣、优美的舞蹈动作。可以说,宴席曲是有说有唱,文学、表演、音乐三位一体,叙事抒情兼收并蓄,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其曲调又分为叙事曲、散曲、茶曲等。

宁夏一些回族聚居地区,婚嫁时,新娘下轿被迎进新房后,即摆上宴席,唱宴席曲便开始了。规矩各地不一。有自发前去的,一些擅长演唱的唱把式知晓某家有婚礼,便自动聚集前去祝贺助兴。也有的是办喜事的人家请唱把式来演唱,活跃婚礼气氛。演唱人数不一,全系男子,有齐唱,领唱,众人和之,还有对唱或独唱。有的随唱曲的音乐节奏,歌者和其他人也随之舞起来,动作稳健,姿态大方,借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宁夏银南地区有一首《宴席曲》这样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各庄的乡亲们来讨喜。

你打个调来我唱个曲,

欢欢乐乐地讨上个喜。

唱不好了甭着气,

宴席大家要和气。

恭喜,恭喜,再恭喜,

你喜,我喜,大家的喜。

当唱到高兴之时,有人便情不自禁地随乐曲节奏微闭双眼,踏着稳健的舞步伴以微微的摇摆,以此抒发喜悦欢乐的心情。

宴席曲中的舞蹈,更显得洒脱风趣和幽默和谐。舞者左手插腰,右臂挥舞,顺拐大跨步,手掌上下翻动、半握,左右平摆;双腿半蹲,上下颤动,腰背前倾后仰;双脚走着颠步。表现出回族人民质朴粗犷、情趣广泛的精神面貌。此外,《宴席曲》中舞姿造型颇具典型性,有些是对自然形态和动物形态加以艺术地表现,把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传神入画的艺术境界。诸如“凤凰展翅”、“凤凰点头”、“犀牛望月”、“老爷抽刀”、“风摆柳”等,都是由具体形象而命名的。这些传统的舞蹈动作,流传百世,经久不衰。

就回族宴席曲的内容来看,并不局限于婚礼喜庆的祝福或节日的颂歌,它还表现了回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常常为叙事类和抒情类两种艺术形式。如《方四娘》就是宁夏回族民间宴席曲流传最广,影响也比较大的一部叙事作品。全曲长三百零二句,完全采用两句一节的民歌形式,由演唱者唱出歌头和歌尾,中间则叙述了方四娘一生的悲惨遭遇:

黄河南来是山乡,

山乡里生(哈)的方四娘。

曲到口边不忍唱,

曲儿未唱泪先淌……

一岁岁小来,二岁岁大(呀),

三岁(嘛)四岁(者)会说话(呀),

(溜溜儿郎呀!)方四娘(呀)。

五岁(嘛)六岁,跟娘的转(呀),

七岁(嘛)八岁(者)会茶饭(呀),

(溜溜儿郎呀!)方四娘(呀)。

九岁(嘛)十岁进绣房(呀),

十一、十二绣鸳鸯(呀)。

大鸳鸯摆在桌面上(呀),

小鸳鸯贴在(哪)窗子上(呀)。

正月里来棒子(玉米)红哪,

双双的媒人儿不离门呀。

二月里来龙抬头呀,

爹妈把我给了有钱的人哪。

三月里来正清明呀,

枣红的马儿娶新人呀。

枣红的马儿娶新人,

手扳着马鞭子妈难心(哪)。

婆婆要打来公公骂,

一肚子的冤屈对谁说(呀)。

狠心的老子狠心的娘,

你把你的三姐儿卖给远路上(呀)。

不怨我的老子不怨我的娘,

单怨媒人坏天良呀。

吃了我的肉害嗓璜(喉炎),

穿了我的鞋害蹄璜(烂脚)。

一根头发两根丝呀,

我娘家妈听着活痛死。

二根头发三根丝呀,

我娘家妈听了活气死。

三根头发四根丝呀,

我娘家爹听了打官司。

由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方四娘不甘心忍受这种罪恶势力的残害,被逼得当童养媳,备受欺辱,走投无路,最后终于以自尽而告别了黑暗社会,以表示她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强烈反抗和血泪控诉。作品完全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运用丰富的方言土语,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显得逼真可信,耐人寻味。

回族宴席曲中的茶曲也颇富生活气息,如《问答茶曲》就十分出色:

问:庄稼人茶醉了,

什么处安身者睡了?

什么个当枕头?

什么个靠脊背?

什么个高挂起?

什么个成双对了?

答:庄稼人醉了,

黄澄澄的田地里睡了,

坷垃(土块)当枕头,

尕杠子(犁铧)靠脊背了,

皮鞭子高挂起了,

尕骟牛成双对了。

在规模较大的宴席场中,若歌手们云集,演唱规矩先是由唱得好的歌手先唱,再让他人跟唱,均是即兴创作,见啥唱啥,语言运用生动、诙谐、风趣。

宴席曲中有许多古老的传统曲词,如《方四娘》、《没奈何》等宴席曲,就只有固定的唱词,而没有运用此调演唱其它内容的。现在流行于宁夏地区回族民间近百首优美的宴席曲,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遗留下来的,也是探讨回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有力证据。